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有多难

2017-11-14 06:24周鑫宇
中外文摘 2017年12期
关键词:外国人同志政治

□ 周鑫宇

讲好中国故事有多难

□ 周鑫宇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接触越来越频繁。接触一多我们就会发现,外国人对中国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中国人和外国人接触,难免要被问到中国的事。

我所在的大学开展了一些中美人文交流的工作,每年暑假都会有成批的美国学生来访。交流之前,中国学生会很认真地做准备,跟来访的美国学生讲中国的政治是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包括中国人的家庭生活和传统文化等,准备得非常充分。但到提问环节,美国学生经常不问我们之前准备的问题。比如他会问:你们中国人真的吃狗肉吗?我们的大学生猝不及防,就讲不出来了。现场的气氛会很尴尬。

这样尴尬的场合,很多从事国际交流的人都会遇到,甚至有些问题遇到过很多次,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一次我跟北京市做妇女工作的同志合作进行女性公共外交的研究。一位同志跟我说,有个问题她参加工作以后被外国人问了20多年了,这两年被问得尤其多,但她仍然不知道怎么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就是:中国为什么让女人只生一个孩子?

很多中国人都被外国人问过这个问题。我跟这位同志说,你告诉外国人现在国家已经放开生育二孩了。她说,看外国人的意思是,不管让生一个还是生两个,国家就不应该规定女人该生多少孩子,这是基本的人权。这就是外国人的思维。像这样的问题,就算做专业工作多年的同志,也觉得不好回答。

中国人会被外国人问到哪些尴尬的问题呢?为此我们开展过一些专门的调查。其中一个调查深度采访了47个在国外留学过的中国学生。结果显示,被问到比例最高的,是关于中国政治制度的问题。这让我们颇为惊讶,因为海外校园里年轻人居多,而国外年轻人是相对不太关心政治的人群。但无论如何,对于一般的中国学生来说,要解释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很不容易的。用学生的话说,他们感觉“很敏感”。根据我们的调查,每五个中国留学生中人就有一个会被问到与中国政治制度相关问题,每七个人就会有一个被问到计划生育的问题,每十个人就会有一个被问到西藏问题。别的研究显示,如果你是一个官员、媒体人员和专业人员,这些问题被问到的比例还会更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最普通的中国人和最普通的外国人,进行最普通的日常交往,也会时常感受到某种颇为紧张的“政治氛围”。我们在国内交往中很少想到和谈到的“敏感问题”,在国际交往中时几乎难以避免。就算我们没有主动地意识要“代表中国”,也经常不得不被迫要“说明中国”。和很多国家的人不同,中国人在进行国际交往时天然呈现出较强的政治化特征。多数人对此感到不太适应。

我们的调查采集了让中国人感到“尴尬”的问题。这些问题背后往往有或明或暗的政治和文化偏见。还有一些问题不包含偏见,甚至真心诚意表达了想了解中国的意思,但我们同样难以回答。比如今天外国的学者见到中国人,最想知道的问题是:你们中国是怎么突然发展起来的?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中国的学术同行、政府官员、媒体记者,大多数人回答起这个问题来也感到困难。是呀,这么大个问题,从何说起呢?但不管问题好不好回答,这都是关于中国最重要、最普遍的疑问之一,如果我们被问到了答不出来,在对外有效沟通上、在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上,就是一个大的缺失。

况且,这类问题的背后,往往还隐藏着一连串的疑问。比如,中国的快速发展可以持续吗?会突然崩溃吗?中国的发展经验别的国家可以学习吗?突然拥有巨大力量的中国,将给世界带来什么?这些问题如果我们都不能很好的对外沟通,中国的发展奇迹和光明未来就可能成为京剧里的大花脸一般任人涂抹——中国人讲不好自己的故事,外国人就会替我们讲。

所以说,讲好中国故事,没有那么简单。正如希腊箴言所说:“认识你自己”。我们往往是在遇见“他者”的时候,才真正发现自己。今天,中国以和平友好的方式大规模地进入其他国家的视野,由此引发世界广泛的“中国之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再次更新对世界、对自己的认识。

(摘自《世界知识》2017年第9期)

猜你喜欢
外国人同志政治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OVER THE RAINBOW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街上遇见外国人
怎么跟外国人推荐《琅琊榜》?
Durmiendo en la Muralla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