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红军游击队在镇雄创建革命根据地概况

2017-11-13 15:36吉永华
西南学林 2017年1期
关键词:特委毕节边区

吉永华

(政协镇雄县委员会)

1935年春,红军一方面军长征经过云南省镇雄县东北的106个村寨;1936年春,红军二、六军团长征又经过镇雄西南的126个村寨。红军长征播下革命火种,成立了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组建了红军游击队,在边区开辟革命根据地。镇雄县是红军游击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游击队在镇雄坚持斗争到1941年春,足迹遍布全县各村寨,其主要活动的有22个乡镇,占镇雄所辖乡镇总数的79%。

一、红军长征过镇雄前中共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在镇雄的活动

镇雄位于云南省东北的乌蒙山北麓,东南与贵州毕节、赫章接壤,西北与云南威信、彝良相连,县东北角的坡头镇德隆村襟黔带蜀,素有“鸡鸣三省”之称。全县总面积3696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彝、苗、白、回等1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9.5%。境内沟壑纵横,奇峰林立,雄关遍布,道路崎岖。艰苦的自然环境和长期的封建统治,使镇雄长期处于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极为贫困的状况。历史上,镇雄各族人民曾多次揭竿而起,同封建统治者作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状况,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武装斗争,进行武装割据提供了有利条件。20世纪30年代初,中共党员赵斐亚、杨伟贤与镇雄罗坎的陈名芬、赵文海等分别组织游击队,战斗在川滇边境,并到镇雄策动镇彝威剿匪指挥部营长范敬章兵变,因叛徒告密,范被捕入狱。1932年7月,杨伟贤率游击队袭击趁天灾“操纵粮价”的罗坎土豪,开仓救济饥民,号召群众参加游击队。1933年8月,在杨伟贤等人策应下,范敬章越狱,率游击队一部在坡头、母享一带活动,并与中共毕节党的地下组织取得联系。1934年5月,中共毕节党支部负责人林青到镇雄泼机联络范敬章,并在当地宣传革命道理。同年夏,范敬章入党,继续在镇雄一带发展革命武装,母享串九胡昆组织30余人参加游击队。1935年6月,范敬章被捕牺牲,游击队余部加入红军二、六军团组建的抗日救国军三支队。

二、红军游击队的组建和镇雄游击区的开辟

1935年2月上旬,中共中央和军委决定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建立新的苏区。为实现这一战略方针,中央决定由徐策(原三军团五师政委)、余泽鸿(原红军干部团上干队政委)、戴元怀(原红军八军团民运部部长)、夏才曦(曾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邹风平(中共四川泸县中心县委书记)组成中共川南特委,由徐策任特委书记,负责长江以南,金沙江以东,包括泸县中心县委工作地区在内的整个区域的地方工作;选派一个干部连、一个基干连、一个运输排、一个卫生班、一个警卫通讯班和几个修枪工人与川南叙永游击队会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由徐策任政委,王逸涛任司令员,宣传部部长余泽鸿,参谋长刘干臣(原红军新编师师长),副司令员曾春鉴(原红三军团六师参谋长)。“纵队”在“特委”领导下,配合主力红军作战。此后,纵队与红军黔北游击队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特委更名为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

4月,“纵队”收编镇雄茶木艾宗藩部武装六七十人,编为一个支队,由艾宗藩任支队长,驻守水田寨,以此为据点,在镇雄花朗坝一带开辟新的游击区。7—8月,“纵队”回旋镇雄,先后到达雨河、茶木、坡头、母享、黑树、鱼洞、泼机、以古、场坝、芒部、木卓、罗坎等乡镇,开展宣传活动,打击土豪劣绅,开仓济贫,击退滇军阻击,扩大了“纵队”在镇雄的影响。

1935年秋,“纵队”派阮俊臣等人到镇雄组织游击队,开辟新的游击区。游击队很快便发展到500余人。年底,与中共贵州省工委取得联系。1936年1月,红军二、六军团长征进入贵州,决定以毕节为中心,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2月,建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成立抗日救国军,将阮俊臣部编为抗日救国军第三支队,支队长阮俊臣,政委欧阳崇庭(红二、六军团某团政治部主任)。阮俊臣奉命率部继续在镇雄开辟根据地。此后,三支队以母享、黑树、鱼洞为中心,配合主力红军长征在镇雄、毕节开展游击战争,先后在金银山伏击中央军九十九师十四团;奔袭孙家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打击边区的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摧毁民团武装,广泛开展抗日宣传。

