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药材霉变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2017-11-13 22:09王炳艳孙玉琴杨莉朱琳赵爱高明海王朝梁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20期
关键词:三七分离鉴定

王炳艳++孙玉琴++杨莉++朱琳++赵爱++高明海++王朝梁

摘要 为研究三七药材在贮藏期间的霉变问题,对收集到的12份霉变三七进行分离、纯化、鉴定。结果表明,从霉变三七上分离出14种霉菌种类,其霉菌菌落营养生长的最适温度都为25 ℃,不同的霉变菌落生长速度有差异;通过形态学鉴定为黄曲霉柱头变种、肇庆曲霉、多育曲霉、溜曲霉、两形头曲霉、毒曲霉、合阳曲霉、寄生曲霉、粒落曲霉、聚多曲霉、炭黑曲霉、日本曲霉原变种、米曲霉舒展变种和塔宾曲霉等。

关键词 三七;霉变菌;分离;鉴定

中图分类号 S56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0-0066-02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Mold in Panax notoginseng

WANG Bing-yan 1 SUN Yu-qin 1 YANG Li 1 ZHU Lin 1 ZHAO Ai 1 GAO Ming-hai 2 WANG Chao-liang 1 *

(1 Sanqi Research Institute,Wenshan University,Wenshan Yunnan 663000; 2 Wenshan Huaxin Sanqi Co.,LTD)

Abstract In order to in study the mildew of Panax notoginseng in the storage stage,12 samples were separated,purified and identif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4 kinds of mold were separated,the optimum temperature for all colonies growth was 25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growth rate among different kinds of colonies. Based on the morphology identification,the species of mold in Panax notoginseng were Aspergillus flavus var. columnaris,A. zhaoqingensis,A. proliferans,A. tamarii,A. janus,A. toxicarius,A. heyangensis,A. parasiticus,A. granulosus,A. sydowii,A. carbonarius,A. japonicas var. japonicas,A. oryzae var. effuses and A. tubingensis.

Key words Panax notoginseng;mold;isolation;identification

三七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以干燥根及根茎入药[1]。近年来,随着三七产业的快速发展,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98%以上,是云南独具特色的生物资源[2]。长期以来,由于贮藏设施落后,管理粗放,绝大多数都分散在民宅贮藏,导致三七药材在贮藏期间常常遭受多种霉菌的侵害而发生霉变。

现阶段由于三七药材的贮藏规模和贮藏数量越来越大,为深入探索三七药材贮藏期引起的霉变和防止霉变措施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课题。目前,国内研究绝大多数都集中在栽培技术及初加工等方面,而对三七药材贮藏期的霉变研究相对比较滞后,尚未有这方面的报道。

为此,在三七产区收集了12份霉变三七进行分离培养及鉴定,以期为三七药材的科学合理贮藏及防止霉变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采自于主产区贮藏在农户、三七交易市场、企业仓库内发生霉变的三七药材。

供试培养基:供试基础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和沙氏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1.2.1 霉变三七水分含量测定。按GB/T14769的方法测定水分。

1.2.2 霉变菌的分离培养及菌落形态观察。无菌条件下用解剖针挑取三七药材上的少许霉菌接种到培养基上,置于培养箱中25 ℃恒温培养,2~3 d霉菌长出菌落后,挑取菌落边缘的少许菌丝移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菌种,观察记录霉变菌落的生长及形态。

1.2.3 霉变菌的鉴定。根据霉变菌落、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形态观察结果,参考《常见与常用真菌》[2]和《真菌鉴定手册》[3]等文献资料进行霉变菌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七药材贮藏中霉变发生情况

对三七交易市场、企业仓库、民宅等区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所有区域内的三七药材在贮藏期间均有少量不同程度的霉变发生;通过对霉变三七水分含量测定,其三七药材内的水分含量均超过15%,有的水分含量甚至超过30%,超过了国家药典规定的标准。说明水分含量过高是导致三七药材产生霉变的主要因素之一。

2.2 霉变菌的分离培养及菌落形态观察

室内分离培养及菌落形态观察结果表明,霉变菌落营养生长的最适温度都为25 ℃,不同的霉变菌生长速度有差异。黄曲霉柱头变种菌落在查氏琼脂上12 d直径57~65 mm;肇庆曲霉菌落在查氏琼脂上7 d直径60 mm,12~14 d直径65 mm;多育曲霉菌落在查氏琼脂上10~14 d直径9~15 mm;溜曲霉菌落在查氏琼脂上7 d直径37~55 mm,10~14 d直径50~60 mm;两形头曲霉菌落在查氏琼脂上生长较慢,7 d直径10~12 mm,12~14 d直径25 mm;毒曲霉菌落在查氏琼脂上7 d直径50~60 mm,12~14 d直径55~65 mm;合阳曲霉菌落在查氏琼脂上生长较慢,7 d直径12~17 mm,12~14 d直径27~30 mm,粒落曲霉菌落在查氏琼脂上7 d直径30 mm,10~14 d直径45~48 mm;聚多曲霉菌落在查氏琼脂上7 d直径约22 mm,10~12 d直径25~40 mm;炭黑曲霉菌落在查氏琼脂上生长迅速,7 d直径40~60 mm;日本曲霉原变种菌落在查氏琼脂上生长迅速,10 d直径60~70 mm,少数菌株在50 mm以下;米曲霉舒展变种菌落在查氏琼脂上7 d直径30~35 mm,10~12 d长满全皿;塔宾曲霉菌落在查氏琼脂上生长迅速,7 d直径50~75 mm。endprint

