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迁入地社区建设问题研究

2017-11-15 04:15乔飞宇刘思婕
长江丛刊 2017年25期
关键词:红寺堡宁夏基础设施

乔飞宇 刘思婕

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迁入地社区建设问题研究

乔飞宇 刘思婕

宁夏红寺堡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该地社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社区组织建设相对滞后与移民文化冲突依然存在。笔者认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强化社区组织建设与构建和谐社区文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路径。

红寺堡 生态移民 社区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1]社区建设是对社区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整合社区资源与凝聚社区力量,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宁夏红寺堡而言,社区建设更是时刻不能松懈。研究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迁入地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不仅可以为解决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迁入地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而且对于促进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迁入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意义。

一、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迁入地社区建设的现状

红寺堡位于宁夏中部,地势南高北低,是承接宁夏东西南北的地理中心。该地于1998年开发建设,2009年9月经国务院批复设立为吴忠市红寺堡区,行政区域面积2767平方公里,辖2镇3乡、1个街道办事处、61个行政村、2个城镇社区。它是国家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战场,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当地群众全部都是从宁夏中南部8个贫困县移民搬迁而来,约20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1%。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迁入地社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振兴社区为例,目前,该社区“大部分道路已硬化,部分小道铺设沙粒路,通讯设施完善,户户通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实现了社区通广播电视、通宽带、通邮政,通电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2],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同时,该社区还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建设,举办各种各样的社区文化活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广场文化活动。社区组织了舞蹈、太极拳等广场文化活动队,并且每年进行评比与表彰,极大地调动了移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迁入地社区建设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需得到有效解决。

二、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迁入地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社区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族、宗教等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迁入地社区建设在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由于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迁入地社区的基础设施多数建设于移民初期,不少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移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如不少农田灌溉设施老化、一些环保设施配套不齐全等。迁入地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与各种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但当前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政府直接拨款,既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又不利于其它社会力量的参与,导致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难以跟上社区建设的整体步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拓展资金来源和实现政府与其它社会力量的有效合作,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将日益突出,进而影响移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

(二)社区组织建设相对滞后

社区组织“是社区建设的核心,也是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活动和管理服务的有效途径”[3],主要包括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和社区民间组织。当前,迁入地一些社区的党组织职责分工不明确,服务移民群众不够精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移民群众的不满。部分社区自治组织由于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导致一些方面的工作不够规范,有事没人管或管不好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没有对社区建设工作起到应有的作用。此外,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或经商,在社区常住的多数为老人、妇女和儿童,缺乏建设社区民间组织的主动性,同时政府的培育和引导力度也不大,导致社区民间组织发展较为缓慢,对社区建设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三)移民文化冲突依然存在

“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人们在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各项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互动,形成了各种关系”[4]。移民群众在搬迁到迁入地社区后,经历了从相对分散到相对聚集、从相对封闭到相对开放的相互影响过程,认同感和归属感随之不断增强。但由于移民群众来自不同地域、属于不同民族,在思想认识、宗教习俗、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当在交往过程中发生某种冲突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以原居住地域或民族来“抱团”。从根本上讲,这是文化的不同所致,可以归结为是文化冲突。这种状况如不能得到有效引导和控制,将引起不同移民群体之间的紧张对立现象,进而危及社区的安全稳定。

三、对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迁入地社区建设的建议

生态移民迁入地社区建设事关移民群众在迁入新社区后能否“稳得住”和“逐步能致富”,既是生态移民工程的现实需要,也是迁入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迁入地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迁入地社区基础设施是移民群众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社区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迁入地经济越发展,移民群众对基础设施的要求就越高,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又会促进迁入地经济的发展和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迁入地经济的迅速发展,迁入地社区基础设施亟需进行必要的改建或新建,这就需要大量的投入。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各个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全面合理的规划,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持,广泛吸引社会投资”[5]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保证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充足的资金来源,确保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能够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保持同步。

(二)强化社区组织建设

生态移民迁入地社区建设的领导核心是社区党组织,应当注重提高社区党组织成员的素质,明确相互之间的职责分工,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社区自治组织建设是我国转型时期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基层民主的有效途径”[6],应当重视培养和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加强与社区党组织之间的联系,确保社区自治的有效开展。此外,应当加大对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和引导力度,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对迁入地社区建设的作用。只有建立起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载体、社区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的社区民主治理机制,才能有效推进迁入地社区建设。

(三)构建和谐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是指“一定地域内,反映在社会共同体中有关人的行为倾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品位等生存环境要素的文化现象总和”[7]。和谐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对于存在着多种差异的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迁入地社区而言,和谐社区文化的构建更是重中之重。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8]方式,使和谐社区文化内化为移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外化为移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如大力开展对移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定期组织移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完善社区各项规章制度等,从而为社区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1]梅丽红,容志.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J].党政论坛,2014(5):25~27.

[2]高梅.宁夏红寺堡区生态移民城市化社区发展调研[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73~76.

[3][5]高静,王文棣.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77~281.

[4]马楠.宁夏生态移民中社区重建的成效、问题与对策建议——基于青铜峡市广武同兴村生态移民社区的实证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141~146.

[6]徐金燕,陆自荣.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发展中的困境及其破解[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1~84.

[7]何斌.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人民论坛,2011(14):150~151.

[8]王易,白洁.试论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创新性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4(5):14~17.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宁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迁入地社会治理研究”(编号:GIP2017057)。

乔飞宇(1993-),男,汉族,山西吕梁人,硕士研究生,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理论与建设;刘思婕(1990-),女,汉族,宁夏银川人,硕士研究生,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理论与建设。

猜你喜欢
红寺堡宁夏基础设施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共享合作,共赢未来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宁夏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宁夏
入眼平生几曾有
宁夏:首办立法论辩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