在阮俊臣和欧阳崇庭策动下,5月10日,在毕节参加“围剿”红军的中央军柳际明旅二团三营在陶树清的率领下起义参加三支队。6月8日,三支队在镇雄花朗坝伏击柳旅后与“纵队”会师,又在当地与柳旅雷团恶战,毙敌军官1人,士兵二三十人,将敌击退。“纵队”和三支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抗日先遣队,号召边区爱国同胞联合起来,共同抗日,为国家民族的生存而斗争。此后,“先遣队”转战镇雄,先后攻克以勒地霸陈家岩洞,击毙自民国初年来一直在当地作恶的地霸陈明发,又在母享古洞坪伏击击退滇军镇彝威独立营的进攻。

正当“先遣队”在“特委”的领导下在镇雄进一步开辟革命根据地之际,蒋介石发起对游击队的第二次“三省会剿”。此后,“先遣队”在根据地人民的支持下,开展了反“围剿”的斗争。

7月初,阮俊臣部与原“纵队”失去联系后,在镇雄、毕节间与敌周旋。8月下旬在镇雄雨河一带多次与柳旅和镇彝威独立营激战,伤亡很大。30日,在雨河街上又遭柳旅袭击,死伤30余人。9月上旬,陶树清在威信小溪口被捕牺牲,阮部在威信黄莲坝、镇雄黄水河等地与镇彝威独立营激战,伤亡甚重。

三、镇雄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特委”在水田寨听了阮俊臣在反“围剿”斗争中受到重创的汇报后,召开会议,认为滇东北较之川南及黔西北更便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决定首先在威信、镇雄、彝良建立根据地,并制定了具体措施:(1)在镇彝威农村组织地方游击队,逐步赤化农村,建立工农兵政权。(2)挑选一些老同志,经过训练,派到农村场镇开展地方工作。(3)做好统战工作,发动白军起义,争取绿林武装。(4)有计划地摧毁游击区的反动政权,镇压反革命分子,肃清地主武装。会议任命阮俊臣为贵州游击支队政委,率部到贵州与赵文海一道组织贵州游击支队。10月,“特委”又在镇雄拦马坎召开会议决定:(1)依靠工农,团结边区各阶层爱国人士、知识分子及同情革命的个人与团体,宣传动员他们支持抗日救国,反对军阀进攻红军,反对亲日和镇压人民革命。(2)保护边区小工商业者,争取他们帮助红军游击队采购军用物资,为游击队传递情报。(3)保护边区场镇学校、邮电、医疗、交通等人民公益事业设施。(4)利用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争取他们严守中立,互不侵犯,并协助“纵队”解决困难。(5)彻底摧毁根据地内国民党政权和地方武装,铲除创建根据地的障碍。

1.地方革命武装建设

除红军长征经过边区时组建的“纵队”和抗日救国军三支队外,1936年后,纵队在镇雄组建了母享游击队、大湾子游击队,三支队四大队在镇雄也得到较大的发展。

1936年8月,“纵队”布置黄华先、李廷珍等人在母享成立联络站,组建游击队。11月,黄华先集中队员120余人公开行动,配合“纵队”开展反围剿斗争。母享游击队由黄华先任总指挥,下设两个大队。11月下旬,“纵队”联络员将7条枪和两箱子弹交给黄华先,传达了“特委”继续发展队伍,在边区坚持斗争的指示。1937年春,游击队隐蔽整顿,制订了5条纪律,对队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1940年9月,整编为3个大队,游击队设司令部,由詹绍武任司令。此后,又收编母享王伯川部为第四大队、威信石坎子王发成部为第五大队,游击队发展到1000余人。

