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错一次

2017-11-14 21:10静静
莫愁 2017年14期
关键词:知足者戏剧性静静

□静静

为什么不能错一次

□静静

在和很多朋友的聊天中,他们都提到了自己很焦虑,焦虑到凌晨三点还在修改第二天演讲的PPT;焦虑到精心策划了两年的项目从没有实施过一步;焦虑到他必须花费半年时间分析完所有品牌的手机,才满怀忐忑地买下性价比最高的那一部,然后马上又后悔……

我总结起来,几乎所有焦虑都出自一个根源,那就是——绝不允许自己出半点差错。在这个固执地捍卫完美背后,似乎总是藏着一颗惊魂不定、不堪一击的心。

尽管大多数抱怨自己焦虑的人看起来痛苦、自怜,甚至自恨,但我想说,其实他们是太自大,因为想一步登天,因为认为自己就应该是个完美的神,然而戏剧性的是,如此地追求完美,竟变成了一件最不完美的事。

社会心理学家沙龙·施瓦兹和同事在研究中发现两种价值观截然不同的人:一种人倾向于穷尽所有可能的选项,只为从中挑选出唯一的最好的选择,他将这类人命名为“最佳选择者”;而另一种人只是找到差不多好的那个选择就满足了,他们叫做“知足者”。

最佳选择者要花较长的时间去选择,而且做出来的选择看起来要比那些知足者好得多,然而他们反而会对自己的选择不甚满意。

更要命的是,与知足者相比,最佳选择者过得更不幸福,心态更悲观、自卑,生活满意度更低,并且更容易抑郁、后悔和自责。

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家艾伦·兰格曾做过一项研究,探索对出错的开放态度如何影响公众演讲焦虑,实验将参与者随机分成三组,让他们做演讲。A组参与者被告知“出错是不好的”(完美主义);B组参与者被告知“出错是难免的”(自我原谅);而C组参与者被告知“请在演讲中出一个错误,而且还可以出更多意外错误”(好奇开放)。

结果,C组参与者在演讲中感到最舒服,最不焦虑,并且得到了观众的最高评分。之所以如此,正因为这组参与者已经把完美的自我抛在了脑后,只是专注地去表达,好奇地去探索这次经历所带来的可能性。

这个试验很好地表明,出错并非是我们避之不及的丑事,一旦错误发生,我们也不是只能以自我安慰来应对,出错还可以是值得鼓励和庆祝的,它甚至能让人表现得更加出色。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认识到,有时出错还很可爱。有趣的是,越是有影响力的人,错起来越是有魅力。当他当众出纰漏或揭自己的短时,会戏剧性地被一种满满的正能量所包裹。

那种现象看似荒谬,但早已被研究好奇的心理学家所看穿: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情愿花费多出十倍的高价去听最喜爱乐队的现场表演,也不愿意在家里听他们那些完美无瑕的CD录音的原因。往往即兴的不完美的表现,才会是最神奇最出彩的,因为它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在教育心理学中,专家们提出发展性思维和固定性思维的区别,他们发现,仅仅是分别表扬学生“聪明”(固定性思维)和“努力”(发展性思维),就可以让本来学习成绩相同的学生在随后的学习中产生差异。

被表扬“聪明”的孩子成绩下降了20%,而被表扬“努力”的孩子成绩提升了30%。因为那些“聪明”的孩子学到的是把出错灾难化,而那些“努力”的孩子学到的则是要从错误中进步。

而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场景中,如果你正在焦头烂额地准备一场绝不能失败的演讲,或者在永无止境地拖延实施一项已策划了两年的项目,又或是还在纠结抓狂最好的那款手机会不会是下一款,我的建议是先停下来,做一个深呼吸,放下对自己严苛的评判。然后,去规定自己在这件事情上出个错吧!

最糟糕的情况,不是出了错,而是居然没有出错的勇气。像完美地完成一个任务一样,去完成这次出错,同时带着孩子一般的好奇心,去观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出现?结果如何?你学到了什么?

事实上,正如没有人会在乎桌子的背面是否被擦得很干净一样,也不会有人真的记得你出错的时候有多丢脸。

编辑钟健12497681@qq.com

猜你喜欢
知足者戏剧性静静
长春花蓝+玉米黄
知足者的歌
醒着
戏剧性CIRCUS
美国自白诗的“戏剧性”
“足”与“乐”间没有等号
知足者常乐
静静旋转的青春
单纯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