生命教育视角下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应对策略

2017-11-11 09:37刘晓雪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39期
关键词:旁观者校园生命

【摘要】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地方,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将校园欺凌界定为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事件。欺凌者漠视人的生命与尊严,旁观者的道德冷漠,被欺凌者不懂得如何维护自身生命的权利。生存—生活—生命是人生过程中三个层次的概念,也是生命教育的三个范疇,帮助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掌握生存的常识与技能,遵从生活的规律与规则,将生命教育纳入校园欺凌的防治体系,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关爱心,学会宽容,接纳差异,如何正确的与他人沟通,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关键词】校园欺凌 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9-0231-02

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存在状态,以呵护人之自然生命,完善人之社会生命,涵养人之精神生命为价值追求。关怀儿童生活,关切儿童生命质量,帮助儿童在多元化的生活和不确定的价值取向中使之向善,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与氛围[1],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需要被爱与尊重的,欺凌者对被欺凌者施加的伤害,不管是语言上的还是身体上的,都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引入生命教育,教育孩子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和善意,呵护生命,避免伤害。将其纳入欺凌的预防研究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适恰性。

一、将生命教育引入欺凌问题研究的必要性与适恰性

第一,生命教育在行为表现的目标中,能够做到与他人健康地交往,不做伤害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事。尊重物种的多样性,懂得所有生命都拥有自身的权利,能够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往中,正确实施自己的行为。通过生命教育,使欺凌者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遵从生活的规律与规则,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第二,生命教育在情谊方面能够把对生命的关怀和热爱惠及他人,自然。具有人文关怀,不做伤害生命的事。通过生命教育,教会学生爱人爱己,尊重别人并关怀弱势群体,帮助旁观者掌握在面对欺凌行为时如何做出相应的行动,帮助被欺凌者,减少他们受到的伤害。

第三,生命教育在认知和技能方面的目标旨在帮助掌握爱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方法,掌握有关生命安全,生命干预的技能,技巧,明白群己关系和社会公德的重要性[2]。让被欺凌者学会保护自己的权利,学会应对危机和如何摆脱困境,有尊严的立于天地之间。

二、生命教育视角下解析欺凌的成因

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这样解释过欺凌:为什么会发生欺凌行为,是因为这些欺凌者不懂得生命,生命教育到底是什么?生命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让孩子们形成人所特有的感情,即对养育恩情的理解,对友善情谊的学习与应用。在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学校目前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了情感,人际交往,和生命观生活观的教育。

1.欺凌者和冷漠的旁观者缺乏对生命的尊重

欺凌者冷漠冲动,缺乏同情心。首先,同学之间的相互伤害,反应出了欺凌者缺乏同情心,关爱心,动辄持强凌弱,采取暴力的手段解决同学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缺乏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其次,对差异性无法容忍,认为差异就是低人一等。有些儿童由于身材弱小,口齿不清,来自单亲家庭等成为被欺凌的对象。通过贬损另一个体的尊严来彰显自己的强大或优势,看到被欺凌者挫败,沮丧,难过,对欺凌者而言就是快意满足的事情[3]。最后,没有认识到欺凌行为给受害者带来的伤害的严重性,被欺负者原本可能因为弱小,不善交际,性格身体或日常行为有些异于常人的地方而被同学排挤和孤立,没有人愿意和他成为朋友,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孤僻,形成自卑,不愿意与人交往的性格。

旁观者无动于衷。旁观者的冷漠也是校园欺凌越演越烈的原因之一,现代生命质量的堕落是一种普遍的现代现象[4]。一段甘肃女生6分钟被打38记耳光的视频,竟有旁观者大喊太精彩了!像看热闹一样观看,大多数中国人都会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这种冷漠的基因似乎在一代一代的延续。即使大多数学生不会参与到欺凌过程中,但也不会挺身而出去维持正义,保护被欺凌者,一项调查显示:59%的学生在看到他人受到欺凌后选择沉默,因为那样可能会增加自己被欺凌的风险,为了避免惹麻烦,小心行事就成了一种大家一致认同的行为规范。

2.欺凌者不遵从生活的规律与规则

激情有余而理智不足是儿童的天性,学生在面对人际冲突时,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往往因为一时冲动给他人带来伤害。无法和谐的与他人相处。

欺凌者傲慢自大,不仅忽视了法律法规,校规校纪,也不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对于同学之间的“小打小闹”满不在乎,殊不知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孩子会在欺负同学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形成自大狂妄的心理,也是引发校园暴力的隐患

