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学点:县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践

2017-11-13 13:30王继新
中国教师 2017年20期
关键词:中心校教学点信息化

王继新

自2013年起,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开始了信息化助力农村教学点教育复兴之路。2013年6月—2017年8月,笔者先后赴我国长白山区、武陵山区、幕阜山区和乌蒙山区以及其他非山区的近二十个市、县(区)进行调研,在咸安区、崇阳县、长白县、恩施市、来凤县、布拖和牟定县等建立实验区,开展信息化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2013年12月,我们展开了湖北咸安行动,将咸安作为互联网+教学点的第一批实验区。

一、咸安区农村教学点的困境

笔者及相关团队成员走访了咸安区近30个农村小学教学点,对其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农村教学点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

1.教学质量令人堪忧

一是开不齐课、开不好课、开不足课现象普遍。在走访中,我们发现,每个教学点的学生总数在18~30人之间,教师人数约为该教学点的年级数,表面上已基本开设了国家义务教育规定的所有课程,但受教师专业素质限制,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很多学科教学仍无法正常开展。体育课是“随处放羊”,音乐课是“唱歌走样”,美术课是“欣赏欣赏”。

二是教学方法陈旧,很多教师还是“一支粉笔打天下”。三是教学质量低下,教学点教师大多是本乡、本村民办教师转正人员或者代课教师,常年在偏远贫困地区工作,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师教育。

2.师资问题不容忽视

咸安区共有教学点30余个,但教师仅40余人,教学点师资严重短缺。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优秀师范毕业生“进不来”,有些“特岗生”和“资教生”响应国家政策,结果也是“上午高高兴兴来,下午哭哭啼啼去”,城镇支教教师“身在曹营心在汉”。二是优秀年轻教师“留不住”, 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流失量大。

3.留守儿童问题突出

近年来,很多家庭都把孩子留给老人,双双出去打工,导致农村教学点留守比例超过70%。由于亲情的缺失造成德行失范、自我保护意识差、安全与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同时,也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二、互联网+教学点的实践探索

针对农村教学点存在的突出问题,华中师大团队经过调研,开展了实验区建设,探索互联网+教学点的方式助力乡村薄弱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帮助薄弱学校开齐、开好和开足课程,助力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支持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的沟通、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推动教学点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1.建设垄上数字学校

垄上数字学校是为解决教学点师资不足、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等问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由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和管理的虚实结合学校。“实”就是县域内的中心校和教学点实体;“虚”就是将县域内每一所中心校和1~3个农村教学点组成若干个虚拟教学共同体。基于现有条件的实体学校与基于网络的虚拟学校的有机结合就组成了垄上数字学校。中心学校负责管理并承担1~3个教学点的直播与互动教学任务,实现了基于数字资源的本地课堂教学与基于同步互动的异地课堂教学之间的齐头并进。

2.建立教学共同体、学校共同体

农村教学点教学规模小、学生人数少,为其配备所有学科的师资是不现实的,但可以通过技术实现城镇优质师资向教学点的输送。城乡学校牵手在农村教学点与城镇中心学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以中心校为中心向周围多个(1~3个)教学点同步输送教学内容。以县为中心,乡镇为节点,教学点为末梢,组成教学网格,形成教学共同体,组建学校共同体,最后形成数字学校。

3.同步互动课堂

针对咸安实验区的实际情况,依托数字学校网络平台,在各个教学共同体内,笔者开展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同步互动专递课堂、多媒体授导课堂三种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是同步互动混合课堂教学。同步互动混合课堂教学是利用网络实现城乡的互联,使中心校主讲教师所在的“本地课堂”与教学点辅助教师所在的“直播课堂”之间实施全程同步课堂教学实况的输送,并实现本地课堂与异地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真正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针对农村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问题,同步互动混合课堂能很好地帮助教学点开展音乐、美术、英语等学科的教学。

二是同步互动专递课堂教学。在同步互动专递课堂教学中,主讲教师所在的本地课堂并没有学生,教学对象仅仅是对接教学点的学生。一方面,同步互动专递课堂可以将中心校优质师资引入教学点,并实现主讲教师与教学点学生之间的双向交互;另一方面,可以使主讲教师针对教学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专门的教学设计。

三是多媒体授导课堂教学。多媒体授导课堂教学是以资源共享为基础,引入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帮助农村教学点和薄弱学校的教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在垄上数字学校网络平台上,教学点教师可以获取各类网络教育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或直播课堂等,并通过多媒体设备本地呈现这些资源,实时开展教学活动。

4.数字化教师培养

针对实验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开展了多层次的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培训。一是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高校长对教育信息化的正确认识和信息化建设规划能力。二是开展中心校骨干教师培训,并通过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研团队,推进信息化环境下的“课例研究”“同课异构”“名师工作坊”等研修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三是开展农村教学点的全员教师培训,由高校培训团队进驻各教学点,根据教学点教师的技术水平、接受能力开展校本培訓,提高教学点教师利用数字学校网络平台开展教学的能力。采用第三方评价,以课堂听课、能力考核、座谈考核等方式对教师培训效果进行全方位的检验,全面提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能力,促进师资资源均衡发展。

