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盛期仕女画面妆中女性身份的建构

2017-11-14 07:15田蕊
美术界 2017年10期
关键词:凝视仕女画唐代

田蕊

【摘要】大唐盛世,女性在妆容配饰领域形成独具特色的“唐妆”,对同时期众多周边少数民族以及之后历朝历代的妆容产生重大影响。以唐盛期仕女画面妆中眉式为视角开展唐代女性身份建构的研究,可从身体与身份两个主题分析女性在性别身份、与他人的关系、社会地位等多种变量基础上建构的身份。其中引入“凝视”的概念,阐述唐代男性精英对于女性面妆的支配性控制。唐盛期女性在多种因素的基础上以多种方式建构身份,虽未打破封建男性统治的桎梏,但其独创性与独特性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唐代;仕女画;眉式;凝视;女性身份;建构

我国学术界对于唐代女性面妆的研究起步颇早,沈从文①、孙机②、周汛和高春明③等学者所著专著,利用文献资料和考古实物对唐代妇女的服饰与妆饰进行了考证,此后有不少学者全面地研究了仕女画面妆的各个方面,但较少有人跳脱前人的研究方法和范围,这其中范丽的论文④从符号学角度进行解读,刘园园的论文⑤从外来文化角度分析,不乏创新之处。本文以艺术社会学研究方法为主,引入社会性别理论分析社会属性下男性视觉对女性的统治以及女性突破特定性别气质,重新建构主观身份的过程。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挖掘仕女画面妆表象背后所反映的女性思想、行为乃至社会机制中男女性别体系运行等方面的深层意涵,为跨学科研究唐代妇女史提供一些参考。

学界对于唐朝的历史分期并没有定论。陈寅恪在《论韩愈》中提到:“……唐朝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⑥这种以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为界把唐代历史分为两个时期是学术界普遍接受的观点。笔者基于研究需要,再将其细分为唐高祖至唐高宗(公元618—683年)、武周至唐玄宗(公元684—755年)、唐肃宗至唐文宗(公元756—840年)、唐武宗至唐景宗(公元840—907年)四个时期。本文所述唐盛期即为武周至唐玄宗时期。

中国古人修饰双眉的历史很早,先秦时期对于双眉的修饰就已达到一定高度。唐朝时期女性对眉式的讲究更是达到鼎盛,演变出了众多样式,包括蛾眉、黛眉、月眉、柳叶眉等数十种。这其中女性的爱美之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反映出女性对自身身体、身份的重视。

身体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语言符号,可以用来表征人的社会身份。⑦唐代女性妆容可以看作是身体的一种外在表现。《春秋元命苞》记载:“天有摄提,人有两眉,为人表候。”古人将双眉看作是人的“元命”即寿命的外在表征,不仅如此女子还将其看作是表达内心思想情感的一种媒介,即所谓“眉听目语”“眉目传情”。画眉之风在唐盛期达到了一个小高峰,李商隐的诗句“八岁偷照镜,长眉己能画”说明此时的小女孩都喜爱画眉。这一修饰眉眼的风尚流行之广,由此可见一斑。唐盛期首先流行的是长而浓的阔眉。《侍女图》⑧中女主人眉頭眉尾同宽且眉头紧靠仅留一道窄缝,侍女与《弈棋仕女图》⑨中女子均为眉头宽阔,眉腰至眉尾渐窄。《舞乐屏风图》⑩中箜篌女子与《胡服美人图》??中女子为长眉,舞姬为分梢眉。开元至天宝年间女性对于阔眉的热情有所减弱转而崇尚细长眉。张萱《捣练图》中画末手持火斗,身着橘色长裙的妇人,身旁着蓝色衣裙的妇人均是典型的蛾眉。

