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模式残疾观对残疾人社区康复效果的研究

2017-11-13 08:39潘利营
中国市场 2017年31期
关键词:残疾人

潘利营

[摘要]针对残疾人的社区康复是顺应社会模式残疾观逐步发展的,旨在通过提供支持性的康复服务,消除社会对残疾人的社会排斥,尊重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促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正常生活。支持性的康复服务需要通过残疾人的社会支持网络提供,因此社区康复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加速社会融合的过程。

[关键词]残疾人;社区康复;社会融合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1052

1社会模式残疾观

社会模式残疾观,是从残疾人权利和发展的视角,以接纳和包容的态度来看待和处理残疾人生存和发展问题,倡导和呼吁以社会支持实现对残疾人的社会融合,主旨精神提倡通过残疾人支持,保障和实现残疾人最大限度的自立,充分发挥和维持体能、智能、社会和职业能力,充分融入和参与生活的各个方面。

社会模式残疾观关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残疾人权利问题。“残疾人作为社会主体当然享有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残疾人不仅是社会的参与者,更应当是各种权利的享有者。” [1] 对残疾人的排斥和歧视,就是对残疾人的权利的侵犯和剥夺。二是残疾人社会融合问题。残疾问题首先是由于生理缺陷引发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但更重要的是由于社会观念和制度的障碍壁垒引起的,不健康的社会态度与不科学的社会政策造成了对残疾人的歧视与隔离。“在一个完善的社会中不应该有残疾现象,残疾是由于社会失灵引起的,问题的根源是社会而不是个人。” [2] 因此,要解决残疾问题就需要在两个途径上下功夫,一是尊重残疾人的社会权利,纠正不良的社会态度和观念,引导树立社会模式残疾观;二是修正和完善残疾人制度和政策,为他们提供积极的生存环境。

残疾观是残疾人事业的航向坐标,不同的残疾观念意味着残疾人事业不同的路径选择。社会模式残疾观倡导的是“平等、参与、共享”现代文明理念,它的确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这种选择意味着对残疾人人格权利的尊重和机会平等的保障。残疾人的社会融合展现了社会进步和人文关怀,对残疾人的生活支持、教育支持和就业支持展现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树立社会模式残疾观,使他们回归主流的社会生活,真正实现“参与、平等、共享”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目标。

2社区康复内涵

针对残疾人开展的社区康复就是在社会模式残疾观日益成为主导康复理念的时代背景下逐步提倡和发展起来的,主旨要义就是更加有力地促进智障人士的社会融合。因为生理上的障碍缺陷,残疾人对熟悉的社区环境的依赖性较高,针对残疾人开展的社区康复是一种支持性的康复实践,通过切实有效的生活辅导、教育培训和就业参与等的支持性服务,为残疾人构建广范围的支持网络,实现积极的社会参与,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不断提高生存和生活质量,最终实现社会融合。

目前,我国这一康复模式正处于开始阶段,只在少数比较具有知识、技术和资金条件的城市社区进行。文章以天津城市社區康复站为研究对象,两社区立足残疾人生存发展的现实情况,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社区康复实践。在H区成立YK 园和社区环境护容队,为本社区及附近社区的残疾人提供生活技能辅导、社会适应性教育和简单工作机会;在T区成立YG家园和手工艺坊,为当地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技能教育培训和非正式工作岗位。

在某种意义上讲,“社区康复也是一种社会支持,其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社区服务与训练日臻完善。” [3]这种实践模式的主体内容是提供支持性的社会服务,包括日常生活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和就业安置服务等内容,通过生活、教育和就业的服务提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这种实践模式依存路径是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包括由亲属、朋友和邻里为主的自然支持网络,以及由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和政策环境为主的社会支持网络,通过社会支持,消除社会排斥,这种实践模式的主旨目标是实现残疾人的社会融合,使残疾人和非残疾人具有同样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和机会。

3社区康复实践内容

(1)生活支持。残疾人的生存障碍最直接表现为生活自理困难,影响了他们生活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这种自理困难表现为生活中饮食、购物、人际交往,甚至语言交流各个方面。社区康复的实践活动就是要使残疾人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参与正常社会生活。社区康复实践中为残疾人提供支持性的生活服务,一来可以提升他们的生存技能;二来可以缓解家庭的照顾压力,这样就解决了他们最基本的生存困境。

