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阳县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

2017-11-14 19:52张玉琴周浩宏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19期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

张玉琴+周浩宏

摘要 羊肚菌属低温高湿型真菌,是一种珍稀名贵的野生食用菌。本文对引进菌种的人工栽培方法进行了研究,初步探索出了羊肚菌种植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技术措施,为今后在略阳县推广羊肚菌人工种植提供依据。

关键词 羊肚菌;生物学特性;人工栽培技术;陕西略阳

中图分类号 S646.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9-0074-01

羊肚菌是一种珍稀名贵的野生食用菌,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抑制肿瘤的多糖以及抗菌、抗病毒的活性成分,具有抗疲劳、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等诸多作用,属高级营养滋补品[1-2]。羊肚菌的营养成分含量超过了冬虫夏草,被誉为“食品之冠”。

羊肚菌人工栽培具有节约资源、周期短、可轮作、见效快、效益高、劳动强度小等特点,略阳县有野生羊肚菌生长,属羊肚菌适生区。2015年,在五龙洞镇、金家河镇、黑河等镇多点试验示范,面积3.33 hm2,生产羊肚菌鲜菇750 kg/hm2,按当年的市场价格(鲜菇140元/kg),只能保本,不能创造收益。2016年,对羊肚菌种植技术进一步改进,收获时测产,羊肚菌鲜菇产量达1 875~2 250 kg/hm2,较上年增产1倍,平均产值达26.25万~31.50万元/hm2。

通过试验种植,初步总结出了略阳县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要点,为下一步羊肚菌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促进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指导意义。

1 羊肚菌生物学特性

羊肚菌属低温高湿真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1~24 ℃,子实体形成与发育温度为5~16 ℃;空气相对湿度以65%~85%为宜。略阳县大田栽培播种时间在10—11月。微弱的散射光有利于羊肚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3],忌强烈的直射光。羊肚菌常生长在石灰岩或者微碱性土壤中,中性或微碱性有利于羊肚菌生长,在腐殖土、黑色或黄色壤土、砂质混合土中均能生长,土壤pH值以6.5~7.0为宜。羊肚菌很少发生在暗处及过厚的落叶层中,足够的氧气是羊肚菌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条件。

2 人工栽培技术

羊肚菌适宜在温度较低的地区栽培,是一种低温型菌类[4]。略阳县每年10—11月均可栽培,此期的自然温度最适宜羊肚菌菌丝生长发育。待菌丝长好后,恰遇低温季节,利于其发生生理变化,到第2年3月气温回升后,大量形成子实体。

2.1 播前准备及整地

2.1.1 土壤质地选择。大田栽培选择保水透气性良好、中性或略偏碱性(pH值以6.5~7.0为最佳)的砂壤土或壤土种植效果较好,且附近必须有清洁的水源供给,近2年内未种植过其他食用菌。通常选择半阴半阳或者七分阴三分阳、搭建遮阳网棚(遮荫度达到70%)的稻田,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壤肥力。

2.1.2 播种前地块处理。翻地前必须清除土壤中的杂草、残留的农作物秸稈及根系、石块等杂物。清理完毕后,撒生石灰225~300 kg/hm2,用于消毒、灭菌、杀虫,提高土壤酸碱性。若无生石灰时也可以用草木灰代替,但是灭菌杀虫效果会相应降低。待生石灰基本分解至土壤中后,进行深翻整地。

2.1.3 搭建遮阳棚。在第1次翻地结束后、开厢播种之前,搭建好遮阳棚,以便操作和为菌种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羊肚菌种植大棚多为竹木结构(钢管棚),一般宽度为4厢,高度为1.8 m,搭建好后盖上遮阳网(6针),长度和宽度以能压实底边为宜,以免大风破坏,还可以增加保湿效果,留出入口,方便管理。

