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缘何叫“春秋”

2017-11-13 18:48南怀瑾
特别文摘 2017年11期
关键词:春秋秋分春分

南怀瑾

古人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一句话叫“经史合参”。什么叫经呢?就是常道,就是永恒不变的大原则,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这个原则是不会变动的。但不是我们能规定它不准变动,而是它本身必然如此,所以称为“经”。而“史”是用来记载这个原则之下的时代的变动、社会的变迁的。我们要懂得“经”,必须要懂得“史”。拿历史每个时代、每个社会来配合。这样研究“经史”,才有意义。譬如孔子说的“为政以德”,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一则刻板的教条。其实不是的。我们读历史就知道,孔子出生的那个时代,我们后世称它为“春秋时代”,就是西周与东周之间的时代,孔子写了一本书叫作《春秋》,后来“春秋”成了历史的代名词。在孔子前后,有人写的历史,都称“春秋”。

中国文化中为什么把历史称为“春秋”而不称为“冬夏”呢?照理冷就是冷,热就是热,称“冬夏”也无不可。有人说因为“春秋”第一句话“春王正月”——后世把“春王正月”读成一句话,是读错了。所以我们再三讲,读古书要多注意,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纸笔,文字要用刀刻在竹简上,很艰难,所以往往一个字就代表了一个复杂的意义。这个“春”是春季;“王”是中央政府,是周朝;“正月”是周朝所行月令的正月;而成为“春王正月”——以此来解释历史所以称作“春秋”的原因,这是不对的。

中国文化发展得最早的是科学,而科学中最先发展的是天文,講世界科学史,乃至讲科学,一定先研究天文。

要讲天文,则中国的天文,在三千年以前就发达了。在全世界而言,是一马当先的。讲天文又必须讲数学,而中国的数学,六千年以前,也很发达。

中国的文化是自天文来的——我们知道一年四季的气候是不平均的,冬天太冷,夏天太热。讲昼夜,白昼在冬天太短,在夏天太长,都不平均。只有春天二月间和秋天八月间,“春分”“秋分”两个节气,就是在经纬度上,太阳刚刚走到赤道中间的时刻,白昼黑夜一样长,气候不冷不热很温和,所以称历史为“春秋”。这就是中国的历史学家,认为在这一个时代当中,社会、政治的好或不好,要放在这个像春分秋分一样平衡的天气上来批判。拿现在的观念来说就是,称一下你够不够分量,你当了多少年皇帝?对得起国家吗?你做了多少年官?对得起老百姓吗?都替你称一称。

历史叫作“春秋”就是这个道理。

(摘自《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 图/王建峰)

猜你喜欢
春秋秋分春分
农事 春分
二十四节气之秋分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秋分
二十四节气之惊蛰·春分
春分
秋分
Équinoxe de printemps
试论《秋海棠》在20世纪40年代的媒介传播
穀梁春秋哲学构建及其意义
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