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

2017-11-16 00:26
戏剧之家 2017年15期
关键词:应用型专业课程

李 莹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海南 三亚 572022)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

李 莹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海南 三亚 572022)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探索适合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造型人才培养的新方法,以期为教育改革提供有效帮助。通过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开设模块化课程以及应用校内外跨专业的合作方式,最终构建出适合专业创新发展的新途径。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而设立的“多能专项跨界”型培养本科人才方式,不仅能够符合企业就业需求标准,还可以将学生的智力潜能充分挖掘出来,为地区经济繁荣提供极大的支持与服务。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性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主要包含了包装设计、标志设计、展示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网页设计、广告设计、品牌设计等课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连接企业、商品、消费者三方之间的重要纽带。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配置专业授课所需的器材与设备,为学生提供操作支持的硬件,达到软硬件两者兼顾的目的,以此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一)环境发生变化人才质量堪忧

国内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从上世纪8 0年代兴起,其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1]。伴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数量在逐渐壮大,与此同时,我国对设计人才质量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教学方式单一,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不显著,久而久之相关教学问题便逐渐显现出来。授课质量虽然逐年提升,但效果与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市场高要求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致使学生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缺乏强有力的竞争能力。如何改变此现象,急需解决的问题便摆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者的面前[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面临以下影响因素:第一是由于扩招后教育对象质量发生了变化,学生整体素质降低,因为培育对象原有的知识体系、认识程度和学习能力并没有经过教育者培养,因此在学习效果方面有待提高;二是每个专业课程间的教学任务和模式相对独立,彼此之间联系和衔接不够紧密,学生需要经过进一步学习、实践,才可了解课程之间关联性问题[4];三是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应具备的实践性融入课堂不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育不应只是讲授设计的基础知识,相反,教师应以强化设计实践为目的,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加强,这是促进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5]。

(二)观念老旧教育质量堪忧

1.实践性教学缺少稳定性

应用型的本科学校培养目的是让学生不仅拥有丰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具备极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与高水准的职业素养。项目式教学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在人才培养和教学规划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6]。目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授课的课题项目主要包括校企项目合作、商业项目、虚拟课题和竞赛项目。只有确保使用课题和使用项目稳定长期运行,才能够将培养目标中的教育教学成果展现出来。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项目课题的供给量不充足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首先,教育者对“项目式”与“课题式”教育方式的认知和号召力不强;其次是授课内容、实际项目与校企合作的实践项目任务不相同[7]。

2.授课时间与实战项目周期不一样

在现实的授课中,除无法确定“项目式”、“课题式”是否加入外,还存在授课周期和项目周期不一致的问题[8]。其中显著的特征就是教学周期过短。通常每学期的教学周期为1 7周,以设计专业为例,每门课程的上课时间为3到6周,每周有8到1 2节课。如果实践项目在几周内完成课程学习,其能够使用的课时不足,此外,其间还有其他课程安排,并且其他课目学习也在项目短周期内耗费精力,最终使学生不能完全投入,从而失去了“项目式”、“课题式”的学习意义[9]。

3.教学过程缺少合适教材

目前,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材还是按照设计种类来撰写。其设计结构为“概论-原理-技巧-作品赏析”。这样的教材只能够在基础知识层次上对学生进行约束,该种教材能够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知识的基础构成,但要作为应用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材进行使用,还无法达到要求[10]。“项目式”传授可以帮助学生加快掌握专业岗位所要求的专业能力,并使学生具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和专业技能。一般教材难以真正满足应用型课程教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难以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最终无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专业能力。

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发展趋势

(一)培养目标要紧随行业发展

创意产业是金融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当教学对象以90后为主体时,其对应的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需要具有灵活性,传统的教学已无法适应时代的步伐。目前,很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方式是先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的讲解,然后做一些案例分析,最后为学生布置课程作业。其教学的最终要求是解决客观事物的具体问题和完成相关任务等。在课堂中让学生学习项目式的分析,理解设计的最终成果完成的全过程,进而掌握其中的关键知识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

(二)加强课程之间的关联

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中具备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是建立在基础课程之上的,基础课程的学习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的教学衔接。对学生来说,课程间穿插学习是知识的延续,而不是知识体系的断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安排是分时段的,学生需要先掌握基础课再学习专业课。但是每门课程的性质与教学内容具有差异,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授课时只看重本门课程的学习内容,而忽略了与其他课程的拓展与衔接,这就导致教学连贯性不够的情况。单独课程的学习固然重要,知识体系断层所引发的学习问题却更加严重,将间接导致教育全程的失败,所以各个课程间的贯穿衔接尤为重要。

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一)改革学习内容增加嵌入式教学比例

嵌入式教育是将课程的理论知识科学地融合到专业项目的实际操作当中,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授课质量,这就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今后发展的全新教学方式。将专业实战项目的教学内容贯穿到整体设计过程中,这是实现应用型专业培养目标极为重要的方案。依据专业课老师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展开与教学内容相连的实战项目、专题讲座、主题竞赛、研究课题等,帮助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各种资源的方法,加快知识的消化和专业能力提升。

(二)注重教学交流促进创新教育

选择优秀老师到我国名牌大学进行考察学习与进修,提升专业水平,并积极组织老师参与国家级课程交流活动。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提升课堂学习质量,因为它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战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应用性和可控性较强的专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注意三点:一是要重点突出。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培养标准是让学生在以后的日常工作中做到学以致用,为地区经济发展贡献自我价值。二是教师教学方法要做到灵活多样。教育机构要将教学作为主要职能,通过组织考察、交流、开设公开课、骨干教师示范课等专项活动,开展“同课异构、同案异课”进行研讨和交流,在形式上加强课堂教学的改革。高校教育是一门艺术,要做到真正提升教育者的教学水平与质量,就必须不断地进行科学的教育研究。三是提炼和总结。学校可积极组织“优秀的教学方法”、“优秀教学成果”的评选活动,及时总结,持续提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教育水平。

四、结论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标准也随之改变。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作为根基,通过经典设计方案与“项目式”、“课题式”教学方法的嵌入,把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主观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优势,介绍课程的最新动向,激发学生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技能。因此,在教学期间,教育者要持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开展有计划的、机动灵活的教学,使学生在实战教学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1]童玲.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研究[J].品牌,2014,11(03):290.

[2]何磊,孙志宜.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5,01(04):102-105.

[3]佟菲.应用型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创新培养的研究与改革[J].才智,2015,12(05):195.

[4]朱铁军,郭兴众.基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之国际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安徽工程大学与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合作举办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5(06):233-236.

[5]陈智明.陕西民办高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16,11(07):39-40.

[6]李昱靓.基于“视觉传达设计+”理念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1(08):108-111+115.

[7]佟菲,吴琼.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展望,2016,16(09):289.

[8]谭亚,杨清.独立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6,19(10):122-123.

[9]翟蕾蕾,李济通.“专业+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16,09(11):35-36.

[10]杨琴琴.民族院校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与实践模式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4,12(12):80-81.

G642

A

1007-0125(2017)15-0140-02

李 莹(1982-),女,汉族,黑龙江伊春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2016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课题编号:RDJGb2016-41。

猜你喜欢
应用型专业课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