2.2 播种

根据略阳县当地自然气候,一般10月至11月上旬为播种的最佳时机。播种方式采用撒播,简单、方便、容易接受。在播种前,所有接触到菌种的人员和器具须用杀菌剂消毒。

开厢要求每隔1.5 m×6.0 m划灰线,然后将灰线开沟,把菌种撒在整理、耕好的已划灰线上,用开沟的土壤覆盖菌种,覆土厚2~3 cm。羊肚菌播种后可套种小麦,在表面撒播小麦种45~60 kg/hm2,小麦加细土混撒均匀。

开厢和播种可同时进行。一般开厢宽度为1.0~1.2 m、高20~25 cm,两厢之间开深25 cm、宽40 cm的厢沟。厢沟既作人行道又作排水沟,地块四周开边沟,边沟深30 cm,便于排出田间积水。

2.3 田间管理

保持土壤湿度,提高菌丝下地后的成活率。在下种完毕后,种植棚内尽量减少人员活动,以降低杂菌感染几率。注意大棚内土壤湿度变化,一般控制在60%~75%最合适。如发现棚内土壤发干或发白时可适当补充水分,采取喷水或浸水方式,以湿透发干部分土壤为宜。不可以长时间洒水和浸水,以免培养基木屑、麦粒等腐烂变质感染杂菌[5]。

2.4 病虫害防治

经常注意观察土壤湿度变化和菌丝变化,注意虫害,发现时用果蔬专用药剂及时处理,处理时不得破坏和影响菌丝正常生长。

2.5 补放营养袋

在菌种下地20 d左右,土壤表面会出现白色孢子,趁白色很多很厚时开始补放营养袋,营养袋一般单面扎眼8~12个,将扎好眼的营养袋放于厢面上,为菌丝补充营养。

2.5.1 放置方式。将营养袋均匀平放于菌厢上,轻轻压实,使眼内物质最大限度地接触土壤,营养袋间距控制在50 cm左右,每厢放2排,倒三角形放置。营养袋放置完毕后,要注意土壤湿度的控制和保持。

2.5.2 撤出时间。营养袋下面和周边出现很多菌丝,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般40 d左右),这些菌丝由淡白色变为乳白色,再变为淡土黄色,到最后变成黄色。此时要及时撤出营养袋,把所有营养袋全部移出大棚。同时,注意观察棚内温湿度变化,一般温度控制在15 ℃左右,湿度保持在60%~75%。

2.6 出菇前管理

2.6.1 温度控制。出菇前棚内温度以20~24 ℃为宜。超过25 ℃时,及时揭开四周遮阳网,进行通风透气、降低温度。

2.6.2 湿度控制。注意观察土壤湿度和棚内空气湿度变化,以土壤湿度85%~90%、空气湿度85%左右为佳。

2.7 出菇后管理

2.7.1 温度控制。出菇后,棚内温度不得超过25 ℃。温度过高,羊肚菌体型生长过快,质量极差,多木质化,羊肚菌顶端会干瘪,加上潮湿的环境就慢慢腐烂,极大地影响外观品质和口感,还会造成减产。因此,棚内高温时要及时进行通风降温和采摘。

2.7.2 湿度控制。棚内湿度也不可太大,土壤湿度控制在75%~80%之间,空气湿度控制在60%~70%之间。

2.8 采收

当羊肚菌菌帽高度达到3~5 cm时即可采收。采收后及时摊开,放置在通风良好的场地,用烘干机分批烘干,然后存装入密封的器物中,并放置在干燥、阴凉、通风良好、无异味的房间,并离地面30 cm以上。羊肚菌在运输时包装要严实密封,尽可能减少挤压和碰撞。

3 参考文献

[1] 陈亚光.羊肚菌栽培技术[J].农村新技术,2007(12):12-13.

[2] 南新文.林下羊肚菌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6(6):147.

[3] 朱斗锡.羊肚菌人工栽培研究进展[J].中国食用菌,2008(4):3-5.

[4] 王震,王春弘,蔡英丽,等.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J].中国食用菌,2016,35(4):87-91.

[5] 马蓉.青川羊肚菌人工仿生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6(6):38-39.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物学特性
一株野生侧耳属菌株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