1936年夏,苏焱波根据“特委”布置,在镇雄大湾、花朗组织七八十人的大湾子游击队,配合“纵队”开展斗争。

1936年9月,阮俊臣率旧部西进贵州,命叶少奎等人率主力四大队留镇雄活动,并把红二、六军团留下的政工人员钟品山、姚显庭等人派到四大队工作。本年冬与大湾子游击队汇合后,转移到镇雄西南坪上红岩隐蔽。1937年春,发展到四五百人,5月,四大队整编后由叶少奎担任大队长,钟品山任政委,下设7个中队。根据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制定了八条纪律。教育队员要作好开赴抗日前线的准备,在队员中教唱《游击队抗日歌》等红军歌曲。11月,成立梭镖队。此后,这支以镇雄农民为主体的游击队东进贵州,镇雄绿林武装甘绍清、铁军鳌等部又参加了游击队,队伍发展到1200余人。11月下旬,在贵州姑开整编,部队设司令部,下设3个团,1个游击大队,1个特务营。

2.根据地内党的组织建设

镇雄属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工作辖区,“特委”随纵队行动。1935年春,“特委”委员、泸县中心县委书记邹风平在川南领导武装斗争受挫,把保留下来的干部分散到川滇边隐蔽斗争,共产党员周一戎回到家乡镇雄罗坎。6月,邹风平带着党员侯建成到罗坎隐蔽养伤。此后,邹风平等3人在罗坎建立了党的组织,配合纵队在当地开辟革命根据地。

1936年春,红二、六军团派到三支队中的党员建立了党支部,由欧阳崇庭任支部书记,通过考查,吸收阮俊臣为党员。

1936年夏,“特委”准备在镇雄一带物色地方干部,够条件的吸收其入党,分配到地方开展群众工作,组织地方党组织。此后,黄华先随“纵队”活动。本年秋,“特委”吸收黄华先为党员,并派党员张金标与其一道在母享开展工作。黄华先等人在母享游击队中成立了党的组织,提出“实现共产主义”的口号,领导游击队配合“特委”在镇雄、毕节开展工件。还在母享游击队中物色对象,发展党员,要求党员“接受共产党之党纲,实现共产主义,以期达到工厂归工人,土地归农民之目的”。

1937年初,“特委”的主要领导人牺牲,3月,邹风平离开罗坎,“特委”停止活动。黄华先、阮俊臣、周一戎、侯建成等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按照党的方针政策,继续率领游击队在镇雄宣传抗日救国,开展反“围剿”的斗争,一直活动到1941年春。

3.开展统战工作,建立“白皮红心”政权和两面政权

1935年初,“特委”根据中央、中革军委在川滇黔边区创建新的苏区的决定,结合边区实际情况,在《川南工农劳苦群众目前的斗争纲领》中强调:川南劳苦群众“只有在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土地革命,推翻豪绅地主资产阶级反动统治,建立工农的苏维埃政权,才能得到彻底解放、自由、土地、房屋和衣食”。1936年1月,在洛柏林“特委”扩大会上,又进一步指出:“川滇黔边区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是中国苏维埃政权的组成部分。川滇黔边区革命根据地是支援红军游击队战胜敌人进攻的后方。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动员川滇黔边区各族劳动人民共同建设和保卫革命根据地。”“特委”在地方物色、培养建立革命政权的骨干,并把“纵队”中老弱病残而又自愿做地方工作的同志,留在农村开展群众运动,建立苏维埃政权。

在敌我力量悬殊极大的情况下,“特委”根据镇雄实际,采取拉出去、打进来的办法,在游击区内建立“白皮红心”政权,改造了部分国民党基层政权,使之成为为我所用的“两面政权”。

1935年6月,“特委”委员邹风平到罗坎后,即着手改造国民党基层政权的工作,指示地下党员周一戎到县城活动,担任了镇雄第六区(罗坎区)李子乡乡长,建立“白皮红心”政权。此后,“特委”与思想开明的第六区区长王应崧建立统战关系,基本控制了当地地方政权。周一戎、王应崧为“纵队”提供粮食,采购弹药,保护游击队队员家属。邹风平与王应崧商议后,还在当地创办了锦庄小学,由邹风平、周一戎任教。锦庄小学的学生部分参加了“纵队”,有的经过培养还被地下党镇彝威支部吸收为党员。1937年,驻罗坎滇军准备逮捕邹风平,王应崧、周一戎冒险将其送出镇雄。王应崧因此被捕,后经多方周旋,方得释放。

