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夏直播花生保护性栽培绿色生产技术

2017-11-14 16:07沈志河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19期
关键词:保护性生产技术花生

沈志河

摘要 介绍了夏直播花生保护性栽培绿色生产技术,具体包括种子选择及处理、科学整地、及时播种、测土配方施肥、测墒节水灌溉、放苗清枝、土肥管理、合理化控、病虫害绿色防控、适时晚收等方面内容,以促使花生生产技术集约化、机械化、标准化,提高花生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

关键词 花生;夏直播;保护性;绿色;生产技术;鲁西南

中图分类号 S565.2.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9-0021-02

汶上县位于鲁西南部,光热资源丰富,耕地面积为6.3万hm2,是全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种植模式面积10万hm2。近2年,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玉米产能过剩结构调整,小麦—花生种植模式成为小麦—玉米种植模式转型升级的新优势。鲁西南是山东省高油型花生优势生产区,大力推广夏直播花生保护性栽培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对优化种植制度、壮大高油型优质专用花生优势主产区、增加种植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种子选择及处理

1.1 品种选择

选择脂肪含量超过50%、具有市场优势、品种结果集中、成熟一致性好、果柄韧性好、适宜机械化收获的中早熟高油型花生品种。宜选用花育30号、花育31号、日花1号、潍花10号、花育36、花育48、青花6号等新品种。

1.2 种子处理

播种前10~15 d剥壳,剥壳前带壳晒种2~3 d(忌放在水泥地面曝晒),精选饱满、均匀、活力强的籽仁为种源。选用花生种衣剂拌种(拌时切勿把种衣弄破),均匀拌种后晾干种皮即可播种,随拌随播。

2 科学整地

小麦收获后,抢时灭茬打碎麦茬,耕翻20~25 cm或旋耕机旋地,减少表层10 cm土层内的麦茬,耙平地面,做到土松、地平、土细、肥匀、墒足。灭茬时撒施底肥,满足花生高产需求和加速麦秸腐烂。若麦收后墒情不足则及时造墒,确保足墒播种[1]。

3 及时播种

3.1 抢茬早播

麦收后及时抢播,6月15日前后播种,6月20日前播完,最晚不超过6月25日。

3.2 种植规格

垄高8~12 cm,行距30~35 cm,垄面55 cm,垄沟间距(垄距)80~85 cm,双粒播种。穴距:大花生18~20 cm,种植密度12万~15万穴/hm2;小花生16~18 cm,种植密度13.5万~16.5万穴/hm2。

3.3 播种要求

垄面选用双色降解地膜(阳面银灰色,阴面黑色,厚度0.004~0.006 mm)同步覆盖,播深膜下1~3 cm,地膜紧贴垄面,确保无缝隙覆盖镇压。种上压沟,膜上覆土厚2~3 cm,播后种苗自然顶膜,子叶出土(膜)。覆膜前于垄上均匀喷布72%异丙甲草胺3 750 mL/hm2。

采用种肥播—“三位一体”保护性栽培模式,应用花生覆膜保护性栽培技术,采用起垄、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喷除草剂、覆膜、压土一次多功能机械播种,完成种肥播全部工序[2]。

4 测土配方施肥

4.1 需肥规律

氮、磷、钾、钙是花生营养的四大元素,一般每生产100 kg花生荚果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纯N)5 kg、磷素(P2O5)1 kg、鉀素(K2O)2.7 kg、钙素(CaO)2.5 kg。N∶P2O5∶K2O∶CaO=5∶1∶3∶2。氮肥施用量考虑根瘤固氮量,夏花生根瘤固氮提供1/3。氮、磷、钙的吸收高峰在盛花期末,约占全生育期吸收总量的50%;钾的吸收高峰在初花期,约占吸收总量的50%。

4.2 施肥量确定

以土壤养分测定为基础,根据花生吸肥规律、产量水平、土壤供肥能力、肥料养分含量和利用率等确定施肥方案。

肥料用量=计划产量对某种养分的需要量-土壤当季对某种养分供应量/肥料中某种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

肥料利用率(%)=(施肥区养分吸收量-缺素区养分吸收量)×100/肥料使用量×肥料中养分含量。

其中,土壤养分供肥量是指以不施肥产出花生的土壤提供的养分数量。

4.3 配肥方案

汶上县以产6 t/hm2以上高产田为主,据测定平均0~20 cm土层土壤含有机质1.36%、全氮1.09 g/kg、碱解氮102.4 mg/kg、速效磷26.7 mg/kg、速效钾117.5 mg/kg、交换性钙5 460 mg/kg,pH值6.9,质地轻壤。对于夏直播花生而言,在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的基础上,一般要求施纯氮(N)150~180 kg/hm2、磷(P2O5)60~90 kg/hm2、钾(K2O)120~150 kg/hm2、钙(CaO)105~135 kg/hm2。施肥原则是重视前茬施肥,重施基肥,氮、磷、钾、钙肥配合施用。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施肥方法,即耕地(或旋地)前撒施全部磷肥、钾肥、钙肥和2/3的缓控释氮肥,播种时种肥同播剩余1/3的速效氮肥,用播种机施肥器施在垄中间,做到深施、匀施。生长中后期喷施叶面肥,施1%~2%尿素溶液、2%~3%过磷酸钙浸提液或0.1%~0.2%磷酸二氢钾溶液[3]。

