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翻译史看翻译的发展

2017-11-12 13:31胡雅文
神州·中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借鉴发展

胡雅文

摘要:自历史记载以来,就存在翻译。翻译与人类的历史并道而驰,甚至先于历史记载。无论在我国,还是西方国家,悠久的翻译传统俨然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一颗最别致、耀眼的明珠。它照亮中世纪的黑暗,见证历史的演进,一次次地开启人类社会互通有无,往来交流的新篇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因此,翻译史料的分析与比较,不仅可以清晰明了的认识翻译进程,与此同时,对促进翻译发展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类文明;翻译史;翻译进程;发展;借鉴

如果说中国的翻译史是一幅细腻精致的刺绣,那么西方的翻译史便是多元交织的映画。过渡到对西方国家悠久翻译传统的窥探,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的文明,首先应归功于翻译工作者。从古罗马帝国到欧洲联盟,从民族国家的建立到联合国组织的形成,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包括哲学、文艺、科学、技术等)和政治、经济各方面的交往和沟通,无不通过翻译人员而日益扩大和加强的。

论及翻译发展的历史,谭载喜先生的《西方翻译简史》考量了西方翻译进程,此外,不得不提马祖毅先生的《中西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这两部史书巨著互为补充,向读者完整地展示了人类翻译发展的历史,是中西翻译认识与翻译研究的重要记载,同时也是进一步进行中西翻译认识与研究的重要辅助。通过这两部横贯中西的翻译巨著,可见谭载喜先生在史书的行文上更加灵活,涉及对史学研究方法的讨论,分类明晰,成书的框架条理性更强,总结评述往往发人深省,《西方翻译简史》一书在对史料的归纳整理上可以说是更胜一筹,当然,行文灵活往往造成对史料考据的严谨性有待考察,书中涉及对西方各个历史时期影响翻译发展大环境的客观考察乏陈可数,而过多地引用翻译研究者的结论性、总结性的的评述介绍翻译的历史进程,以此作为翻译历史的呈现,是否略显主观?而马祖毅先生的《简史》对史料的考察则更为严谨,每有不确定之处,便拿出与大家共同讨论不草率定论,也不轻易略过,这也是马祖毅先生严肃认真治学的充分体现。

以上所题,均是有关成书的风格特色,下面就中西翻译的发展,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中西的翻译历史有很多相同的轨迹与不同的特点,其中不同之处尤为突出,首先,虽然西方与我国有成文的翻译记载均始于宗教翻译,但是,在我国古代,以佛经为主的翻译活动可谓在当朝统治者的支持下,蓬勃发展,组织译场,挑选译者,印刷译本,佛经翻译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甚至成为了自上而下的全民运动,相比较,西方的圣经翻译就面临着重重阻碍,也只能在极力的打压与扼制中摸索前行。圣经的翻译只是少数统治者所颁布的特权,它是上帝的语言,是不能被解读的,甚至成为了教会巩固其神圣统治地位的工具,这或许正是中西方不同统治思想的体现,同为愚民政策,中国更侧重通过统一思想,进而统治人民,西方,则是使民众不被教化,彻底的愚民,进而使权利充分集中在小部分统治者手中。但是,这种遏制,以及对翻译的严格要求,对语言的规范化和纯粹性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此外,从西方翻译史可以看出,在同一时期,其翻译的题材与文本是多种形式并行发展的,如戏剧,文学,科技……同时,这种全面,繁荣的发展也得到来自统治者,赞助商,读者的有力支持,而中国,相比较,就单一了许多,并且时间跨度很大,这与中国的历史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中国翻译的三次翻译高潮就可以看出——东汉末年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

与此同时,西方的翻译发展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尤其注重哲学思想的运用,善于从哲学角度阐释翻译的系列问题,但是,回到中国,更侧重的是经验主义,即使运用哲学,也仅局限于认识层面,所以,问题的处理过程在西方往往是发现-提出-认识-解决-再认识,而中国呈现的更多的是发现-提出-认识,缺乏真正地将哲学运用于指导实践,并从实践中再认识的环节,进而中国的翻译研究是缺乏一定科学理论指导的,同时也是缺乏本土理论的,这也是眼下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对翻译认识的深度广度上,西方常常表现出的是不求甚解的穷尽精神,照顾到研究的每一环节,尤其是《西方翻译简史》一书中,萨瓦里提出的读者分析法,为了获得圆满的翻译效果,必须根据不同读者的要求,提供不同性质和风格的译文,要充分考虑为谁而译的问题,并对读者进行详细分类,及对读者期待的关注,将读者视为翻译活动的重要环节,予以认识与重视。

在对译者的考察上,西方译者通常具有多重身份,涉及各个领域,研究背景丰富,是杂家,更是全能型人才,这也充分符合翻译对学科间相互启发与渗透的强调,符合对译者专业素养的要求,他们通常具有多重国籍,游历各国,对不同语言的感知掌控能力也就更强,文化无国界,西方人文主义民主宽松的氛围滋生了翻译发展的温床,而中国,尤其在古代,译者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即使访学归国,首先的重任便是为朝廷服务,出于对文化研究交流方面的考虑还是不足,加之术业有专攻,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译者的全面发展。当然,专业型的提法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对译者来说,在做到职业的专业性同时,也要注重丰富知识储备,开拓眼界。

最后,对于西方翻译界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蓬勃的发展,呈现出十足的活力,流派丰富,百家争鸣,在此,想提出一些个人见解,这只是一方面,但也应该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历史上我们提到的西方民族国家,虽为国家,實则相当于中国的多民族,他们具有相当的文化渊源,进而语言之间同宗同源,相互借鉴,所以,将同一种语言置于民族国家,并用于解读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这些国家的广大学者基于文化的渊源,都加入到语言与翻译研究中,这样一来,就使单一的语言焕发出勃勃生机,语言的能产性也得到了充分展现,进而西方翻译界的研究才可能得以呈现出长盛不衰的良好态势。endprint

猜你喜欢
借鉴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析原创品牌设计的发展之路
浅析王安石的人才培养观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