眉饰作为一种表现身份的方式,传达出当时社会根基深厚的身份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女性。唐盛期女性妆饰的风气往往会从宫廷传向民间,使得各路女子争相效仿。《舆服志》记载:“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刘方平《京兆眉》中描绘了女子效仿蛾眉的盛况:“新作蛾眉样,谁将月里同。有来凡几日,相效满城中。”民间女子学习上层贵族女性的妆容以淡化两者之间的差异,以此幻想获得同等地位或实质性获得上层阶级的认可。女性为了在群体中保持自身身份的认同就会极力追随群体成员间普遍的特征与价值,通过描画流行的眉式,与上层阶级女性建立幻想中的联系,传达自身获取信息的快速与便捷,彰显自身地位价值的稳固以及与“圈子”的高度融洽。

不过,唐盛期女性眉式的多样性,不只是取决于女性自身对美的追求和出于对自我身份认同的需要,男性统治者的喜好具有相当重要的推动与引导作用。米歇尔·福柯的著作中论述:“凝视”是权力主体带有目的性的“观看”,他者在其权威下顺从、屈服。劳拉·穆尔维提出“凝视”是性别化的,且主体为有权势地位的男性,“凝视”反映了社会中视觉控制与权力结构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其解读唐朝男性对于女性的审美控制,在古代社会女性处于弱势地位,手握重权的男性可以通过审美“凝视”支配女性妆容这一视觉表征。唐盛期女性地位尽管有所提高,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但仍未打破此种桎梏。唐代独特的政治社会环境使女性有机会从支配性的定型身份中解放出来,建构符合自身利益的身份表征系统。男女身份中的社会性别差异靠视觉符号以及男性气质、女性气质来体现,通过诸如妆容配饰、衣着姿态等一些定型的视觉线索进行性别辨识。眉式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丹铅续录》记载唐玄宗对于眉式情有独钟,令画工作《十眉图》:“一曰鸳鸯眉,二曰小山眉……十曰倒晕眉。”唐明皇喜爱的是可以给予他愉悦视觉及心理享受的妆容,受其宠爱的杨贵妃常施黑眉,统治者借此传递出喜好,于是出现了“六宫争画黑烟眉”的状况。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中骑棕色骏马的虢国夫人与秦国夫人面施白妆,描画长眉,配之以坠马髻显得慵懒而娇媚。张祜诗中证明以自己天然美色为傲的虢国夫人也会在侍主前略施淡眉“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峨眉朝至尊”。

精美华贵的“唐妆”样式使我们可以看出唐代女性时尚开放、个性张扬、充满活力的独特气质,勇于追求自我的她们以妆容为手段在集体或社会中建构女性身份,希翼获得更多的认可与权利。唐代不同时期仕女画中女性妆容的变化深刻反映了女性在建构自我身份的过程中审美、装扮、日常生活等方面的改变。这些作品中无意识显露出的“女性意识”让我们看到了唐朝女性为从男权政治社会结构及其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所做的努力。尽管她们还是没有摆脱被男性“凝视”的命运,但她们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行为的确为中国古代女性发展史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注释:

*西南民族大学2017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课题名称《唐代仕女画中的面妆演变研究》,项目编号:CX 2017SP148)。

①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②孙机.中国古代舆服论丛[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③周汛,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风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④范丽.唐代仕女面妆的符号特征及对现代时尚影响的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9.

⑤刘园园.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唐代女子头饰及面饰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07.

⑥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⑦[美]罗伯森,迈克·丹尼尔.当代艺术的主题: 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M].匡骁,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⑧《侍女图》绢本设色,纵61.2厘米,横67.3厘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⑨《弈棋仕女图》绢本设色,纵63厘米,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⑩《舞乐屏风图》绢本设色,纵46厘米,横22厘米,吐鲁番阿斯塔那张礼臣墓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胡服美人图》绢本设色,纵15.7厘米,1949年前由日本的“大谷探险队”在阿斯塔那墓中发掘盗走。

参考文献:

[1]魏宇.凝视的力量——福柯法哲学思想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2]杨慎.丹铅续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3]张祜.张祜诗集[M].严寿澄,校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endprint

猜你喜欢
凝视仕女画唐代
“礼教下的光斑”
唐代人物画述评
论《天地玄黄》背后的眼
微信朋友圈的拉康式解读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高分四号,从3.6万公里外“凝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