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析

2017-11-12 11:32罗太尉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22期
关键词:娄山关下阕残阳

罗太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8-0096

【残阳如血】语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第二单元《忆秦娥·娄山关》。

此词在中学校园中无不是令师生激情顿生、出口称颂的一篇佳作。可在诵读之余免不了对词的末句中的“血”字的读音产生疑惑。因课文中无明确的注释。可“血”字可读xiě、xuè两个音。就《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的阅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①如果读法不妥,则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就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第77页所示:“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大意是:跨过娄山关极目远眺,苍茫的群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落日像血一样殷红。这里写的是傍晚时分,红军跃上娄山关,放眼望去,展示在眼前的是一幅波澜壮阔、色彩浓烈、气魄雄浑的图景。这个画面即使写实,又在实感之外,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多的关隘,面临更多的困难;如血的残阳,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辉煌的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

另據《毛泽东诗词鉴赏》(公木著,长春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88页对【残阳如血】句解释为: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比较两版本注释,“血”字都是名词。可读音有两个的“血”字,在本词中究竟该读何音更能表达作者的情感呢?

现代汉语《辞海》(吉林大学出版社)第1303页、1339页和《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出版社1983年重版)第1394页、1431页的注释,“血”读xiě、xuè两个音。字义相同:①人或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暗赤或鲜红色,由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构成。作用是把养分和激素输送给体内各个组织,收集废物送给排泄器官,调节体温和抵御病菌等。也叫血液。②有血统关系的:血亲,血缘。③比喻刚强热烈:血性,血气。④指月经。

两个读音在意项上并无区别,但声调上的变化,在具体的语境中表情达意不同。据普通话声调的发音特点:上声调:先降后升曲折起,彰显凝重之气。去声调:高起猛降到低层,彰显欢快之气。

要研究其读音,需从词中的那些“既是确定的,又是动态的,以语境场的方式在语用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因素” ②着手方得解读之法。

据史料记载: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从江西雩都附近铜锣渡出发,迈开了震惊中外的长征第一步。之后,接连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于12月进入贵州省境。 1935年1月6日,克遵义;8日前军克娄山关,这是第一次娄山关战斗;同时在这一天召开了历史上有名的遵义会议,即党中央在贵州遵义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改变了过去“左”倾机会主义的领导,建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中央的领导,从此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与正确的军事路线,使中国革民走上胜利。遵义会议之后,经过短期休整,红军继续北上,1月19日离开遵义,未经战斗过娄山关,取道桐梓、松坎,向赤水挺进。计划是到达川南,与四方面军会合,然后再进行北伐。但这一计划,未能实现;四方面军也被“竟发展到进行反党反中央的背叛活动”的张国焘给带跑了。不得已,长征的计划作了临时改变。于2月12日,红军又由云南的扎西回师贵州,19日反渡赤水,25日重占桐梓;当日晚由北面进迫娄山关,这是第二次娄山关战斗。这次战斗,打了两天:25日黄昏,微雨阵阵,乍阴乍晴,直到26日拂晓,经过反复多次肉搏,击溃白军王家烈部四个团,再克娄山关,大雾弥漫,山黑月小。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词,即作于此时。

词的上半阕,开篇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慷慨高亢之境怎不叫人增添悲壮之感。

接着,月色当空,大雁哀凉清幽,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与前面的西风慷慨高亢之景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荡气回肠之感。一切都统一在晓月寒霜之下,连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在此声、色、音的交融中,人马出场了。

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和鸣,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诗人用“碎”与“咽”形容自我的心境。可见英雄苍凉之气。

毛泽东曾说自己的兴趣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③

词的上阕,首四句写景。“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西风、长空、雁群、霜晨、冷月,凄冷的五个名词衬托出一种凄冷的气氛,也确定了上阕的基调。一个凄冷的冬天早晨,天还没有全亮,深蓝色的天空里一轮冷月当空,凌厉的西风动吹,偶尔从头顶掠过的大雁也发出几声凄厉的叫声,连绵起伏的山岭上百草凋敝,霜重地滑,一队红军队伍正迤逦前行。“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接下来仍是写景。只不过镜头往回拉,由远景而近景,由全景而特写,由纯粹的景物描写到了景物与人物的融合,单纯的景物之中融入了人物。这句的妙处在于写人不是实写,而是虚写,以虚写实,由虚入手,而让人感到愈加真切,如见其人,如历其景。试想冬夜凌晨,山风凌厉,霜重地滑,一夜急行军,早已是人疲马乏,更何堪如此严酷的自然环境?你看,连马儿的脚步都显得凌乱不堪,声声碎步,失去了往日轻快的节奏,而行军号角的声音也显得呜咽无力了。

上阕这四句写景,实则非自然之景,实是作者眼中之景,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

上阕的整体色调是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上阕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作者曾自注此词曰:“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此情此景,不要说作者,就连读者看到“马缔声碎,喇叭声咽”一句时也会变得心情沉郁。endprint

下阕笔锋一转,横空出世,全词的调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起首两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好一个“雄关漫道真如铁”,真是通天气势。这等小小困难,区区娄山关,怎比得了金沙水急,大渡桥横!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作者历经千难万险,愈是山穷水尽便愈显出其豪情和气概。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他根本就没放在眼里,而是乐观地发出豪言壮语,“而今迈步从头越”,一步步地征服这些崇山峻岭。

末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写的又是黄昏景象,从凌晨写到黄昏,乍看跳跃起伏,前后不太连贯,但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时空上的错位,传递给读者这樣的印象:天亮复天暝,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把困难和艰险抛到了身后。一天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凛冽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此时作者站在高处凭空远眺,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综观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体现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才情和技巧。其结构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若定的气魄。

毛泽东在其诗词中所要追求的是运动、抗争和奋进的动态过程。④此次娄山关之战,是在红军由云南回师贵州,再克遵义途中打响的,战斗虽然胜利了,但会师北战的战略计划却未能实现,作为党的领袖,作为重新回到军事指挥岗位的毛泽东,心情是极其沉重的。红军能否取胜,红军的命运如何?诗人化用比喻,以“苍山、大海、残阳、血”这些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凸显当前的革命形势状态。唤起民众感同耳受的体验,从视觉上刺激人们的感官,唤起人民对于革命的鲜明而真切的感受。⑤此时此地此境身兼革命统帅的诗人毛泽东,亦喜亦悲、亦忧亦欢的复杂感情应是存在的。作者不是视之如畏途,而是极其乐观又极其豪壮地号召大家,而今迈步从头越!

为此,要在诵读中读出诗人那苍凉中更显遒劲,凄凉中更显豪健的复杂之感,恰在这【残阳如血】句中体现,尤其在“血”字的读音上。要读出既悲壮又奇丽气氛,读出作者伟大的胸襟,当首选上声调,即读xiě音。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现代汉语语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3] 公 木.毛泽东诗词鉴赏[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

[4] 公 木.毛泽东诗词鉴赏[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

[5] 修辞学习[J].2004(3).

(作者单位:贵州省仁怀市茅坝中学 564509)endprint

猜你喜欢
娄山关下阕残阳
思念的五月
与女友牵手二月有感
士魂
仙人台醒梦亭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访娄山关感怀
朱建中
解说娄山关
半阙词
忆秦娥 ·娄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