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小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2017-11-13 14:15汪维佳廖志波杨志雄廖学渊赖骏威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30期
关键词:病理特征临床特征

汪维佳 廖志波 杨志雄 廖学渊 赖骏威

【摘要】 目的 研究胃肠道小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胃肠道小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 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临床特征:发病部位在胃的几率显著高于食管、小肠、大肠;单发几率为82.14%, 明显高于多发的17.86%;腹部疼痛的几率最高, 消化道出血的几率最低。病理特征:梭形细胞几率显著高于上皮样细胞和混合型, 黏膜表面光滑几率高于糜烂几率;有钙化的几率低于无钙化几率, 强回声几率低于低回声几率, 且核分裂像数≤5个/50HPF的几率更高。结论 胃肠道小间质瘤患者可单发也可多发, 好发于胃, 主要症状为腹部疼痛, 多数患者的风险较低, 应及早干预治疗, 预防病情恶化。

【关键词】 胃肠道小间质瘤;病理特征;临床特征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0.029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指发生于胃肠道的间叶性肿瘤, 根据肿瘤体积、发生部位、核分裂像数可以分成极低、低、中等以及高危险性[1, 2]。临床上将发生体积<2 cm的间质瘤称为小间质瘤, 其发病率高, 且无典型症状, 一般表现为梭形细胞亚型, 核分裂像数少, 间质钙化或玻璃样变[3]。目前关于胃肠道小间质瘤的病理特征、临床处理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争议, 现回顾性分析本院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究临床、病理特征。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56例胃肠道小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 全部患者均有完整的病例资料, 均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 其中男31例, 女25例。年龄39~78岁, 平均年龄(51.0±14.5)岁。

1. 2 方法 收集患者的相关病理资料(肿瘤细胞类型、黏膜表面、有无钙化、回声、核分裂像数)以及临床资料(单发或多发、临床症状、部位)。

2 结果

2. 1 临床特征 在发病部位上, 发病于胃患者的几率为69.64%, 远高于发病于食管、小肠、大肠的患者;病变数上, 单发几率为82.14%, 明显高于多发的17.86%;临床症状上, 以腹部疼痛为主, 消化道出血的几率最低。

2. 2 病理特征 梭形细胞几率显著高于上皮样细胞和混合型, 黏膜表面光滑几率高于糜烂几率;有钙化的几率低于无钙化几率, 强回声几率低于低回声几率, 且核分裂像数≤

5个/50HPF的几率更高。

3 讨论

食管到直肠消化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可能发生GIST, 其中胃部的最为常见, 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 一般无典型症状, 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腹部包块等, 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 患者会出现肿瘤细胞转移、浸润等现象, 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在体积上, 相对体积较大的大间质瘤, 小间质瘤的发病率较高。由于临床症状无典型性, 多数患者因内镜体检、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就诊而被发现[4]。

目前临床上普遍认为发病于胃部的小间质瘤在生物行为上表现为惰性, 而小肠、直肠部位的小间质瘤则具有较强的侵袭性, 应积极手术治疗;而且小间质瘤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展, 也可能在多年后复发、转移, 因而需合理选择治疗时机, 综合患者的各方面情况评估风险程度, 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5]。而由于小间质瘤的形态、免疫组织化学非常复杂, 良恶性判断难度大, 故而多是根据其大小、核分裂像数、发生部位来进行危险度的评估。在组织病理学形态上, 小间质瘤多发病于黏膜下、胃肠壁的固有肌层或是浆膜下, 主要表现出三种组织形态学, 其中梭形细胞最为常见, 表现为旋涡状排列, 细胞核一端为空泡状, 多发病于胃[6]。本研究结果显示梭形细胞的几率显著高于上皮样细胞和混合型, 且发病于胃的几率最高。多数小间质瘤患者可见核分裂像数, 变化较大, 发生于直肠的患者核分裂像数往往更多, 这也与直肠间质瘤更具侵袭性的观点相符合[7]。本研究中的56例患者多数为胃部发病, 核分裂像数较低。关于小间质瘤的钙化上, 多数学者认为钙化可能是由坏死组织发展而成的, 单纯的钙化可能也是侵袭性表现;也有学者指出钙化并不能作为区分小间质瘤风险性的一个可靠指标[8, 9]。本研究中56例患者钙化患者仅5例, 非钙化患者明显更多。《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中曾提出:对于有症状, 行超声胃镜检查显示有边缘不规则、溃疡、强回声、异质性等不良因素的胃肠道小间质瘤患者应考虑行手术切除术。马娟娟等[10]的研究指出:超声内镜检查下的边缘、黏膜表面、回声、异质性与核分裂像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超声内镜检查结果可以作为评估患者病情、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 但是并不能作为评估患者病情危险度的可靠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胃肠道小间质瘤患者主要表现为低回声、光滑黏膜表面。

综上所述, 胃肠道小间质瘤多发病于胃部, 无典型、特异性临床症状, 多数患者病情危险度不高, 也有少数患者的危险度相对较高。临床医师应综合进行体格检查、内镜检查等, 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做出危险度的评估, 从而早期制定治疗方案, 预防病情的恶化。

参考文献

[1] 曾云富, 陈竹碧, 吴和刚, 等. 腹膜后胃肠道外间质瘤的MSCT表现及鉴别诊断.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2, 28(9):1387-1389, 1419.

[2] 黄振, 李原, 赵宏, 等. 31例胃小间质瘤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中国肿瘤临床, 2013, 40(12):730-732.

[3] 吴晶晶, 张声. 胃肠道小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5, 35(1):155-159.

[4] 李桂梅, 杨志慧, 顾飞飞, 等.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伴发胃肠道外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2, 28(6):677-679.

[5] 封俊, 高德培, 谭静, 等. 胃肠道内外间质瘤影像表现与病理危险级别相关分析. 现代肿瘤医学, 2015, 23(14):2019-2023.

[6] 莫秦良, 刘标, 王子康, 等. 腹内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分析. 浙江临床医学, 2016, 18(9):1596-1598.

[7] 孙林德, 张晶, 张昉, 等. 合并原發性消化道癌的胃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肿瘤研究与临床, 2016, 28(5):304-306, 310.

[8] 汪明, 曹晖, 金鑫, 等. 胃肠道间质瘤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1, 16(3):298-300.

[9] 付娟娟, 宋新兰, 贺家勇.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和免疫组化研究.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4(2):155-157.

[10] 马娟娟, 谢芳, 唐静, 等. 胃肠道小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分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6, 33(12):834-837.

[收稿日期:2017-08-02]endprint

猜你喜欢
病理特征临床特征
新疆维吾尔族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结直肠癌脑转移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
纵隔大B淋巴瘤22例临床分析
荨麻疹患者临床特征与护理干预探析
50例青年女性乳腺癌临床治疗效果和病理分析
重症肺炎临床特征与治疗护理效果分析
T1期外周型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淋巴结转移分析
嗜酸性粒细胞与慢性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临床特征的关系
轻度听力障碍婴幼儿临床特征及早期治疗
炎症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物学行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