“特委”在镇雄开展社会调查,发现镇雄少数民族90%是贫雇农,其中还有不少是少数民族官家的奴隶。但是,由于汉族封建统治势力的歧视和压迫,又使他们敬畏官家,对少数民族上层具有一定的依附性。针对这一特点,“特委”8月31日在母享召开会议决定:(1)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民族平等。(2)教育少数民族官家要体会农民困难,改善农民生活。(3)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欺压、奴役、虐待少数民族的政策。1936年夏,“特委”在花朗坝做了当地女土目的工作,这位女土目欢迎“纵队”到花朗坝,并在当地为“纵队”筹集粮食,掩护“纵队”,使花朗坝成为“纵队”隐蔽休整的据点之一。“纵队”还向附近乡保长做了大量工作,控制了这一带乡政权。“纵队”在罗坎、花朗等地公开扩红。

抗日救国军三支队和母享游击队也在母享、黑树一带开展了大量的统战工作。1936年2月,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发布“布告”,宣告“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是抗日政府的中坚支柱,是川滇黔边区广大民众的临时革命政府”,并决定在边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各级革命政权。中旬,奉命在镇雄母享、黑树、鱼洞一带开辟革命根据地的抗日救国军三支队同当地乡长朱堂甫、张开富等建立了统战关系,取得他们的支持,控制了当地基层政权。此后母享游击队在这一带活动,继续与张开富等人和以勒、林口、母享一带的乡、保长建立统战关系,控制了镇雄东南一带的部分基层政权。

1937年,原抗日救国军三支队四大队到红岩后,得到当地部分保长的支持,大队部就设在法窝保长童德举家。四大队物色思想进步、支持游击队的乡绅陈洪太,通过各种关系活动担任了红岩乡乡长,在红岩建了“白皮红心”政权。四大队还向坪上、牛场、安尔、以古等乡镇的区、乡、保长和彝族上层做了大量工作,使他们保持中立,并为四大队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弹药。镇雄第八区民团大队长吴学贤还派童德明率五六十人枪参加四大队,编为四大队的一个中队。四大队控制了红岩一带乡、保政权,为当地游击队员解除了家属被害的后顾之忧,红岩一带的农民青年纷纷参加到红军游击队中。四大队斗争失败后,红岩一带队员回乡,由于陈洪太等人的掩护,免遭反动势力的迫害。

1935—1940年,镇雄县辖8个区,94个乡镇和1个独立保,红军游击队在镇雄建立“白皮红心”政权有两个乡:第六区李子乡(今李子坝、茶蔚、落尾坝、粉壁一带)、第八区红岩乡(今红岩、老官房、岩洞脚、坪上一带)。通过统战工作,先后将国民党基层政权改造为两面政权的区有:第六区(治所设在罗坎镇,辖1镇13乡)、第七区(治所在牛场街,辖1镇10乡)、第八区(治所设在八卡街,辖11个乡)。除以上两区及所辖乡镇外,在其余6区所辖乡镇的两面政权有:第二区的法贡乡、永庆乡,第三区母享镇、跃东乡、镇边乡、黑树乡、清化乡、玉田乡、串九独立甲,第四区的花朗乡、林正乡、以勒乡、仕里乡、鱼洞乡,第五区的关雄乡,第九区的黄水乡、木着乡。

4.打击国民党基层政权,开展群众性的抗捐抗税斗争

1936年夏,在“纵队”的宣传下,镇雄人民纷纷组织起来,掀起了抗捐抗税的斗争高潮。正如当时镇雄乡镇长报告中所说,镇雄人民“与匪(国民党政府对“纵队”的诬蔑,以下同——引者注)串连,招纳青年,暗自投匪,希以抵抗公务。……甲长等去追问,该民便去向匪控报首人搕伊,而匪军闻风,即派人指定一切当务前甲与乡闾邻等牵抢(原稿如此——引者注),自去年所收人民之款,都在追赔等语”。姜兆钦于7月任三区(母享区)区长后,撤销了玉田、耀东两乡追收积谷、烟税不力的乡长,并率团丁到各乡催收,还每亩加收烟税5吊。