2.3 引起三七霉变的霉菌种类

依据霉变菌落、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形态观察结果,现已鉴定出引起三七霉变的菌种有黄曲霉柱头变种(Aspergillus flavus Link var.clumnaris)、肇庆曲霉 (Aspergillus zhaoqingensis)、多育曲霉(Aspergillus proliferans)、溜曲霉(Aspergillus tamarii)、两形头曲霉(Aspergillus)、毒曲霉(As-pergillus toxicarius)、合阳曲霉(Aspergillus heyangensis)、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粒落曲霉(Aspergillus granulo-sus)、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炭黑曲霉(Aspergillus carbonarius)、日本曲霉原变种(Aspergillus japonicus Saito var.japonicus、米曲霉舒展变种(Aspergillus oryzae var. effuses)和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等14种主要霉变菌种类。由此表明,引起三七药材霉变的霉变菌种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有霉菌寄生的条件就能够引起三七产生霉变。

3 结论与讨论

中药材发霉的原因有多种,大多数是由于中药材未能充分干燥,含水量超出贮藏标准或者中药材在贮藏过程中吸收外界水分导致受潮,从而引起中药材发霉[4]。三七药材传统贮藏大多是采用塑料编制袋或麻袋盛装后,置于室内常温条件下进行贮藏,该种贮藏方式极容易引起霉变或虫害的发生。研究表明,三七药材在贮藏过程中水分含量大于15%就会引起发霉,严重时会发生腐烂变质,水分含量过高是导致三七药材产生霉变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三七药材贮藏时其水分含量一定要控制在14%以下,保证其充分干燥,这样才不利于霉菌的生长和繁殖,三七药材才能够长时间贮藏。

霉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特别是空气和土壤中,由于空气中有大量的霉菌孢子,散落在药材的表面,在遇到适宜的条件如温度25 ℃、湿度(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或药材含水量超过15%)及足够的营养物质等条件,即萌发成菌丝(发霉),并产生酵素将药材中的蛋白质、糖类、脂肪、胶质等成分分解,致使药材霉坏变质[5]。通过对霉变菌进行分离、纯化、鉴定。结果表明,从霉变三七上分离出14种霉菌种类,其霉菌菌落营养生长的最适温度都为25 ℃,不同的霉变菌落生长速度有差异。说明引起三七药材霉变的霉变菌种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有霉菌寄生的条件就能够引起三七产生霉变。

三七采挖后,水分含量较高,若不及时晾干,堆捂就会造成三七霉变腐烂[6-9],由于三七药材贮藏期间霉变的研究尚属空白,本研究主要开展了三七霉变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对引起三七霉变的主要优势霉变菌和霉变的机理、不同霉变菌对三七有效成分的影响及防止霉变的方法等有待进一步研究[10-11]。

4 参考文献

[1] 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0.

[2] 崔秀明,雷绍武.三七GAP栽培技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72.

[2]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常见与常用真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

[3] 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79:9.

[4] 张翠利,李琨,付丽娜,等.中药材的储存与有效成分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J].广州化工,2015,43(20):18-20.

[5] 孙婕,梁志刚.引进中药材霉变的环境因子[J].中草药,2006,37(增刊1):362-363.

[6] 孙玉琴,高明海,朱云飞,等.烤房快速干燥对三七品质的影响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6(3):317-319.

[7] 孙欢,刘胜兰,胡纲,等.当归药材霉变前后质量变化研究[J].药物研究,2016,25(1):44-46.

[8] 于莉,吴晓毅,廖永红,等.贮藏过程中影响中药材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南药学,2015,13(5):547-550.

[9] 吴启南,钱大玮.中药材贮藏过程的质量变化机制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4):1904-1908.

[10] 卢萍红.中药材虫蛀霉变的原因與对策[J].传统医药,2010,19(24):68.

[11] 刘秋桃,孔维军,杨美华,等.储藏过程在易霉变中药材的科学养护技术评述[J].中国中药,2014,40(7):1223-1229.endprint

猜你喜欢
三七分离鉴定
人参属药用植物转录组研究进展
浅议检察机关司法会计鉴定的主要职责
青铜器鉴定与修复初探
转型背景下的民办高校管理理念创新
八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人工抗原的合成及鉴定
融合与分离:作为一种再现的巫术、文字与影像世界的构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的鉴定与利用
我所知道的“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