(2)教育支持。大部分残疾人很少有机会甚至是没有机会在正规学校接受教育,他们往往在特教学校学习,但是这只是这一庞大群体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还是封闭在家中。如果有父母的消极对待和不科学的教育方法,那么残疾人更容易能力退化,更难融合到正常社会生活中去。社区康复把教育支持融入到康复理念中区,形成了以康复中心为依托,由专业康复教师、专业老师、家长和社工组成的教育康复团队,设计了切实可行并且能连续贯彻的教育课程。

(3)就业支持。残疾人所面临的各种社会排斥现象中,最大的排斥就是就业排斥。社区康复倡导的支持性就业是针对残疾人开展的一种就业形式,它模拟一个开放的真实的就业环境,使智障人士在专业培训师的指导下完成工作并取得报酬,残疾人可以获取劳动技能学习培训、职业介绍的机会,通过支持性就业的模式,挖掘残疾人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潜能,真正做到了个性化工作指导。

4社区康复效果研究

(1)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社区康复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提升残疾人的自理生存能力,因为智障人士一切康复效果的实现都是以生活自理能力为前提的。实践证明,通过专业的社区康复训练,残疾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使残疾人社会融合进程又向前突进一步。

(2)提升劳动就业能力。“就业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实现社会融合和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5] 就业排斥是对残疾人社会融合进程中最大的排斥现象,阻断了残疾人社会参与和自我实现的路径。笔者发现,社区康复的劳动技能培训等内容切实提高了残疾人的劳动能力,并且在实际生产劳动过程中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研究中的社区环境护容队和手工艺坊,虽然是一种非正规就业的方式,但是均能满足残疾人的就业实现,在“准就业”环境中不断加强同外在的沟通交流,能够实现自我满足和效能提升。

(3)促进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的困难表现为拒绝和外界交流、交流困难、交往群体同质性强等方面。这种局面的形成既有残疾人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态度的错误引导。社区康复针对残疾人的社交困境,设计了针对性强的活动方案,同时其他社会组织及青年志愿者的参与,更加拓展了他们的交流范围和内容。笔者发现,大部分残疾人对于社区康复实践活动是具有很高参与热情的,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社区康复站组织的实践活动中去,例如定期的义务服务活动、外出训练活动和与志愿者交流活动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他们拓展了人际交往的范围,丰富了人际交流内容,提高了人际交流能力。

(4)增进社会融合能力。“社会模式残疾观是消除社会对残疾人各种社会排斥的前提条件。”[5] 社区康复是以融合为主题的服务活动,通过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实现社会融合的目标,其一切活动都是围绕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合开展的。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形成有效的支持和保护,既涵盖了由家庭、朋友和邻里构成的初级社会支持网,又重新构造了由社区康复站、社区组织和社会制度环境组成的次级社会支持网。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开展代表了社会残疾理念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前进,其根本理念和目标就是倡导社会融合,社会融合通过支持性生活、支持性教育和支持性就业得以实现。社区康复中有社会融合意蕴,是因为社区康复既是社会支持网络编织的过程,又是社会支持网络发挥作用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李志明,徐悦树立新型残疾观,促进残疾人社会参与和融合[J].社会保障研究,2010(1).

[2]郑雄飞残疾理念发展及“残疾模式”的剖析与整合[J].新疆社科论坛,2009(1).

[3]丛晓峰,唐斌尧转型期残疾人社会支持的实践模式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3).

[4]张建伟,胡隽中国残疾人就业的成就、问题与促进措施[J].人口学刊,2008(2).

[5]周林刚社会排斥理论与残疾人问题研究[J].青年研究,2003(5).endprint

猜你喜欢
残疾人
残疾人发展权的演进:历程与趋势
浅析残疾人就业对策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便于残疾人进行登机的Skycare轮椅
老爷爷,我来帮您
让残疾人过上幸福生活——首个全国性残疾人专项福利补贴制度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