为了支持人民抗捐抗税的斗争,“纵队”于8月30日袭击母享镇。此后又进驻花朗坝,袭击了附近土豪。10月30日,袭击大湾子,11月11日,再次袭击母享镇,攻克三区区公所,缴获长短枪40余支,大洋7000余元,打击了大湾、母享区、乡镇长和土豪劣绅。“纵队”在花朗坝、大湾和母享街上召开群众大会,广泛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的政策,号召当地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抗租抗税。此后,镇雄抗烟税、积谷的斗争掀起高潮,连省禁烟局也称,镇雄各区所欠烟税,“为数之巨,不独为全省之冠,实属吓人所闻”。

1937年,原抗日救国军第三支队四大队以坪上红岩为根据地,在坪上、以古、场坝、花山4个乡和五德、牛场两个镇的部分地区开辟游击区,先后袭击彝良油房沟土豪潘保董、镇雄豆戛寨土豪陇小官(陇吉昌),攻克不听劝告、誓与游击队为敌的镇雄八区区长黄树贤碉楼和赫章可乐区公所——水营头,并将当地土豪的粮食、猪肉、衣服、大洋、铜元等大量浮财分给群众。

四、开展反围剿斗争

在开展反蒋介石布置的对纵队的第二次三省会剿中,除上述阮、陶部受到重大损失外,1936年9月上旬,“纵队”在镇雄罗坎宋家湾、茶硬坡一带休整时,遭滇军安恩溥旅补充队袭击。11月1日拂晓,又在镇雄花朗坝遭滇军安旅田福伍营、镇彝威独立营袭击。“纵队”三个大队分头抵抗,利用有利地形,阻击击毙滇军多人,“纵队”牺牲20余人。

随着根据地的发展,川滇黔三省军阀加紧了“围剿”。云南方面,滇军安旅田福伍营以3个连及镇彝威独立营尾追“纵队”,1个连驻朱家山截断滇川通道。1936年11月中旬,“纵队”先后在川滇黔三省结合部的水潦、海子坝等地遭敌袭击,转移到镇雄与威信交界处的大雪山隐蔽。滇川之敌天天搜山,11月26日,“纵队”转移至花朗坝野腊溪,又遭滇军田营袭击,20多名战士牺牲,女红军阚世英、李桂英被捕。主要领导人龙厚生等10余人突围转移到威信水田寨。1937年1月,龙厚生等“纵队”主要领导在水田寨遇害,“纵队”停止活动。

“纵队”在“特委”的领导下,在川滇黔边区牵制敌人,配合主力红军作战,开辟革命根据地,打击地方反动势力,宣传革命道理和抗日救国,完成了党中央和中革军委交给的光荣任务。“纵队”主体停止活动后,“纵队”在镇雄播下的火种在镇雄人民的支持下,在边区继续开展反“围剿”的斗争,坚持斗争到1941年。

1936年10月,原阮俊臣部四大队100余人在叶少奎等人率领下,转移到母享、黑树、鱼洞一带坚持斗争,先后在镇雄黑树、陇东湾一带多次击退民团和镇彝威独立营的进攻。11月初,在威信黄连坝诱敌深入,伏击击退滇军镇彝威独立营及镇雄、威信民团,击毙击伤敌多人,俘敌排长以下10余人,缴获长短枪30余支,子弹2000余发,大洋1000多块。12月初,在母享串九青龙山被毕节保安二团、四团和专员公署独立营1000余人围困,突围转移到熊贝一带,又在果珠摆柳坪击退镇雄民团进攻。

四大队在坪上红岩建立根据地后,在滇黔边开辟游击区,击退当地民团的多次进攻。1937年5月中旬,滇黔之敌组织对四大队的“围剿”,滇军安旅一部进驻彝良奎香,黔军一部进驻赫章可乐,镇彝威独立营进驻坪上,从东、西、南三面向游击队发起进攻。四大队转移到老毛姑林海中与敌周旋,在滮水岩遭滇军安旅袭击。此后又在镇雄、毕节交界的黄泥坡,伏击击退镇彝威独立营及民团,毙敌排长以下8人,伤敌10余人,缴获步枪七八支。