三、咸安区互联网+教学点应用endprint

案例

1.“一师一校”蔡桥教学点陈德安校长的华丽蜕变

咸安区大幕乡蔡桥教学点是一所大山深处的乡村学校。陈德安校长是该教学点唯一的老师,三年来陈校长与咸安数字学校同成长,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华丽蜕变。

2013年9月1日,本应是陈校长迎接新同学的日子,而他却无奈地开了5张转学证明,只剩下7个学生。陈校长深知,是他陈旧的教学方法造成了这一现象。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学生机械地认字、做数学题就是当年教学点的真实写照。

2014年秋,华中师大团队在咸安区建立信息化助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建立了咸安垄上数字学校。此后,蔡桥教学点不仅实现了班班通,而且还与镇上的二号桥小学组建了教学共同体,开通了同步互动课堂。学校开齐、开足、开好课程成为现实,学生不再只学习语文和数学,通过同步互动课堂,还能学习英语,音乐,美术。中心校老师英语课上流利的发音,音乐课上悦耳的曲调,美术课上动人的色彩,深深吸引着陈校长和孩子们。

可对年过半百的陈校长来说,还多了一份担忧:项目组老师撤走后信息化零起点的他该如何配合中心校老师上课?如果哪天网络中断,或是停电,这些课他能不能独立承担呢?面对困难,陈校长没有退缩。一是开始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提高信息素养;二是跟着中心学校教师练习画画、学习音律,学习英语发音,提高专业素养。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陳校长不仅能熟练使用教学点全部多媒体设备,能从互联网下载教学资源辅助课堂教学,还学会了基本的乐理和美术知识。

渐渐地,蔡桥教学点学生开始回流,2015年学生数增加到24人,2016年增加到31人。互联网+教学点实践模式让信息化助力农村薄弱学校与城镇中心学校的均衡发展落到了实处,让信息化助力教学质量提升成为了现实。

2.桃花尖教学点青年教师周慧的教育信息化之路

2014年秋,刚走出校门的周慧老师来到了咸安区大幕乡桃花尖教学点任教。农村教学点环境之差让周老师一度想要转身离开,但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她选择留了下来。在教学点,周老师是全科老师。虽然她尽最大的努力开好英语课、语文课、数学课,但受专业所限,还是无法开好音乐课、美术课。

正在周老师苦恼之际,咸安数字学校建立了,桃花尖、蔡桥教学点和二号桥中心小学结成了教学共同体,建立了同步互动课堂。二号桥中心小学的老师网络给桃花尖和蔡桥的孩子们上美术课、音乐课。不仅如此,基于垄上数字学校还开展了三牵手行动。一是城乡教师牵手,三所学校老师定期举行教研活动,探讨教学,共同提高。二是城乡学伴牵手,三所学校的孩子们定期见面,组织活动。三是亲子桥,留守儿童和父母牵手。学校建立了亲情室,让留守儿童通过QQ和远在城里打工的父母通视频电话。

为了让孩子们早日适应同步课堂,周老师与“信息化助力教育均衡发展”实验项目教师、中心校教师一起协调,课前认真做好教学设计,主动尝试同步互动混合课堂教学。实践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课前设计的问题,教学点学生几乎都答不上来。”经过与教学共同体其他教师的反复沟通与研讨,找到了根本原因:农村教学点学生与城区学生知识基础差异较大。虽然后来通过降低教学难度、减少课堂内容来解决这一问题。但周老师仍然在想,是否能针对所在教学点的学生,探索个性化的教学设计,走自己的信息化教学创新之路呢?

周老师的想法在项目组教师的帮助下得以实现,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情,利用网络收集了大量学科教学资源,并结合学习目标和内容,制作个性化辅助课堂资源。在数学课上,利用图片、视频、动画资源帮助孩子们理解抽象的数学规律。在语文课堂上,利用整理的绘本阅读资料满足混龄班孩子们自主阅读的需求。

通过互联网+教学点的实践模式,周老师看到了农村教育的希望,也看到了面临的挑战。意识到只有不断提升自我,成为一名真正的数字化教师,才能更好适应新课改和信息时代的需要。周老师与桃花尖教学点的教育信息化依然在路上……

互联网+教学点助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顺利进行不仅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也需要高校、政府、企业、中小学的通力合作,还需要中心校和教学点教师与学生的密切配合。我国农村教学点数目之大、分布之广,文化、民族、经济、地理背景各不一样,所以,笔者不主张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的复制该模式,但可以逐步扩大区域试点,不断总结经验,有计划地进行全国范围的推广应用。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心校教学点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Module6 Unit 1 Can I have some sweets?
沅江:聚焦课改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小学低年级数学阅读指导行动研究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