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意义世界的式微

2017-11-12 21:13陈萍
神州·中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市场经济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系在中国的逐步确定,人们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则在渐渐萎缩,本文以以市场经济较为成熟的西方世界为对象,以西方相关哲学家思想为支持总结出市场经济、市场精神以及人的传统伦理精神追求之间内在的矛盾冲突之处以求相应借鉴。

关键词:市场经济;市场精神;伦理精神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确定,在当代中国,我们正愈益强烈地意识到精神的危机,意义世界的萎缩。而在市场经济发展较早的西方,思想大家们已经对此作出过十分精准的剖析。

首先体现在市场精神内在矛盾的暴露上。舍勒与韦伯对市场精神的不同定位正是代表了这一精神中内在矛盾的两个方面。在对这些矛盾的深度分析中,无疑舍勒更为深刻。舍勒也承认市场精神的勤奋、节俭、忠诚等特质,但是,他认为,这是进一步发展了最初的资本主义精神,但是在进一步追问中,作为形成中的市场精神,则是一种“怨恨”的心态。这是当时人与人关系的变化在精神上的表现。舍勒认为,在市场精神的形成中迈步向前的,并不是实干精神,不是市场竞争中的英雄成分,不是具有王者气度的“商人”和组织者,而是心中充满怨恨的小市民--他们渴求最安稳的生活,渴求能够预测他们那充满精悍的生活,他们构成了新的市民德行和价值体系,由此生成市场精神。所以,如果说韦伯对市场精神的分析体现着一种计算的理性精神,那么,舍勒则以怨恨这种情感性的东西作为市场精神的实质。

其次,如果说韦伯和舍勒观点的分歧说明市场精神中内含着理性和怨恨的矛盾,那么,贝尔则发现了另外一对矛盾。贝尔认为伦理精神所倡导的勤劳和节俭之间、追求利益和禁欲之间存在着矛盾。他将其称作“潜伏病灶”。伦理精神宣扬的是禁欲苦行,反对奢侈懒惰,从而促进了早期市场的发展。但是,这种禁欲苦行由出世向人世的转化,使得对财富的追求由罪恶变成合理,这又必然使得人贪婪地攫取财富。一方面,伦理追求精神的价值,抑制肉体享受,以苦行来拯救灵魂;另一方面,它又鼓励人不惜一切地聚敛财富,超出自然生理需要的界限,无止境地追求发财致富。难道人创造了财富而不能享受财富吗?如果一味地禁欲,一味地反对享受,却又拼命创造财富,这岂不是十分荒唐!事实上,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这种伦理就逐步失去了感召力,它的内在的痼疾使得它走向了禁欲苦行的反面--纵欲享乐。禁欲苦行只是用于工人和其他劳动者,成为保护剥削制度的精神武器,而有产者自己则过上奢侈享受的生活。马克思认为,市场生产是为交换而生产,为生产而交换,在这一过程中,当交换者或生产者的财富越来越增加成为有产者甚至资产者,他就越背弃这种行为模式而成为挥霍者 。针对资本家勤俭、节欲的说法,马克思进行了批判:认为有一种幻想,以为资本家看上去是“节欲”的,似乎正因为这样他们才成为资本家。而事实上,这是一种在资本主义建立以前的时期才有意义的要求和想法,那时资本正從封建等等的关系中发展起来。虽然马克思所点名批判的看似是产业资本家,但事实却证明,这种状况同样适用于资产者甚至有产者。

第三,体现在人们精神向度的衰微上。自从尼采判定“上帝已死”之后,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也就失去了终极意义。人们失去导致了崇高的目标,失去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的精神危机、信仰危机,人失去了。人的精神处于孤立无依的境地。萨特的哲学以偏激的方式袒露了现代社会人们的这种心理体验。萨特认为,在人之外,没有上帝、没有其他的逻辑必然性支配人,人不能指望在自身之外寻找任何自身存在的依托;人是孤独的,人的一切行为都由人自我选择、自我决定、自我负责;人处在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中,心灵充满孤独感;人的存在就是自由的存在,自由是不受任何外在力量限制的绝对化的东西;人的自由选择和决定固然也要介人处境,要在一定境遇中进行,但是,处境并不能限制人的自由,因为处境也不过是人赋予世界的意义;人无所依靠,人被抛到世界上,人的存在没有根据、没有理由,人被判处了自由的徒刑,自由是人不可摆脱的宿命;人的选择是五条件的,是完全由我自由作出的,因而,人要对自己的行为的后果承担全部责任。

在伦理精神支柱坍塌之后,人们试图用艺术取而代之,以填补精神生活的空虚。享乐主义时代的艺术是流行艺术,它的特点是同经济生活、市场经济紧密联系,按照市场上的价值规律进行生产和消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对现代市场社会中人的精神生活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发达的市场社会,现代科学技术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广泛运用,使得艺术非个性化了,而是标准化、系列化了。艺术创造的模仿性、雷同性、形式化现象严重,创造活动成为无主体、无自我的活动。而这样一来,消费者也成为被生产消极决定的了。认为从根本上来看,虽然消费者认为文化工业可以满足他的一切需求,但是,从另外方面来看,消费者认为他被满足的这些要求,都是社会预先规定的,他永远只是被规定的需求的消费者,只是文化工业的对象。 由于艺术是在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被推上重要地位的,因此,艺术只是为了供人享乐、消遣,只是对劳动的紧张和疲劳的一种补偿,一种肌肉和神经的轻松、舒缓。娱乐消遣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是劳动的延续。那些想松缓一下机械化劳动过程,使自己能重新增长力量的人,都是这样看的。这是劳动异化在劳动之外的一种延伸和继续。既然人要通过娱乐、消遣调谐自己的身心,艺术享乐就变得呆板、平庸、无聊。因为要享乐,就不能再使人紧张,所以娱乐活动就得严格遵循社会的规定。观众不应该有自己的思想。艺术成为约束观众能动思维、抑制观众的想象力的活动,是对人的独立自主精神的扼杀,对个性的扼杀。认为文化事业恶毒地使人体现为类本质。每个人只是因为他可以代替别人,才能体现他的作用,表明他是一个人。他本人作为个人,是绝对可以代替的,是纯粹虚的。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阎克文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德)马克思·舍勒 ,《资本主义的未来》 罗悌伦 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作者简介:陈萍(1970.11-)女,汉,副教授,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方向政治哲学,江苏省委党校哲学部。endprint

猜你喜欢
市场经济
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做优做强工会企事业的几点思考
浅议财政税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
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摭谈
积极引导支持民营经济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
市场经济视域下民商法承载的伦理内涵
关于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研究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程、转型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