10月下旬,参谋长王本渊到红岩,传达阮俊臣要抱定抗日救国军的革命宗旨,宣传组织群众,组织整顿队伍到贵州会师,建立新的游击区,适当时候,参加抗日的指示。此后,游击队西进贵州,毕节专员何朝宗奉贵州省主席吴忠信命令,率毕节保安二团和黔西、大定、毕节保安队尾追游击队。12月7日,游击队在贵州大方草坪伏击敌人,毙敌80余人,俘敌90余人,缴获长短枪130余支,子弹5000余发。1938年元月初,游击队在无法与阮俊臣取得联系的情况下,决定回师镇雄。3日,击退毕节保安二团袭击后,西移至大方革左。4日凌晨,被保二团围于革左,阵亡100余人,叶少奎牺牲。此后,游击队一部回红岩,一部转移到镇雄中屯郭家河。4月,铁军鳌叛变,游击队骨干王松柏等全部牺牲,其余队员停止活动。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黄华先等人将游击队“上打贪官污吏,下打土豪劣绅”的口号改为“打倒卖国贼,驱逐洋鬼子”,在镇雄一带宣传抗日救国。并采取寓兵于农的办法,将队员分散回家,隐蔽待命。

游击队虽然停止活动,但国民党镇雄县政府却对游击队加紧“围剿”,游击队在艰苦的环境中,被迫开展反“围剿”的斗争。1938年6月,县政府调集民团,发起进攻。游击队先后在硝林、玉田麻柳湾、茶木老鸦坝等地与敌激战。此后,镇彝威独立营及民团又多次袭击游击队。8月上旬,游击队被围于法贡梁子激战,牺牲十余人,大队长周海云等5人被俘遇害。11月上旬,游击队被困于泼机月亮山,迂回战斗百余里,多数被打散。15日,又在威信水田寨被敌包围,突围后一直退到川滇交界的四川水潦,才摆脱敌人追击。此后,游击队余部数十人隐蔽于以勒、母享、干秋一带农民家中,又遭民团捕杀。

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了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2月10日,镇雄县政府召开扩大会议,制定了“清剿”游击队的具体方案,布置各区常备队配合独立营“清剿”,游击队在大湾、母享、坡头、泼机一带多次遭到常备队袭击。5月,独立营及常备队近两千人将游击队围困于母享天凼,游击队阵亡多人,大队长李廷珍等13人在突围中被俘遇害。

1939年夏,黄华先与阮俊臣在毕节城内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以宣传抗日救国为主的游击队,做好必要时开赴前线抗日的准备。1940年,蒋介石推行“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政策,加紧“清剿”游击队和镇压人民抗日救亡运动。面对严峻形势,纵队贵州游击支队政委阮俊臣、母享游击队主要领导黄华先等人加强联系,准备随时应付突然事变,并与中共川南地下党员唐昌、许智取得联系。9月初,两支游击队的主要领导30余人在毕节召开会议,作出不能放弃革命武装,在镇雄、毕节交界一带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决定。11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昆明行营密电镇雄县政府加紧对游击队剿办,限期肃清。

镇彝威独立营及民团加紧“进剿”,贵州毕节方面,也派保安二团、四团“协剿”。母享游击队在川滇黔边区与敌周旋,11月26日在四川水潦箱子厂击溃毕节林口民团800余人的进攻。12月初,在威信石坎子遭镇彝威独立营袭击。12月中旬,昭通护卫团一个高炮连、两个机枪连、四个步兵连到镇雄,与毕节保安二、四团,在镇彝威独立营和镇、毕交界一带数千民团的配合下,“围剿”游击队。游击队各部分别在镇雄、毕节交界的关门山、菖蒲田、水箐口等地与敌激战,伤亡惨重,第三大队一百余人全部阵亡。1941年2月,游击队被敌围于母享刘家山,突围中受到较大损失。3月,主要领导黄华先等人先后遇害,剩余队员停止活动。

五、反“围剿”斗争中镇雄各族人民的贡献

红军游击队在川滇黔边区不断发展壮大,在镇雄坚持斗争长达7年之久,是与镇雄各族、各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和支持分不开的。

