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舞蹈创作现象

2017-11-14 07:05沙莎
剧影月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编导艺术创作现象

■沙莎

论当前舞蹈创作现象

■沙莎

舞蹈创作是艺术家们呕心沥血、积累阅历、生发灵感,以肢体语言为媒介,向世人传达的一种灵魂深处的感悟。它不仅是开拓与传统思维完全不同的新视觉感受,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甚至可以重新启发人们去关注自己的周围,感悟生命,感悟自己的未来人生。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增高,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开始对舞蹈创作又有了新的审美趋向,而选材的雷同、内容的相似、盲目的从众等形式,都严重地阻碍艺术家对寻求标新立异方向的新途径,这种劣根性迹象的存留,将会导致舞蹈编导在舞蹈创造思维上走向误区。

当前舞蹈创造“随大流”现象

(一)思想观念上的“随大流”

首先,我认为是思想观念出现了裂隙。思想观念是指导艺术创作行动的一盏明灯,编导只有在思想观念上摒弃程式化的思想模式,站在先民文化的基础上,积极认知追求时代赋予给实际精神与人类内心的高度审美需求,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才会使观众有所启发与感悟。一旦编导思想观念进入误区,就会标志着艺术创作的目的不单纯,艺术创作意义不单纯,作品的最终呈现的价值自然会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

如今社会上存在这一类以主流文化为幌子来进行舞蹈创作的工作者。在狭隘利己思想观念的引导下,随大流现象的出现就变得好像是很正常了,但站在舞蹈创作的角度来谈,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变得正常,会使艺术创作发展出现重大问题。

(二)舞蹈创作上的“随大流”

舞蹈创作并不是为迎合观众胃口来哗众取宠。它是以创作者独特的世界观为导向,运用专业的舞蹈创作知识,最后经过提炼、打磨出的精神产物。这种产物应该是编导的思想、文化、技法相加后的结果。由于现代生活在都市中,以消磨时光,解除寂寞,调剂人生为目的文化,已经成为文化消费的一种模式,为实现吸引观众的眼球为目的,大量地去复制哗众取宠的世俗作品,随大流的世俗化,就开始渐渐地侵蚀着艺术创作。其实艺术魅力较强,品味较高的艺术创作,实际上是依据艺术家个人对生活、社会的不断感受、观察、思考的心灵积淀。那种打着“艺术”的幌子,幻想着用铜臭、艳俗剪辑出的文化,最终创作出来的也只能是泡沫文化。

舞蹈“随大流”对舞蹈编创的负面影响

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事业,应该是随着当今生活文化主流的思想去开拓迈进的。就舞蹈艺术来讲,舞蹈创作者的思绪更应该富有包容性与鲜明的时代意识性,它并不应该是尾随从者,它应该借今良好的物质文化产业,去探索关于人性感知更多精神向往的话题,而最后呈现的,并不应该是相互尝试、互相写照的结果。艺术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懂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但是,舞蹈创作并不应该是借车仿车,刻意加工。盲目崇拜。所以,就“随大流”这一劣根现象的出现,我想谈谈对舞蹈创作影响的几点个人看法。

(一)选材上的撞车

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或是一部经典的舞剧呈现,首先,选择一个好题材,掌握舞蹈风格之独特,是一名编导对生活的某个视角激发出灵感之所在。它就像颜色一样,虽然同样都是在表现万紫千红,但由于编导对题材的感悟,处理不同,以至于最后呈现的结果自然会浮现千姿百态,关键也就在于编导无论选择千姿或是百态,都不能失掉自己独特、鲜明的本色,而这种本色也就是舞蹈创作者在历经岁月的磨练后,最后积累后的一个结果。这种结果只属于作者本身自己的颜色。当然,如果这种颜色的出现,即可以突出舞蹈创者本身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悟,同时又可以折射出众人的光芒,那更是锦上添花。但是由于当今从众现象带来的普遍性,越来越多的舞蹈创作者的审美,开始热衷于某种共同的思维趋向,或许因为编导的生活模式,背景,大多相同,也就造就了选材经常复制的现象出现。我认为:虽然这样的现象,符合当今生活文化的主流脉路,但就舞蹈创作本身而言,其创作的本意,还需要舞蹈创作者在创作理念上能更深层次地去理解、实践与挖掘,避免就舞蹈创作选材上,形成一股一窝蜂似的选材撞车现象。

