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以庆导演纪录片中的人文关怀

2017-11-13 20:04谭冬雪
艺术评鉴 2017年19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纪录片

谭冬雪

摘要:人文关怀的核心内容就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它要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要求尊重人的理性思考,要求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它是纪录片的灵魂所在。通过对张以庆导演纪录片中的人文关怀的挖掘,可为其它纪录片人文关怀的融入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文关怀 纪录片 张以庆

中图分类号:J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9-0153-02

随着纪录片选题的变化,纪录手法的改变,主观介入角度的不同,纪录片正在呈现一个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纪录片中的人文关怀却是无法或缺的,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

一、选题对象及主题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在确定选题之初,张以庆导演在湖北的这所全托式幼儿园跟踪调查了近四个月的时间,从最初以“想领着成年人重新上一次幼儿园”为主题,到把之前的想法全部推翻,直到最后他甚至于想放弃拍摄,这样的一个推敲过程,可谓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把天真纯粹的孩子作为选题对象固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如何选择侧重点,导演张以庆并没有落入俗套,不是像平常的导演一样拍摄孩子们上课、游戏的画面,而是以孩子为主观视角,透过孩子们来探查这个世界,用孩子最纯真的心灵评判世间的善恶美丑。这种切入的角度,尽可能的弱化了老师和家长们的存在,所以我们才能够在影片中看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画面,听到很多淳朴真挚的回答。

《幼儿园》虽然是拍摄的主体是小孩子,但是所折射出来的却是成人世界甚至于是整个社会的再现。他颠覆了大部分人对于幼儿园简单、淳朴、快乐的认识,当孩子们的认知被许多成人的、外来的咨询所充斥的时候,也许他们的那份纯真就已经不复存在了。这样的主题显然会给我们留下很多的思考空间,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究竟是中国教育体制的问题,还是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份思考可能才是导演在表象主题下的又一个隐藏式的主题。

《英和白》选择的拍摄对象是武汉杂技团大熊猫驯养师,一个中意混血的女子“白”和世界上唯一一只能够登台表演的大熊猫“英”。导演在偶然之间听到了关于他们的消息,不过以大熊猫为对象而拍摄的纪录片已经不在少数,如何能做到与众不同而又充满深意,可能就需要自己身临其境地体会一下这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了。在了解到“白”与世无争、封闭自我的生活状态时,这部纪录片注定就不是一个故事情节丰富、画面优美的作品,更多地成为了一个能够探求生活本质的人生导师。

二、对弱势群体的特别关注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场“新纪录运动”,从题材上考量,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纪录片所纪录的主体对象基本上都是在政治、经济地位上都没有明显优势的非主流人群,换句话说更多的是一些弱势群体,而张以庆导演也是这场“新纪录运动”的代表人物。从他的众多代表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导演往往选择的拍摄对象都是一些边缘人物,运用一定的特写镜头以及散文式的表现手法,给观众们呈现了一个个孤独无助的主人公。他们虽然职业、文化、性格各有不同,但是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心境,这份孤独并非导演的主观意识所强加的产物,而是这些人物真实的生存现状,通过这样的影片使得弱势群体得到应有的关注。

首先来说,张以庆导演永远将自己置于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位置,以达到“旁观者清”的效果。他在拍摄的过程中,冷静而执着的进行跟踪,介入他们的生活中,却尽可能的不打乱其生活的原貌。也许世界上最孤独的不是一个人的孤独,而是这样的孤独得以被摄像机完整的记录了下来,即便如此,这样的记录却并不能改变原有的现状。

在《英和白》中,张以庆多次采用了一个隔着物体拍摄的方式,隔着一道铁栏杆亦或是一个半掩着的们窗,都能带来一种窥视的感觉,增加了这份孤独感。在《舟舟的世界》中,张以庆依旧是默默地记录着他生活中的点滴,而这种生活依旧是舟舟自己,并没有什么同伴、朋友,在冷清之余,给观众足够的思考空间。

其次来说,导演在影片中大量的使用长镜头制造“孤独”的效果。众所周知,纪录片中的长镜头具有着一种记录真实的重要作用,不仅仅能够让所有的观众了解到人物的具体行为动作,也能够让观众看到每一个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因此长镜头就成为了众多纪录片导演的重要表现手法。

比如说在《英和白》中,张以庆多次使用长镜头来表现“英”的日常行为生活,她一个人吃饭,清理“白”的卫生等,这些行为在长镜头的表现下,让主人公“英”的个人情感得到了最充分的表达。《舟舟的世界》中,舟舟沉醉于画画之中,在乐队的大环境下显得如此专注、安静,这种长镜头让舟舟的孤独体现到了极致。利用长镜头来展示人物的情感,也成为了张以庆的一贯表现手法。

