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魅力 传播的力量
——从社会反响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

2017-11-16 00:33王羲泽
剧影月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人民的名义湖南卫视名义

■王羲泽

艺术的魅力 传播的力量
——从社会反响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

■王羲泽

今年3月底,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一经推出,迅速吸引了观众和网友的关注,获得收视率与美誉度的双丰收,被不少媒体称为“现象级”影视作品。该剧导演李路在央广直播间坦言“‘火’到现在这种程度,真是我始料未及的。”随着播出的推进,从媒体到专家学者、大众网友竞相“发声”,该剧影响力也犹如冲击波一样不断扩展,成为融通政法、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时代热点。

在这样一个媒体传播内容空前丰富的时代,再好的内容都会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难题。笔者在《人民的名义》播出之初注意到,湖南卫视将这部剧安排在以“青春偶像剧”为主打的《金鹰剧场》。既然是反腐正剧,为什么会在青春偶像剧场“落户”?有人说,湖南卫视花了2.2亿元巨资购得剧归,实在是输不起;也有人说湖南卫视和剧组其实压力很大,担心一旦被看惯了《甄环传》等“后宫戏”、《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玄幻剧、《太阳的后裔》等偶像剧的观众抛弃,将来再推这样的现实题材大戏,就难上加难。不管怎么说,湖南卫视的这一选择客观上对吸引90后、00后关注的作用不小。从始初“爆料”看,也可发现湖南卫视很注重选择契合年轻一代审美心理的表达,也可以说有些迎合吧。但开播短短一周内,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党报到网络媒体,都明显是主动将这部剧作为新闻热点报道,报道点还不断发散,在观众参与下不断丰富,真正成为“全民热议”。

该剧刚播出时,被宣传为“十三年来第一部被解封的反腐剧”。多家媒体在讨论这部剧为什么“大热”时,普遍将“反腐题材”、反腐“尺度大”作为根本原因。如“一幅当代社会的《清明上河图》”一文认为“该剧以剑走偏锋的方式来诠释剧中正义之官如何刮骨疗毒,壮士断腕”(《南京日报》(2017年4月14日);“《人民的名义》为什么火了”认为“剧中的一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情节,都是以真实案例为蓝本,不仅接地气儿,更是直击现实社会中人们最有切身感受的腐败现象和反腐行动,让观众大呼痛快”(《中国电视报》2017年4月13日);“南大教授七问七答 《人民的评议》”认为“本质上说,它不是创作的成功,而是创作许可令的成功”“重要的是它拍了什么,而不是怎么拍”(“南大好工作”微信公众号4月12日)。但,如果《人民的名义》的成功仅因为题材选得好,仅仅因为有“创作许可令”,那么,去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永远在路上》不仅题材也是反腐,而且反面“主角”都是触犯了党纪国法的高级干部,而不是像电视剧这样是演员出演,为什么真人真事产生的社会反响却不及虚构性的电视剧呢?显然,《人民的名义》“大热”,远不止是坐靠题材优势。我们回头看这部剧的成功,看社会各方、线上线下的“热捧”,都不要淡化了其作为文艺作品的特质。无疑,一部播出几天就广受赞誉的电视剧,肯定是具备和绽放了艺术的无限魅力,再经各路媒体的传播和对其“一见钟情”的大众口口相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如同“一部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的长幅画卷”点亮荧屏。

导演李路在阐释创作理念时说“现实主义题材剧一定是正义战胜邪恶,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人民的名义》不仅仅是展示腐败、展现邪恶,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用艺术手法探索腐败成因,为预防腐败提供镜鉴”,“《人民的名义》情节紧凑,每一集都有很多事情发生,一定会好看”(《光明日报》2017年4月10日)。可以说,《人民的名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好看”,这份“好看”在于以反腐为主线的故事大开大合、跌宕起伏,“烧脑”的剧情、绝妙的台词、精彩的细节,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剧中安排了三条线索:检察官侯亮平办案、沙瑞金出任汉东省委书记后着手清理和重塑政治生态、郑西坡为代表的工人们的生存景况。这三条线索,都能从当今中国的社会中找到影子,但如果不是艺术创造,这三条有代表性的线索很难在同一时空下产生奇妙的交集乃至碰撞。现实生活中,一位违反党纪国法的干部直到出事,才会被曝光种种行径,新闻报道、纪录片可以通过采访进行回顾,却无法再重现一位贪官的过往历程,而艺术创作则可以在汲取新闻报道长处的同时,以戏剧化的艺术手法弥补这一缺憾。“骑自行车上班,在陈旧简陋的家中吃炸酱面,每个月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然而在另一处隐秘的豪宅,壁柜里、床上、冰箱里,塞满了一沓一沓的现金,总数超过2.3亿元”,据称该剧开篇展现的这一场景是有原型的。真实现场正是经过艺术的再现,节奏感更强,故事性更强,冲击力更强,“反腐决心之强、贪腐为害之烈,通过视听语言呈现,让人尤觉震撼”(“反腐,以‘人民的名义’”,《人民日报》2017年3月31日)。

