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治疗巨大子宫肌瘤38例临床分析

2017-11-15 10:08王祁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28期
关键词:子宫切除术子宫肌瘤腹腔镜

王祁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治疗巨大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6例巨大子宫肌瘤,并行子宫切除患者;随机将7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38例,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的开腹手术,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操作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86.2±16.8)ml、(92.8±20.2)min、(21.3±5.2)h、(5.4±0.5)d,均优于对照组的(129.8±21.2)ml、(108.6±18.5)min、(40.7±6.8)h、(9.2±1.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腹腔脏器损伤0例,皮下气肿1例,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3%(2/3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1%(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巨大子宫肌瘤须行全子宫切除患者,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可以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操作时间,缩短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且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 腹腔镜; 子宫切除术; 子宫肌瘤; 临床疗效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8.06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28-0127-02

在临床上,子宫肌瘤是最常见的在女性生殖系统良性肿瘤,可以多发或单发,肿瘤大小不一[1-2]。子宫肌瘤目前被称之为妇科第一肿瘤。子宫肌瘤多见于30~50岁女性,其中以40~50岁妇女最多,30岁以下较为少见[3-4]。据循证医学研究显示,在我国部分地区,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可高达30%。解剖学上,依据肿瘤的生长部位可以将子宫肌瘤分为子宫颈肌瘤、黏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及韧带肌瘤五类。一般情况下,小的或单发的肌壁间和浆膜下子宫肌瘤不会影响患者正常的受孕及妊娠,但是少数肌瘤会随着患者病情的向下发展而增大、恶变,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或生活质量。因此,对于较大的子宫肌瘤患者尽早进行有效的临床治疗是必要的,也是有重要临床意义的。临床上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手术治疗、激素治疗、中药治疗、介入治疗等,其中对于巨大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切除术是妇产科最为常用的手术之一[5]。随着腔镜技术的不断發展,目前在临床上利用腔镜技术,可以实现在直视下对广大患者的腹腔内病变进行诊断和手术治疗,具有出血量少、疼痛小、损伤小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近些年来腹腔镜手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腹腔镜下行“子宫切除”手术已越来越多见。本研究为探讨分析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选取本科收治的38例巨大子宫肌瘤患者进行腹腔镜下子宫切除,同时回顾性选取38例巨大子宫肌瘤患者进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并将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科室2014年2月-2016年9月收治的76例巨大子宫肌瘤,并行子宫切除患者;随机将7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38例,对照组38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年龄42~57岁,平均

(47.5±6.4)岁,体质量指数(BMI):22~28 kg/m2,平均(24.5±4.4)kg/m2,

肿瘤直径4~12 cm,平均(9.5±1.2)cm,数目1~5个,平均(2.2±0.1)个,单发患者22例,多发患者16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1~59岁,平均(48.0±5.6)岁,体质量指数(BMI):23~28 kg/m2,平均(25.0±4.2)kg/m2,肿瘤直径4.5~13.5 cm,平均(10.5±1.5)cm,数目1~6个,平均(2.3±0.2)个,单发患者23例,多发患者15例。本研究经笔者所在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在年龄、肌瘤直径、BMI、肌瘤数目、手术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两组患者均经临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巨大子宫肌瘤;②两组患者均符合行全子宫切除的手术指征;③患者或家属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签字[6]。(2)排除标准:①具有恶性肿瘤患者;②具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③患者具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或者肝、肾功、脑、肺等器官具有严重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7-8]。

1.3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准备及治疗和护理方式相同。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主要操作步骤为:给予患者全身或椎管内麻醉;协助患者取仰卧位;铺巾、消毒;于患者脐上缘1 cm位置作一观察孔,并将腹腔镜置入;于两下腹左0.5 cm、1.0 cm,右0.5 cm作穿刺孔,构建CO2气腹,经腹腔镜对患者盆腔内各个脏器进行逐一探查;对输卵管峡部和卵巢的固有韧带,子宫双侧圆韧带等进行电凝切除,分离;切开子宫膀胱腹膜反折,下推膀胱,对子宫进行钳夹;将主韧带及两侧宫骶韧带切断,钳夹切断两侧血管,沿宫颈穹窿环形切除宫颈,给予子宫粉碎器经腹腔镜置入;当粉碎患者的子宫和肌瘤后经阴道取出;冲洗盆腔后逐层缝合切口[9-10]。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的开腹全子宫切除术,主要操作步骤包括:给予患者全身或椎管内麻醉;协助患者取仰卧位;铺巾、消毒;在患者的耻骨联合上端作一横向切口,并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直达腹腔;直视下对患者盆腔内各个脏器进行逐一探查;按照常规的手术规操作流程进行全子宫切除,并清洗腹腔,逐层缝合伤口,术后给予患者抗生素进行预防感染处理。

