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代际转换过程中的代际差异特征分析

2017-11-13 09:35杜香杨克诚
现代交际 2017年22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

杜香++杨克诚

摘要: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 “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步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农民工群体内部的代际差异日益凸显,新老农民工在成长经历、文化素养、利益诉求、职业取向以及对城市的认同等方面异质性差异要求我们对农民工相关制度和政策必须重新审视,合理安排。

关键词: 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 代际转换 代际差异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2-0074-02

从代际视角关注农民工问题始于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本世纪初,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王春光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这一概念,此后“新生代”这一概念逐渐获得学界的认可。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从国家意义 上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称谓,并明确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自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急剧增加。但关于农民工“代”的划分问题学界由于缺乏统一标准而众說纷纭,莫衷一是,有分为二代的,也有分为三代的,有按出生时间划分的,也有按外出打工时间划分的。本文将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之前于80年代改革开放后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称为“第一代农民工”, 出生于80年代之后于90年代末外出打工的称为“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是目前居住在城市的主体农民工,也是我国现在及未来产业工人的主体。

一、农民工代际划分依据

依据德国社会学家曼海姆的代的社会学理论主张,单纯处于时间和生物学上的同时代性并不构成一个相同的代的位置状态,代的位置由代际交替过程中所产生的某种经验或思维模式所决定。居于同一代的位置的人必须是生在同样的历史和文化区域,拥有同一历史共同体的成员身份,共同参与社会历史的命运,并为相同的历史事件所影响。就构成为现实的代。[1]以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为分界点将农民工分为新老二代,从表面上看,是从年龄这一自然属性来划分的,但更深层次的划分依据是因为始于20世纪80年代影响整个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改革开放这一历史事件对同属一个代的位置的农民工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与改革开放前出生的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价值取向、文化内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征,他们所表达的价值需求、社会认同以及对未来的预期等随着代际转换的加快而逐渐明朗,已经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理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二、新老农民工代际差异特征分析

(一)成长经历不同

老一代农民工大都出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有完整的农村生活经验,家庭子女较多,生活比较艰辛,肯吃苦耐劳。而新生代农民工大都生于80年代和90年代,与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同步成长,相对于其父辈,他们是在温饱的物质环境和宽松开放的政治文化环境中成长,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衣食无忧,这种成长过程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较高的要求。

(二)文化素养不同

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仅占61%,初中占606%,高中占20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8%。在老一代农民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247%,初中占612%,高中占12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到三分之一,比老一代农民工高192个百分点。从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看,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为304%,而上一代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为265%。教育水平的分化必然影响到农民工的价值观念、社会认同度及生活期望值,从而导致他们不同的个人行为选择。

(三)利益诉求不同

老一代农民工属于“生存型”的,他们外出打工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收入,养家糊口,外出打工再苦再累但只要有钱赚就很满足,对于权利、待遇等问题他们不太关注或者无暇计较。而新生代农民工属于“发展型”的,他们生活在温饱已经不成为问题的年代,有些是直接跟随打工的父母在城里长大,视野较开阔,自我意识、平等意识和维权意识也更加强烈,他们往往是以城里与他们同龄的年轻一代为参照,要求享受与城里相同的待遇,被城市社会接纳,过一种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但现实生活中与城市同龄人完全不同的待遇极易造成他们强烈的“被剥夺感”,产生心理落差及抵制性行为,甚至采取极端方式来寻求公正,进而对社会治安和稳定构成威胁。

(四)职业取向不同

老一代农民工外出打工主要是通过亲戚、老乡、朋友等血缘、地缘为主的人际关系网络寻求工作机会,由于经济压力大,他们大多从事的是城里人不愿意干的脏、险、苦、累的建筑业、制造业等行业。新生代农民工不再把“进城挣票子、回村盖房子”作为打工的奋斗目标,他们大多是为了学技术、长本领,寻求发展空间和自身价值的实现。相比于老一代农民工的只要给钱就干,他们更注重企业的工作环境、文化氛围、技术含量、发展空间,对不符合自己意愿的工作他们宁肯待业观望而不肯随随便便屈就。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的便捷也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信息,选择机会更大,流动性也就更强。他们在不同城市间流动,在同一城市不同单位之间频繁跳槽,据统计,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每人每年换工作045次,而50年代出生的老一代农民工仅为0 08次,其跳槽频率是其父兄辈的近6倍。这表明他们更希望通过找到理想的工作以实现向上流动的目标,但过于频繁的流动不利于农民工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以及从事稳定工作所需的各类资本的积累,从长远看并不利于其个人发展。

(五)对城市的认同度不同

老一代农民工大都是结婚成家,且家人在农村居住,他们的根在农村,对城市的认同感较弱,随着现代产业的发展以及年龄的增长,大多数不懂技术也缺少专长的老一代农民工很难在城市立足,开始大量返回农村。而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大多数从离开学校后就直接进城务工,缺乏农耕社会的生活经验,对乡村、土地和农业生产的情感纽带和实质性联系都大为弱化,他们已习惯于城市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更倾向于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对城市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渴望市民身份认同,愿意在各类城镇定居的农民工高达912%,愿意回农村定居的农民工只占88%。年龄越小的农民工,越不愿意回到农村。[2]这一选择意味着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已成为党和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

农民工的“代际转换”是不可避免的,在“代际转换”过程中新一代农民工所表现出的价值追求、利益诉求、

社会认同和对未来的期盼等既是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也是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的历史规律的体现。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8171万人,其中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497%。 [3]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外出务工人员的主力军,他们对中国城市发展和整个社会的推进作用日益强大。近几年东部沿海企业多次出现的“民工荒”,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原因是处于“代际转换”过程中的新生代农民工有着新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呈现出了比父辈们更为多元的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对现存农民工相关制度和政策必须重新进行审视,在政策调整和制度安排上能够顺应农民工代际转换规律,正视新生代农民工的合理诉求,满足他们的殷切期待,以充分释放新生代农民工的正能量,这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都将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辉,熊春文.关于农民工代际划分问题的讨论——基于曼海姆的代的社会学理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4).

[2]韩俊.城镇化关键:农民工市民化[J].中国经济报告,2013(1).

[3] 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 .2017-04-28/2017-06-20.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4/t20170428_1489334.html

责任编辑: 孙 瑶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与第一代的比较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探析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思路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选择因素的分析
国家统计局: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面临拐点
公租房计划中不能少了农民工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