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推动精准扶贫的有效探索

2017-11-13 20:04马卫东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媳妇贫困户工程

马卫东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多而技能低下、资源贫乏而分布不均、农业经济弱质而缺乏投入,农民群众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普遍缺乏获得感,增收致富的路子十分狭窄,“三农”问题必将长期存在,并且化解的任务十分艰巨。尤其是我们商水县,一个124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国家级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尚有贫困人口53533人,贫困家庭14989户,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

深入调研,科学决策

在经济发展上,商水县历届县委、县政府想了很多办法,但始终没有走出低谷,始终没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调研中发现,商水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多达30万人,仅留守妇女就有20多万人,由于需要耕种农田、赡养老人、照顾孩子而无法外出务工,造成严重的“三留守”问题。我们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和农副产品优势,抢抓产业转移机遇,不仅要依托产业集聚区大力上项目、上大项目,而且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集中发展农村产业上、居家就业上。在深入调研、考察论证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由省妇联倡导、省服装协会发起实施的“巧媳妇”工程项目,与商水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高度契合,决定利用留守妇女多、外出务工人员多的优势,在全县大力发展“巧媳妇”工程项目,走特色产业扶贫之路。

目前,全县涌现出阿尔本制衣、龙巢网业、瑞祥发制品、红雷渔具等265家“巧媳妇”工程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它们纷纷在广大农村布厂设点,千方百计争相吸纳贫困人口,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我们充分发挥“巧媳妇”工程与扶贫关联度高、风险小、带动力强、贫困户能够广泛参与的特点,坚持发展以手工业为主、适合妇女在村里和家里做的惠农富民项目,推动“巧媳妇”工程由最初的服装服饰加工,迅速向更广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延伸,极大地丰富了“巧媳妇”工程的内涵。到2016年年底,全县“巧媳妇”工程已涵盖20多个领域,培育出渔网编织、服装服饰、无纺布制品三大特色主导产业,遍布全县25个乡镇(场、办、集聚区)。在发展模式上,实行“协会搭桥,政府引导,企业(能人)领办,留守妇女参与,零风险保障,市场化运作”的模式,采取企业总部在产业集聚区、乡村设分厂、家里当车间的方式,灵活组织生产。对在村里设置加工点的带贫企业,县里在场地建設、机械购置方面给予到户增收项目支持或财政以奖代补,引导企业将生产器具、原材料送到地域偏远,因病、因残、因年龄等不能进厂务工的人群手中。送设备材料上门、回收产品上门,让不同年龄、不同技能、不同身体状况的人群,均能有活干,实现家门口就近就业,有力促进了“巧媳妇”工程的快速发展。

凝聚合力,探索抓手

“巧媳妇”工程作为我县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由于各级各部门承担职责不同,思想认识各异,推进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阻力。为加强组织领导,我们坚持把“巧媳妇”工程产业发展作为检验干部作风的试金石,强化基层执政能力建设的主战场,狠抓干部作风转变。

明确书记工程。坚持把“巧媳妇”工程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扶贫工程,书记抓、抓书记,县委书记亲自兼任全县“巧媳妇”工程领导组组长,明确规定乡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乡镇主抓扶贫和主抓“巧媳妇”工程的副职一肩挑,确保全县上下目标明确、责任清晰、层级联动、力量集中。

凝聚工作合力。在责任机制上,建立“巧媳妇”工程例会、脱贫攻坚和“巧媳妇”工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县直各部门责任分工,进一步加强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县级统一召开协调会、提供政策支持,乡镇负责整合废弃地和厂矿资源、筛选领办企业和领办人,扶贫、妇联、人社、金融、教育等部门负责资金、培训、用工支持,形成全县一盘棋。在奖惩机制上,将“巧媳妇”工程完成情况及成效纳入对县直部门、乡镇的年度目标考核,压担子、定目标,夯实各级各部门的主体责任。建立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导向的正向激励和负面约束机制,将考评结果科学合理运用起来,真正与单位奖惩、人员使用、工作经费挂钩。

坚持分类指导。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年龄段和不同文化程度选择不同的发展项目,根据企业技术含量要求和工作强度,搞好分类用工对接。35岁以下的青年妇女,以技术含量较高的服装鞋业、针织纺织加工等为主;35岁至50岁的中年妇女,以技术含量一般的无纺布制品、箱包加工等为主;50岁以上的,以技术含量较低的渔网编织、玩具加工为主。针对“巧媳妇”工程带贫不够的问题,县乡两级专职人员和扶贫干部,入村入户访查民情,开展精准扶贫对接,逐家企业调查摸底,指导规范吸纳贫困户就业程序,帮助贫困村谋划发展“巧媳妇”工程项目,有力地锤炼了干部作风。