1.4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中操作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腹腔脏器损伤、皮下气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ndprint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操作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觀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中操作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腹腔脏器损伤0例,皮下气肿1例,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3%(2/3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1%(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在妇科临床上,子宫肌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良性肿瘤。有学者研究后报道,子宫肌瘤在我国妇女肿瘤性疾病中的发病率约为20%~30%,其中以45岁以上妇女人群最多,可高达50%~60%[11]。临床上对于妇女发生子宫肌瘤的病因研究尚无实质性进展,仍然处于摸索阶段。有学者提出观点,认为激素水平紊乱是引起子宫肌瘤的主要病原因[12-13]。一般的子宫肌瘤患者临床症状轻微,部分子宫肌瘤患者还很容易合并贫血、腹痛、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等症状。若患者不能够及时发现和治疗,肌瘤体积往往较大,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恶性变对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目前临床对子宫肌瘤的处理往往以手术为主,尤其是巨大子宫肌瘤,剥离难度高,故常常进行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对于全子宫切除术的传统手术方式为开腹手术方案。由于传统开腹手术切口大、创伤大、术中出血量多,且较易损伤周围脏器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此种方法已慢慢被临床弃用。随着近些年来腔镜技术的逐渐发展和进步,且腔镜技术具有手术切口小、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腔镜手术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疗效已获得患者和临床医师的接受和认可。目前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已经慢慢成为治疗巨大子宫肌瘤的首选术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中操作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86.2±16.8)ml、(92.8±20.2)min、(21.3±5.2)h、(5.4±0.5)d,均优于对照组的(129.8±21.2)ml、(108.6±18.5)min、(40.7±6.8)h、(9.2±1.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可以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操作时间,缩短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同时笔者还对比分析了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发生腹腔脏器损伤0例,皮下气肿1例,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3%(2/3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1%(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进一步提示了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较于传统的开腹手术的优势。

综上所述,对于巨大子宫肌瘤须行全子宫切除患者,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可以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操作时间,缩短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且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孟慧,冷金花,史精华,等.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肌瘤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的比较[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46(9):669-673.

[2]王瑞敏,侯懿.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比较[J].重庆医学,2014,43(7):852-853.

[3]王金龙,干宁,葛小花,等.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在巨大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32):4359-4360.

[4]王细拉.宫腔镜联合腹腔镜对子宫肌瘤患者炎性应激反应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24):6226-6228.

[5]李光仪,陈露诗,黄浩,等.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1163例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3):184-186.

[6]郭红霞.经腹、经阴道及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的对比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6,14(11):136-137.

[7]刘金梅,朱建华.78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2):53-54.

[8]惠宁,高原.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的探讨[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2,39(5):421-425,432.

[9]赵书杰.宫腔镜与腹腔镜手术剔除子宫肌瘤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5):83-84.

[10]张映平.子宫肌瘤采用单双极电器械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除术的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3):345-346.

[11]李树云.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6,22(3):110-111.

[12]王松艳.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45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5):84,87.

[13]朱卫华.腹腔镜下大子宫次全切除术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7):87-88.

(收稿日期:2017-06-07)endprint

猜你喜欢
子宫切除术子宫肌瘤腹腔镜
腹腔镜疝修补与传统开放疝修补的比较
腹腔镜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腹腔镜下胃袖式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运用
咪达唑仑与盐酸右美托咪定对子宫切除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期影响
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分析
临床护理路径在子宫肌瘤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研究B超在妇女子宫肌瘤鉴别诊断当中的临床应用
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剥除术的临床观察
腹腔镜下阴腹联合子宫切除术的分析与应用
产科子宫切除术治疗产科出血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