5 测墒节水灌溉

5.1 需水规律

花生需水量大,每生产1 kg干物质需耗水450 kg左右。当前生产条件下,产4 500 kg/hm2需消耗水分400 mm左右,产7 500 kg/hm2需消耗水分550 mm左右。播种出苗阶段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3%~7%,齐苗至开花阶段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12%~24%,开花至结荚期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50%~60%,结荚至成熟期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25%左右。

5.2 灌水量确定

汶上县年平均降水量630 mm左右,6—9月降水量在450~550 mm之间,基本能满足夏花生生长需要,生长期间应根据田间墒情进行灌溉。夏花生播种期土壤耕层适宜相对含水量为70%~75%,苗期土壤耕层适宜相对含水量为50%~60%,生育中期土壤耕层适宜相对含水量为70%~75%,生育后期土壤耕层适宜相对含水量为50%~60%[4-5]。endprint

5.3 灌水量计算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a为测墒土层土壤平均容重(g/cm3);H为测墒土层深度(cm);B1为目标土壤质量含水量(田间持水量乘以目标相对含水量);B2为灌溉前土壤质量含水量。在一个县相同土壤类型的耕地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基本一致,汶上县0~40 cm土层平均容重为1.43 g/cm3,田间持水量为0.302。灌水量可换算为mm,1 m3相当于1.5 mm。

土壤质量含水量为指土壤中保持的水分质量占土壤质量的分数。以烘干土的质量(指105 ℃烘干下土壤样品达到恒重)为基数进行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6 放苗清枝

子叶节升至膜面时,及时将播种行上方的覆土摊至株行两侧,团棵期(主茎4片复叶)及时检查并抠出压埋在膜下的横生侧枝,使其健壮发育。

7 土肥管理

雨季及时排水,中耕花生沟,花生接近封垄时,穿沟培土,扩增结实层。培土做到沟清、土暄、垄腰胖、垄顶凹,利于果针入土结实。

出苗后及时喷施叶面肥和内吸性殺虫剂,促苗发根转旺和第一侧枝早发,间隔8~10 d连喷2次。

饱果期叶面喷肥防止脱肥早衰。浇好饱果水,后期保持土壤湿润,有效防止黄曲霉毒素污染。

8 合理化控

植株生长至30~35 cm时,旺长田块用壮饱安、烯效唑等生长调节剂进行控制,防止徒长和倒伏,确保合理群体结构。

9 病虫害绿色防控

花生土传病害有根腐病、茎腐病、青枯病、菌核病、白绢病;地下害虫有地老虎、蛴螬、金针虫、蝼蛄;茎叶部病害有叶斑病(褐斑病、黑斑病、网斑病)、锈病、疮痂病、病毒病;茎叶部虫害有甜菜夜蛾、棉铃虫、叶螨、蚜虫。

在防控上,应采用物理防治、生态控制、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绿色防治模式。

利用太阳能杀虫灯诱杀等物理措施防控虫害,保护和利用害虫天敌,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害作用。选用生物制剂防治害虫,利用物联网测报和田间调查对病、虫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科学选配绿色环保型农药实行绿色防控。推广应用新型施药机械,组建植保专业服务队,实行统防统治[6]。

10 适时晚收

10.1 收获时间

夏直播花生一般在10月15日左右收获。

10.2 成熟标志

花生中、下部叶片陆续老化脱落,上部叶色转呈黄绿色,植株停止生长,叶片运动消失。荚果外壳硬化呈固有色泽,脉纹明显。果壳内壁出现褐色斑片,俗称“金碗”“金里”。

10.3 收获方法

收后带秧在地里晾晒2~3 d,运回荚果朝外堆垛,晒干后机械摘果,扬净入库。田间如遇阴雨天,不要摘果,雨后带秧晾晒即可。

10.4 收获要求

花生收刨、晒干及贮藏等每个环节都要保持通风、干燥,杜绝霉捂,确保荚果的安全贮藏含水量为10%。

11 参考文献

[1] 万勇善.花生高产栽培技术[EB/OL].(2012-10-10)[2017-05-01].http://wenku.baidu.com/view/c076f62990c69ec3d5bb75f2.html.

[2] 马金娜.花生起垄种植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农业科技通讯,2017(3):229-230.

[3] 王勇.夏花生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4(13):39.

[4] 沈毓骏.花生生产新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4.

[5] 邓丽颜.粤西地区花生栽培技术问题及其改进措施[J].中国林业产业,2016(8):164-165.

[6] 张磊,滕世辉,杨化恩,等.临沂市河东区花生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15):32-33.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护性生产技术花生
试论保护性耕作水土保持机理及其在朝阳县地区的推广建议
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调查与研究
多少堆花生
无公害芝麻生产技术
高支高密织物的品种及其生产技术
到底埋在哪棵树下
花生去哪儿了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现状和推广
抗御多种不利因素 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