镇雄根据地内的人民群众向红军和红军游击队输送了大量人员。据不完全统计,红军长征两次经过镇雄,镇雄有30多人参加红军。1935—1941年间,镇雄参加红军游击队的人数达二千人以上。当时镇雄的乡镇长等人也在报告中反复强调:镇雄“匪风愈盛,遍地萑苻”,“人心愈变,依匪愈坚”,“眼前人民,多已改俗投匪”。在反“围剿”斗争中,有不少人在战斗中牺牲。游击队停止活动后,不少人又遭到敌人的搜捕和迫害。

在反“围剿”斗争中,镇雄各族人民为红军、红军游击队提供了大量的给养和日用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镇雄人民生活极为困难,但红军长征到镇雄,人民把珍藏的粮食、油、肉拿出来支援红军。1937年春,贵州游击支队四大队数十人到红岩隐蔽,当地农民尽其所有,把粮食无偿地供给游击队,使游击队渡过难关。活动在镇雄东半县的母享游击队,其给养主要是依赖于当地各族各界人民群众。特别是1939年以后,游击队根据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有关方针政策,与当地社会上层广泛建立统一战线,未打过一家大户,上千人所需的上百万斤粮食及其他生活用品,都是由当地各族各阶层的人民群众筹集提供。不少小商小贩冒着生命危险,把食盐、电池等日用品运到游击队隐蔽地点,卖给游击队。

在反“围剿”斗争中,镇雄人民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提供情报、送信、带路,并为掩护红军游击队做了大量工作,使游击队多次转危为安。1936年10月,在敌人对“纵队”的第二次三省“会剿”中,“纵队”在镇雄花朗坝遭滇军袭击,形势十分危急。“纵队”转移时,遇到奉滇军命令参加阻击、把守要隘的花朗坝余氏女土目,余放过“纵队”,并令团丁向天鸣枪。滇军追到,又把滇军指向与“纵队”撤退相反方向,使“纵队”安然脱险。1937年春,敌人到坪上“围剿”四大队时,游击队员隐蔽到山林中或农民家中,统战对象吴学贤等人多次出面周旋,向“进剿”滇军提供假情报。5月中旬,四大队被滇军、民团围困于老毛姑林海中的20多天里,当地农民随时向四大队提供敌情,并把炒面等熟食品送给四大队。母享游击队“寓兵于农”,队员分散隐蔽于以勒、母享、林口一带农民家中,在当地农民掩护下,多次免遭敌人迫害。

在镇雄人民的掩护和治疗下,不少红军游击队伤病员免遭杀害,恢复健康后重返前线。在镇雄流传着《门前人》《虎口余生记》等群众掩护红军伤病员的动人故事。据统计,失散在镇雄的红军战士有13人在群众掩护下安然脱险。

1936年后,游击队在镇雄战斗频繁,战斗中的伤员,多数由群众和统战对象掩护治疗,痊愈后重返游击队,坚持斗争。

广大群众和统战对象还设法为游击队购买枪支弹药。在反“围剿”斗争中,群众冒着枪林弹雨,为红军、游击队送水送饭、送弹药,出谋献策。广大妇女群众还为游击队员缝补衣服,做鞋做袜。

六、1943年后中共镇彝威支部的活动和镇雄人民的反蒋斗争

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的斗争遭到挫折,但革命的火种并未因此而熄灭,镇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在边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1943年10月后,云南省工委先后派党员方在光、陈季伯、罗文贤、宗大勇等人到镇雄罗坎一带开展工作,并于1947年5月成立中共镇彝威支部,在镇彝威结合部开展学运、青运和农运,建立革命武装,为和平接管镇雄、迎接解放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在党的影响下,1949年5月,王培芳等人组织的中国民主联军滇黔川边区第二纵队1800余人在镇雄一带公开行动,原红军游击队的不少队员,又参加了这支革命队伍。这支武装活动到7月中旬,先后攻克镇雄泼机等12个重要集镇和威信县城,有力地打击了边区反动势力。

猜你喜欢
特委毕节边区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中共湘西特委创建初期的三次会议
毕节留守儿童的新家
皖西北特委在巢县的隐蔽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宣传斗争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中共北江特委总交通站遗址
补足区域交通短板
滕代远领导湘鄂赣边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