3.被欺凌者和束手无策的旁观者没有掌握生存常识和技巧

第一,被欺凌者通常不善于处理人际冲突,多半以逃避策略,如大哭、走开或不予理睬等方式回避冲突,此种消极的表现助长了欺凌的发生。

第二,欺凌发生后,被欺凌者往往忍气吞声,不会向老师或家长报告。首先,家长和教师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孩子的学业成绩和班级名次上,而忽视了其社会交往的形成,学生即使报告了,他们也可能无瑕理会。其次,害怕欺凌者报复。被欺凌者大多数性格懦弱,表现出较强的自卑感,不敢反抗他人的不合理要求,不懂得维护自己生命的权利。一味地忍让使欺凌者更加肆无忌惮。

第三,一些旁观者也想帮助被欺凌者上前阻止欺凌的发生,但没有掌握生命安全和生命干预的技巧而束手无策,也会因为无能为力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和不安。

三、生命教育视角下应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对策探寻

1.学校要帮助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构建预防欺凌的精神堡垒endprint

第一,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世间万物的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且相互依存,热爱自然界的一切生命,才会形成向善的原动力,从而热爱人类自身的生命,体验生命之美好。德国家长通过对子女进行“善良教育”来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善良教育”属于德国儿童人生启蒙的第一堂课,送给孩子一些小动物,让他们通过饲养和呵护这些弱小的生命去感受和体验善良品质,进而同情弱者、宽容待人[5]。

第二,教育学生尊重和欣赏他人的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健全的个性,自然而然的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宽以待人,以友善的方式处理与同学的关系。避免欺凌行为的发生。学会换位思考,站在被欺负者的立场,如果自己受到了这些伤害会怎样,引导学生对欺凌行为以及造成的后果进行讨论,加深对欺凌行为的了解。

第三,学校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将多个“我”联系起来,发现彼此的共同点并明确共有的价值观。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培养积极而包容的态度,也要尊重人的多样性,包括那些一开始看起来有些与众不同的人,关心他们并给予帮助。

2.教会学生遵从生活的规律与规则,以平和的方式代替欺凌解决问题

生命教育不仅在于呵护学生的自然生命,也要为学生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在气氛和谐的班级内,发生冲突,欺凌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校园也是由人与人组成的微型社会[6],学校应该为学生的社交技巧提供良好和坚实的基础,不断完善学生之社会生命。校园环境“ 输人”的是孩子之间以及孩子与成人之间的关系质量、真正的社会行为规范、融合行为和归属感。积极的校园环境与低欺凌率相伴,实现积极学校环境的重要元素是社交情绪学习,它能够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7]。

从个体角度说,道德旨在建立个体生命的秩序。伦理是社会的,道德是个体的,道德不但为个体的行为提供价值导向与行为规范,导向与规范的目的是建立某种生命的秩序[8]。学校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个性生命的共在性和社会性,关心爱护尊重他人,积极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遵守所在群体、社会的制度和规范,具有社会公德和社会正义感,做一个有爱心、负责人的家庭成员,社区居民,国家公民,人类的一员。

一些学生认为欺凌只是同学之间的玩笑,不会对身边的同学产生什么影响,组织学生进行民主性的讨论活动,使受害者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公开化表示不能忍受。同时训练学生以理性而非强制性的方式解决问题,教授一些互动和语言沟通的技巧。

3.使学生掌握生存的常识和技能,面对欺凌时有计可施

教会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了解自己生命的权利,当自己受到欺凌时,向老师和家长汇报情况,不可以忍气吞声,如此只会让欺负者更加任意妄为。

在面对欺凌发生时如何采取措施帮助被欺凌者的方法与技巧,也可以减少欺凌的发生,要形成救助他人的能力,在目睹欺凌发生时,第一时间报告老师,让老师来解决问题。如果欺凌发生在放学后或者校园外,要求助周围的成人,如果周围有很多旁观者的话,发动大家一起挺身而出,主持公平,捍卫被害者的权益。

参考文献:

[1]肖川, 陈黎明.生命教育: 内涵與旨趣[J]. 湖南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4):30-36.

[2]冯建军, 武秀霞.生命教育:研究与评论[J].中国德育,2008(8):28-32.

[3]胡春光.校园欺凌行为:意涵、成因及其防治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1):73-78.

[4]高伟.从生命理解到生命教育——一种走向生活的生命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35-42.

[5]景春, 徐淑慧, 杨虎民. 家庭教育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18-23.

[6]杨岭,毕宪顺. 小学校园欺凌的社会防治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7-12.

[7]凯瑟琳·希尔保, 杨旭. 欺凌预防与少年时代[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7(1):110-120.

[8]樊浩.道德理性与生命智慧[J].人文杂志,1998(7):7-13.

作者简介:刘晓雪(1992.10-),女,汉族,黑龙江省人,硕士,研究方向: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endprint

猜你喜欢
旁观者校园生命
安全生产没有旁观者
旁观者之眼:外媒视角下的吴忠信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
旁观者,未必清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关注校园暴力的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