围绕脱贫攻坚,打造有效载体

严格遵循产业发展自身规律,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让“巧媳妇”工程根植脱贫攻坚主战场,变“输血”为“造血”,切实增强贫困人群自我发展能力,实施稳定脱贫、持续增收、长期受益。

坚持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把所有贫困村全部纳入布点规划,制定完善提升计划,方便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对保持正常生产经营一年以上并与贫困户签订一年以上就业劳动合同的“巧媳妇”工程企业,按吸纳就业建档立卡的贫困人数人均奖补企业3000元,用于企业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买、技能培训。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根据企业规模、贫困人口参与率、贫困人口工资收入等,分别给予不同级别的奖励。对达到一定规模的新扩建民营扶贫车间,按建筑面积给予每平方米100元的财政资金奖补,以此调动市场主体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同时,整合多方资源,对因病、因残的贫困人口实行重点扶持、精准帮扶,确保特困群体不掉队,确保产业扶贫务实、有效、可持续,真正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脱贫攻坚有效途径。

突出特色,培育龙头。按照“一村一品、一乡多业”的原则,大力培育以练集镇为中心的渔网编织和毛发加工基地、以巴村镇为中心的毛织加工基地、以张明乡为中心的环保袋加工基地、以固墙镇为中心的服装服饰加工基地、以胡吉镇为中心的箱包加工基地、以县城区为中心的穆斯林朝拜巾加工基地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巧媳妇”工程产业项目。筛选一批经济实力强、产业发展前景好、带富能力明显的企业,作为“巧媳妇”工程的示范带动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吸纳周边留守妇女就近进厂就业。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服装服饰、无纺布制品、渔网编织三大主导产业已经吸纳贫困户1万多人。endprint

整合资源,化解瓶颈。整合部门力量,帮助解决产业发展中的资金、用工、用地、技能培训等难题,促其上规模成集群,进一步增强吸附力、带动力。积极探索“巧媳妇”工程的众包众筹模式、内置金融模式,开辟民间资金参与扶贫的新路径。同时,针对“巧媳妇”工程松而散、小而弱的问题,加快筹建了“巧媳妇”工程产业联合会、订单调剂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加大电商培训,吸引更多留守妇女、贫困户从事网上销售活动,让更多的“巧媳妇”产品走向电子商务市场,真正从规范竞争、品牌营销、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经营等入手,推动特色产业由小弱散向更高层次发展,确保产业脱贫可持续,贫困户稳定脱贫增收。

提升幸福感,探索治理模式

坚持推进“巧媳妇”工程与促进农民增收脱贫、农村产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探索完善社会治理结构,初步实现“两不、两促、两确保”的目标(即:儿童不留守,老人不空巢;促進家庭和谐,促进社会稳定;确保形成支柱产业,确保增加农民收入)。

致力于改变农民精神风貌。扶贫的关键在于扶智,很多贫困户穷在心理上、观念上,通过实施“巧媳妇”工程,帮助她们找到稳定的“饭碗”,不仅有助于改变其家庭生活拮据的状况,而且有利于重塑她们生活的信心。一些孤居老人,儿女不在身边,通过“巧媳妇”工程,靠劳动获取收入,不要儿女一分钱,甚至承担起家庭日常开支,而且还能照顾小孩,从而拥有了自尊、赢得了尊重、增强了自信,改善了婆媳关系。

致力于促进社会治理。通过扶持引导、树立宣传“巧媳妇”典型,让广大群众纷纷参与产业发展,勤劳致富,农村社会风气明显改变,打牌赌博的少了,搬弄是非的少了,上访闹事的少了,人们开始把自己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务工挣钱上,留守在家的农村妇女农忙下地,闲时务工,兼顾家务,农村“三留守”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致力于推动农村改革。作为产业精准扶贫的有效实践,“巧媳妇”工程还深化了基层妇联组织和农村相关领域的改革。全县各级妇联组织通过开展“下基层、访妇情、做妇女群众贴心人”活动、组织用工对接、开展“巧媳妇”技能比武等,把妇女更好地团结了起来,使她们较好地发挥了作用。通过发展“巧媳妇”工程,盘活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村集体或个人以一定的土地或资金入股分红,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同时,财政投入在贫困村开展“巧媳妇”工程扶贫车间建设,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租金收入用于村集体公益性支出,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为新形势下破解“三农”问题积累了经验。endprint

猜你喜欢
媳妇贫困户工程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子午工程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
娶个媳妇过大年
一直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