无疑,再精彩的故事,也离不开充满个性、富有张力的角色,离不开优秀演员的表演。侯勇扮演某部委处长赵德汉,“从一开始的镇定自若,到逐渐心虚的拍案而起,再到最后无法抵赖时的心理崩溃,把一个道貌岸然的小官巨贪演得丝丝入扣”(《南京日报》2017年4月14日“一幅当代社会的《清明上河图》”)。随着情节的推进,以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最高检反贪局长侯亮平为代表的“正面人物”和以公安厅厅长祁同伟、贪婪嚣张的官二代赵瑞龙为代表的 “反面人物”在演员的传神演绎下,让观众爱恨交织,甚至网络上出现了争论。网友为剧中角色组建了各自的粉丝团,如李达康Darkcom、沙瑞金Sarikim、高育良Goyuri、侯亮平Lamping Hold、祁同伟Kiwi Qi。其中,粉丝最多,影响力最广的是李达康;“达康书记的GDP由我来守护!”这样的90后表达似乎一夜之间传遍神州大地,不知道的反是落伍了。以祁同伟来说,他出生贫寒,发奋读书,因拒绝辅导员的“追求”,分配工作和爱情都倍受折磨,即使身中三枪立了大功也难圆回北京的梦,终究在角逐权力和富贵的不归路上沉沦。为了“进步”,他可以趴在前省委书记家坟头上大哭,成了人尽皆知的笑话。电视剧放到这集的时候正逢清明节,网络上挂出的“视频直播祁同伟哭坟”竟成了微博热搜。可以说,《人民的名义》刻画的多个人物,都是对 “真人”原生态进行艺术加工后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得益于表演的出色,剧中角色的扮演者吴刚、陆毅、张丰毅、许亚军、侯勇也被媒体争相报道,一言一行甚至都成为新闻。

笔者还注意到,媒体有关《人民的名义》的一些报道其实已经与这部反腐大戏没有直接的联系,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其触及面之广。比如“一心想着GDP的达康书记,却忽略了最重要的……”(《江苏教育报》2017年4月19日)一文主要是细数剧中反映的教育话题:李达康作为丈夫尤其是父亲的缺失;检察官侯亮平的妻子钟小艾为孩子的成绩纠结,盲目给儿子报补习班,结果发现所谓的名师是骗子等。再如“《人民的名义》里诗人郑西坡有原形,《天局》的作者是矫健”(《扬子晚报》2017年4月20日)从剧内延伸到剧外,揭示剧中角色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人物,饶有趣味。还有一些报道则是敏锐地凭借《人民的名义》产生的影响力进行自我宣传,如“吴中借反腐剧热播学习反腐倡廉”(《新华日报》2017年4月14日)第一段这样写道“近期,反腐剧《人民的名义》热播,成为吴中全区党员干部学习反腐倡廉的生动教材……”,而“考眼力!《人民的名义》中你能找到多少南京镜头?”(“南京发布”微信公众号)、“细数《人民的名义》中的小配角 扬子晚报记者当汉东‘省委常委’”等报道的宣传意图,直接从标题中就可以一目了然。更有意味的是,剧中有关“居高临下蹲式窗口”的批评启迪了观众对现实中类似的情况进行曝光,得到了郑州市政府部门的重视,问题得以迅速解决。

可能因为该剧引发的话题急剧增加,有媒体以“不应当对《人民的名义》做过度引申”为题对“公众的入戏程度”进行了冷思考 (《环球时报》2017年4月20日)。不管怎么说,从一开始借力各路媒体推广《人民的名义》,到后来政府部门、媒体、商界和大众主动借助《人民的名义》进行其他层面的宣传乃至民主监督,如果这也可称为“反转”,那么这个“反转”或许称“绝后”夸张了些,但肯定可谓空前了。

(作者系南京第三高中学生)

猜你喜欢
人民的名义湖南卫视名义
假蜂蜜
以二胎的名义,享受生活
对话宋点:加大“公益”权重 树新内容高地
胡歌《猎场》仍于湖南卫视首播 日期待定
《人民的名义》
周梅森的政治小说新作《人民的名义》
湖南卫视《一年级》第3季立项
湖南卫视 持续创新之谜
赌上爷爷的名义
以Herm è s名义,注解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