(二)艺术表现的雷同

艺术表现是作品外部所散发的感染力,它是编导以身体为媒介,通过主观世界来指引,达到的一种心灵驾驭身体,身体表现心灵的视觉艺术。记得曾经有位大师讲过:“图解内容只是对,抽象才叫艺术”而舞蹈编导就是充分利用了这种抽象的舞蹈表现方式,来传达编导想要说的话。众所周知,寻求到一个好题材对一个编导来讲已属不易,但如果想要跨越外部形式上的抽象更属难上加难,所以,不断地探索形式上的创新,成为舞蹈编导一生都值得追溯的话题。这就需要舞蹈编导在开发身体的过程中,就要严谨重视对“形”的高度审美追求,只有这样,舞蹈艺术门类在百家争鸣的艺术状态中才可脱颖而出。然而,随着大众品味的不断升高,对于舞蹈创作者的想象力来谈,更是要求舞蹈创作者在创作阶段中,不断地去对身体进行研究与挖掘,一旦这种难题被舞蹈创作者破解出经验,再有效地赋予给内容得以表达,其结果自然就形成了舞蹈创作者本身自己独特风格的出现。而这种独特表现风格的样式是只针对舞蹈创作者自己本身独特的艺术直觉,来进行不断尝试不断突破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不是单一的教条表现手法,为技而技术,只会使舞蹈创作者本身忘记了艺术追求的审美态度。如果舞蹈创作者自身就具备了高层次的艺术审美内涵,那么我相信他在艺术表现技术上多花些时间去尝试自己的身体更多的可能性,这当然是艺术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更完美呈现,但如果就舞蹈创作者本身思想文化内涵,感悟不够,再要求他去为技而技,自然会造成艺术表现相似雷同的现象出现,所以舞蹈创作者在孕育一部作品的时候,一定记住尝试与积累后自己感悟出的结果,切忌盲目迷眼借针,最后呈现出的艺术作品既不主流又不合大众。

(三)艺术创作的平庸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状态需要平凡的心态,但是,艺术同时又高于生活,所以,生活需要平凡的心态,但是艺术创作决不要平庸。那如今,为什么市面上还会出现作品思想相近,创作手法相同的艺术作品呢?我想,这种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是取决于编导自身对自己的艺术修养不够了解与负责。“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无疑是人生发展的一种健康心态的样式,它是人与他人,社会起到了生存方式的推动性作用,但是编导与艺术接触,不是为创作而创作的大批量搞批发,不重细节,质量,品味,必然会导致一批寻常而又凡庸的作品出现。艺术创作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求而进行的生活生产活动,是一种独立的,纯粹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过程,它需要编导不断地去寻觅,提炼与加工,最后,将自身的心灵内置丰富的情感以美的视觉感受展现在观众面前。大而化之的艺术操守,鼠目寸光,游戏人生的艺术家,它的艺术创作也同样会沦为平庸之作。

克服“随大流”现象

艺术创作“随大流”的现象出现,对编导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影响是巨大的,认真分析“随大流”成因,对艺术创作具有深远的意义。了解三贴近思想,以上都是一名编导应该长期思考的问题。摒弃“随大流”现象,艺术家就要认识以下三则。

(一)认识艺术创作的本质

艺术创作的本质是艺术家认识生活并通过生活不断去感悟的思考点。艺术家只有在主观意识上懂得什么是生活,才会懂得什么是“美”的含义。这些都需要艺术家深入观察、分析,利用艺术的修剪给予有效的升华。这样舞蹈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才不会拘泥于虚构之中,呈现的自然会具有独特的思想文化内涵。所以,艺术家不能忘记舞蹈艺术所赋予编导身上那把智慧的钥匙,不断地武装自己,不断地去丰富自己,易则通,通则变,变则行的道理。编导自身强大了,才会在上岸之前看见彼岸的路。

(二)坚持艺术家的操守

既然艺术占有大众实际生活的重要性,那么做为一名编导,一名优秀的舞蹈艺术家,不仅要有吃苦耐劳之特性,在人际方面,更要懂得如何为人处世的艺术。做为指挥家的角色,编导必须以身作则,理应以“正”字为准则,以“德”服众。编导懂得了穷则思变的硬道理,在艺术创作之路上才有可能得到通达,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有带着这份真挚的意志,去修身,修意,修魂,编导在悠长的艺术生涯中,才会少走许多弯路。

(三)具备艺术家的胆识

要想舞蹈创作作品有所突破,首要就要求着舞蹈创作者自身要有所突破,有敢于突破常规、反常规的勇气,记得歌德曾经说过:“在每一个艺术家的身上,都有着一颗勇敢的种子,没有它,就没有一切可以设想的可能。”难也就难在艺术家自身是否具备勇敢之胆识,面对谬论是否有站起身的勇气。如果没有它也就成不了什么真正的艺术家,可是有了勇气的种子,艺术家终将还是一颗种子,如何能让它生根,发芽,结果,不窒息在土壤里,关键更在于舞蹈创作者自己如何去萌发。虽然胆是一个人成长成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但在有“勇“的情况下,艺术家如何使“艺”高的深不可测?才是一名成功的艺术家永远值得去思考的话题,毕竟“艺高人胆大”是对因果关系,千万不要“无识而有胆,则为妄,为卤莽,为无知,其言背理叛道,蔑如也”!

猜你喜欢
编导艺术创作现象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艺术创作、评论的人文价值生产与现代美育
艺路流变——关于于霄牧的艺术创作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编导:贩卖热情的人
关于艺术编导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