三、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细节的力量

对于一部好的作品来说,细节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纪录片中细节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事实的细节,是事实发展中一个具体的、生动的、真实的、细小的生活原貌;另一个是指形象的细节,是一个真实中视觉形象的描写。

張以庆导演便很好地捕捉了许多细节,很多我们看似无意间抓拍到的画面,实则也是导演本身的实力体现。《舟舟的世界》中,片尾处舟舟没有能够登台演出失落的表情就刻画出了舟舟对于登台的渴望。《幼儿园》中,两个孩子发生了矛盾,互相打了起来,这一个小的突发事件也正表现了孩子们的纯真、简单,这些细节画面都在刻画着人物的性格,使主人公特点更加鲜明。《英与白》中饲养员与大熊猫相互抚慰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人与动物之间的那份和谐与真情,这份温暖与影片中强调的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幼儿园》中,一位小朋友把自己的一块肉丸送给了一个受伤的小朋友,这样的一个细节就让导演的情感在自然的流露出来。在这样的两组细节画面中,他改变了以往纪录片枯燥的叙述,让纪录片更具有“人情”的味道。

(二)画面语言的丰富使用

在纪录片的世界中,画面语言就是用镜头在现场记录拍摄对象的有声画面,它真实地再现了现场的事物,这无异于将观众带到被拍摄对象的身边,使得观众能够融入到主人公的生活中。纪录片专家冷冶夫说,纪录片的故事不是说出来的,是用画面语言讲出来的。所以纪录片中的画面就变得特别重要,这也成为衡量一个导演、摄像功底的标准。张以庆导演在自己的作品中灵活的使用画面语言,其特色十分鲜明。endprint

其一,他善于利用画面表达自身的意愿。这也是纪录片导演为了更加含蓄的表达自己主观情感的剪辑手法之一,将两个毫不相关的画面连接起来,也许就会引发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英和白》中,英和白的实际生活场景和电视的画面,两组镜头反复穿插,便能够充分地调动观众的思考。经考证得知,在导演采访的半年多时间里,“白”几乎没有外出,所有对外界的了解也只能通过电视。

其二,导演利用画面语言的变化,虚实结合的手法,避免了直白的叙述。在《幼儿园》中,孩子们在操场上玩游戏的时候就使用了虚镜头,通过含蓄的拍摄手法,隐晦的表现了孩子们之间所存在的不仅仅是快乐、天真,还有很多令人担忧的部分。

(三)解说词和背景音乐的巧妙运用

纪录片的解说词是故事在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的交代和补充,所以在纪录片中,解说词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不仅仅是帮助观众更好地分析纪录片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同时也提高了纪录片的观赏性。

在《舟舟的世界》中,就有着大篇幅地解说词,然而这些解说词并不枯燥,优美的语言、精致的用詞都成为了导演的标志。到了《英和白》,张以庆就放弃了解说词,用画面和音乐叙述;《幼儿园》中,他依旧没有选择使用解说词,但已经充分展示了孩子们的琐碎生活。张以庆说过:“如果你能充分地表达了,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再说就没有看得那么丰富了,那就不用说了。《幼儿园》也可以作点解说,可是一解说,就会损失同期声地东西。”

放弃解说词,张以庆选择用字幕和画面推进故事。在纪录片开始时的那句“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结束时的“大班毕业后的第二周,袁老师就产下一个男孩,三年后她的孩子也将上幼儿园”,这样一头一尾的两段字幕,将导演的人文关怀在无声的画面中慢慢放大。

《幼儿园》中背景音乐的使用也成为了影片的一大亮点,作为中国家喻户晓的民谣歌曲,《茉莉花》的传唱度非常高,全片一共出现了五次,也是导演为了体现其人文关怀的手段。有人曾经在采访中问道他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一首歌曲放在影片中反复出现,他说:“就是一声叹息。无论是美好、遗憾或是惆怅,都可以用一声叹息来代表。”

伴随着《茉莉花》的缓缓响起,人们听到的是轻松愉快地天籁童声,联想到的自然就是孩子们天真欢乐的场景。随着影片的不断推进,观众的感受逐渐有了变化,孩子们成人式的回答问题,令观众的心情复杂而沉重了好多。此时此刻再去聆听《茉莉花》地的时候,便会让人们反思自我,也许孩子们的世界更应该需要每一位成年人认真地去呵护。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纪录片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Rough Cut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