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南市龙卷天气的雷达观测分析

2017-11-14 11:45段有杨哲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19期

段有++杨哲

摘要 利用2012年6月12日洮南市福顺镇出现的龙卷天气雷达资料进行分析,找出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此次龙卷是非超级单体风暴形成的,出现在弓形回波前沿TVS频繁出现的部位。综合分析雷达二次产品龙卷涡旋特征(TVS)、中气旋(M)和径向速度场上的速度对是识别龙卷回波的有效方法,对于一个TVS频繁出现的雷达回波系统,连续跟踪TVS的最大径向速度差和底层径向速度差的演变,是预警龙卷比较有力的手段。

关键词 龙卷;雷达观测;TVS;中气旋;吉林洮南

中图分类号 P445+.1;P412.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9-0223-01

俞小鼎等[1]研究了2005年7月30日发生在安徽灵璧的龙卷风过程,该龙卷由一个尺度很大的强降水超级单体形成;笔者注意到2005年7月30日灵璧强龙卷个例中对流单体不断合并、中气旋连续出现的特点[2]。唐小新等[3]对湖南省永州市2006年4月10日龙卷的分析表明,该龙卷由具有钩状回波特征的超级单体形成。

本文综合分析洮南市2012年6月12日龙卷天气的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中气旋和龙卷涡旋特征的演变,找出其雷达回波特征,总结业务中可操作的识别要素和预警龙卷天气的依据。

1 雷达回波系统

2012年6月12日15:30—15:50洮南市福顺镇出现龙卷,有8人受轻伤,龙卷发生在西北—东南方向带状回波中,15:35雷达1.5°的反射率因子回波形态类似线性波形弓状回波(LEWP),根据Wakimoto和Pence等的描述,龙卷大都发生在弓形回波的前沿,15:35反射率因子中心强度达57 dBZ,洮南福顺镇龙卷发生南段弓形回波的前沿。同时,雷达显示在白城东南方向16 km处有一近似团状的强回波,不断移向白城站,并与西部的弓形回波逐渐靠近;16:16时2个系统合并,在反射率因子图像上呈现出“S”形回波形态,说明风暴内气旋性旋转特别强,中心强度达64 dBZ,并开始出现后侧“弱回波通道”;16:22弓形回波中心强度达63 dBZ,白城洮北区龙卷就出现弓形回波的前沿,但由于白城雷达中心有静锥区的存在,看不到回波更详细的结构;随后弓形回波继续北移,强度有所减弱。

2 中尺度涡旋特征

2012年6月12日洮南福顺龙卷属于非超级单体龙卷,是弓形回波产生的龙卷,据研究表明弓形回波中产生的龙卷更多的是非超级单体龙卷,不伴随中气旋出现[4-5]。而本次龙卷雷达始终未识别出中气旋,15:14开始在白城西南约20 km处雷达第1次识别出TVS(R6),并持续7个体扫。

表1列出龙卷天气中出现的TVS有关属性及其中气旋的关系。统计样本的选取标准:连续出现2次以上TVS并且与同一对流单体相联系,并且能从速度图上人工识别出清晰的速度对。满足此条件的视为有效的TVS报警[6-7]。

从表1可见,TVS的底部从0.1~0.3 km变化,这是因为TVS距离雷达远近不同形成的,垂直伸展厚度从2~8 km,变化范围较大,说明垂直发展的深厚程度可以有很大不同。

3 结论

(1)形成洮南福顺龙卷天气属非超级单体龙卷,龙卷天气出现在弓形回波前沿TVS频繁出现的部位。

(2)在雷达探测半径100 km之内,综合分析雷达给出的中气旋和TVS是识别龙卷回波的有效办法,雷达第1次持续给出TVS较龙卷发生提前时间为16 min。

(3)洮南福顺龙卷给出了持续7个体扫以上的TVS,TVS最大径向速度差为19~47 m/s,TVS垂直伸展厚度最大可达8 km,一般为2~4 km。随着TVS的发展,最大径向速度差与底层径向速度差相接近时,对应龙卷漏斗及地的时刻。因此,跟踪最大径向速度差和底层径向速度差的演变,是预警龙卷比较有力的手段。

4 参考文献

[1] 俞小鼎,郑媛媛,廖玉芳,等.一次伴随强烈龙卷的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研究[J].大气科学,2008,32(3):508-522.

[2] 宋子忠,刘娟,张健,等.灵璧强龙卷个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J].气象科学,2006(26):689-695.

[3] 唐小新,廖玉芳.湖南省永州市2006年4月10日龙卷分析[J].气象,2008,33(8):23-28.

[4] 朱江山,刘娟,边智,等.一次龙卷生成中風暴单体合并和涡旋特征的雷达观测研究[J].气象,2015,41(2):182-191.

[5] 周后福,施丹平,刁秀广,等.2013年7月7日苏皖龙卷环境场与雷达特征分析[J].干旱气象,2014,32(3):415-423.

[6] 李云艳,郑艳,杨仁勇.一次龙卷天气过程中小尺度特征分析[J].农业灾害研究,2014,4(5):34-37.

[7] 周后福,施丹平,刁秀广,等.2013年7月7日苏皖龙卷环境场与雷达特征分析[J].干旱气象,2014,32(3):415-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