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产业链优化和资本运作的结合

2017-11-15 21:33柳颖
中国市场 2017年33期

柳颖

[摘 要]保底发行进入我国电影行业以来,重新洗牌了电影产业链的格局,资本的介入更使这个行为带上了神秘光环。文章追根溯源,从供应链优化和资本运作的角度剖析这个行为,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保底发行;电影产业链;供应链优化;资本游戏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3.060

2013年,周星驰导演的《西游降魔篇》可以说是中国票房保底发行的鼻祖,华谊兄弟3亿元的保底票房发行最终实现了12.48亿元的实际票房。自此,保底发行犹如电影圈内的新潮流,成为部部电影都想拥有的“时尚品”。但是2016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整体票房的低迷,保底发行遭受重创,甚至导致资本对影视版块的估值下调。那究竟什么是保底发行?它在电影产业链里是什么角色?未来会如何发展……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1 我国电影产业供应链情况

理论界对于“供应链”的定义为“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一般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来表示,它可以灵活应用到任何产业,本文讨论的是我国电影产业的供应链,以下简称电影产业链。我国电影产业链一般包括五个模块:融资—制作—发行—放映—后产品开发,整个产业链的核心参与者是制片人、发行商、放映商、后电影产品开发商以及消费者。电影制作最重要的准备工作是融资,融资和电影策划完成后,就进入真正的电影制作阶段,前期融资、影片拍摄等一般由制片人负责,其中内含的投资方和剧本提供者可以理解为产业链的供应商。发行商通过各种渠道将影片的放映权、电视版权、音像版权、海外版权和网络媒体版权等销售出去;放映商一般是各大院线,通过旗下影院上映影片来回笼票房资金。后电影产品开放商负责电影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工作,他们可以通过建立电影主题公园,或者将影片版权卖给游戏开发公司,还可以制作电影纪念品,以此取得非票房收入。电影产业链的这五个核心参与者将与电影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企业连接起来,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组成了一个以影片为纽带的供应链网络结构。

2 保底发行在中国电影行业的出现及发展

所谓“保底发行”就是发行方给制片方一个票房承诺,双方先商量一个都能接受的预期票房,称为“保底票房”,如果电影上映后没有达到保底票房,那发行方仍然按照之前保底票房从制片方分钱;如果电影上映后超过了保底票房,那么保底票房部分该给制片方的钱,发行方还是照给,超过保底票房的部分,双方按比例一起分。

那么保底发行又是如何操作的呢?以《战狼2》为例,保底发行就是一个“对赌协议”,发行方就是赌《战狼2》肯定能超过8亿元,而以吴京为代表的制片方则是为了锁定收益。简单地说,就是制片方把风险转嫁给了发行方。《战狼2》的制作成本为2亿元,根据保底协议,作为发行方的北京文化和聚合影联需要支付2.1759亿元的保底费用,也就是说,电影还没放,制片方已经赚了1759万元,影片上映后,如果票房没到8亿元发行方亏损,到8亿元发行方保本,超过8亿元发行方才有利可图。现在《战狼2》票房远远超预期,发行方之一的北京文化有可能拿到上亿元的票房分成。

如上所述,电影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现今一部电影的投资动不动就上亿元,而在目前我国电影的基本体系和产业链条中,制片方一直背负着极大压力,电影项目投资巨大且风险几乎全由制片方承担,再加上目前国内电影产业其他相关收入偏低,票房收入已经成为制片方回笼资金的主要途径,但现在我国票房的结算体制使结算周期可能会延续一年之久,各大制片公司也在寻找能够快速回笼资金或降低风险的方法。“保底发行”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保底资金基本上可以让制片方稳赚不赔,在上映前就将票房压力转移给了发行方。当然发行方虽然承担了压力,但也有机会享受到额外的票房收益。这是整个电影产业链利益各方博弈的结果,是一个纯市场化的过程,这种新型的利益和风险分担方式,完全符合供应链优化理论中解决瓶颈点、降低供应链整体风险、在供应链形成更加亲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供应链优化方法,因此,保底发行确实是对现有电影产业链的一种优化。

当然“保底发行”只是风险在供应链内的转移和利益的重新分配,融资问题仍然存在,发行方要想预先支付票房收益给制片方,同样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尤其是对于原有产业链中的中小规模发行方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于是逐利的资本出现了。近几年在中国经济面临巨大转型压力的背景下,文化产业特别是电影产业的口红效应被放大到了极致,各路资本蜂拥而至,都想从高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分一杯羹。特别是金融资本、互联网资本,以其规模优势、渠道优势,以及两者联手的合成优势,通过保底发行迅速进入电影产业链,重构了整个行业格局。

保底发行也由于资本的介入出现了许多新玩法,比如《港囧》的左手换右手的控股保底、《美人鱼》的资本联合保底,还有在影片的保底之后加入资本杠杆的,不仅在原有产业链的分成中获益,还可以通过基金发行、P2P众筹、做高票房实现股市利益等方式放大赚钱效应。比如《战狼2》的制片方和发行方中,北京文化、捷成股份和阿里影业等好几家都是上市公司,在如今票房利好的带动下,从电影上映开始截至8月4日收盘,北京文化的股价从13.54元一路飙升至20.74元,涨幅53.2%,短短7个交易日,市值从98亿元猛增至151亿元,浮盈53亿元。另外,捷成股份涨了10%,市值增长了26.5亿元;阿里影业涨2.29%,市值增长10亿港币。2亿元成本撬动了将近百亿元的盈利,可见资本的力量。

3 保底发行的未来

综上所述,资本介入的“保底发行”作为影响电影产业链风险和利益重新分配的产物,解决了电影制作的融资问题,制片方不仅能在电影上映前拿到收益,还可用这些资金继续周转,拍摄更多影片,对于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资本的介入必须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如果只是为了逐利而违背了电影产业的发展规律,单纯地追求高票房,甚至伪造虚假票房,就会出现2016年快鹿集团违规操纵《叶问 3》票房事件,造成投资方、制片方、保底发行方陷入舆论旋涡,相关股价也在这场资本游戏中暴跌不已。

究其根本,票房才是电影产业链和资本创新的核心因素,是电影产业链各方关注的焦点,票房达到预期则各方皆大欢喜,反之所有资本环节都可能出现负反应。2016年保底发行亏本比比皆是,最大的原因也是因为中国电影市场的整体低迷,所以票房是保底发行成功的关键。而票房是要由观众贡献的,电影作品好观众才会埋单。因此电影作为一种内容产业,必须回归内容本身。提升专业性,做出好电影,票房才有保证,各方利益才能随着我国电影供应链整体发展而获益。截至8月13日18:59分,《战狼2》累计票房45.06亿元,成功跻身全球TOP100票房影片榜,全球票房前一百不再是好莱坞电影的垄断,为华语电影争了一口气。业界人士都认为《战狼 2》 能获得如此好的成绩,虽然和大时代背景密不可分,但也是“中國电影市场已经到了需要有良心的制作人用实际内容感动观众的时代”的最好表现。

保底发行是随电影产业链核心资源发生变化而产生的。未来电影与资本的深度融合还需更多正面积极、健康有效的探索与实践,才能真正使资本市场的力量有效地介入我国电影产业的升级换代,为打造华莱坞帝国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梁曦.供应链融资在电影产业中的应用[J].时代金融,2012(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