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以海南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2017-11-16 12:50耿松涛张成琳
林业资源管理 2017年5期
关键词: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景区

耿松涛,李 丽,张成琳

(1.海南大学 旅游学院,海口 570228;2.上海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444)

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以海南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耿松涛1,李 丽2,张成琳1

(1.海南大学 旅游学院,海口 570228;2.上海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444)

在全球森林生态旅游蓬勃发展背景下,建立先进的发展模式对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海南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为例,简述其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概况和发展优势,融入旅游+、互联网+、创新和创业四大理念,从产业发展、管理投资、开发原则、开发方式、宣传推广和区域合作等6个角度探究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最后依据模式提出了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具体实践进路。

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海南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

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省份,热带森林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森林旅游的天然优势。2011年我国首个省级“中国森林旅游试验示范区”正式落户海南,经过6年的发展,海南省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森林旅游经济收入逐年增长。但在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海南省各地区存在诸多同质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严重阻碍了森林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本文着眼于海南省具有代表性的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发展现状,研究并提出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和实践进路。

1 森林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1.1森林旅游源起与实践

美国于1872年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黄石公园,1881年建立国家森林保护区,1916年建立国家公园管理局,森林旅游由此在美国萌芽,随后一些国家也陆续开展森林旅游活动。1960年在西雅图举行的第五届世界林业会议成为森林旅游发展里程碑,会后世界各国积极投入到森林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中,大力发展森林旅游经济。1982年我国成立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我国森林旅游发展正式拉开序幕。30多年以来,我国森林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形成覆盖全国的森林旅游地体系,截至2016年底全国建立森林公园3 392处,国家级森林公园达827处[1]。

1.2森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在森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方面:李祝舜等[2]在“国民休闲计划”下提出城市综合公园型、社区住宅型、景区景点型、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型和自驾观光型等6种森林旅游开发模式;付存军等[3]认为伊春必须建立内涵型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强化生态保护、建立森林生态文化教育设施和建设高素质的森林生态旅游服务队伍;张红[4]对地方政府将森林公园划归(或租赁给)旅游局的经营管理模式、租赁给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和资源入股合作旅游开发的旅游经营管理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分析;邵飞等[5]在山东国有林场森林旅游3种现有管理模式基础上,提出“政府出资源,林业抓监管,企业管投资,基金保发展”的发展模式;安传艳[6]以河南省黄楝树林场为例,运用“反规划”理念提出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的森林旅游生态开发模式。

通过以上文献回顾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关于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性研究数量较少。在森林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以海南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为例,探索创新型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进路具有重要意义。

2 尖峰岭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2.1发展历程

1992年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并着手进行景区规划和建设。次年尖峰岭林区封山育林,原尖峰岭林业局转为天然林保护单位,逐渐将森林旅游业作为景区开发的重点产业。2003年3月景区初步建设完成,2004年尖峰岭被纳入海南旅游空间布局规划“一省、两中心、三线、五名城、十区”中,森林生态旅游得到快速发展,游客数量逐年递增,从2004年游客接待量的2.5万人次[7]增长到2014年的8.2万人次[8]。

2.2发展问题

景区开发过程中主要出现的问题为:1)管理机构冗杂、职责混乱,出现无人管理和多头管理现象;2)长期规划缺失,存在盲目开发和急功近利现象,产品开发普遍缺乏文化内涵、开发层次低;3)景区主打生态特色,但未能利用自身优势建立品牌形象,宣传推广方式单一,同质化竞争激烈;4)当地经济贫困、招商引资困难,景区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公路、停车场、厕所等设施建设落后;5)旅游从业人员专业素养较低,受资金限制,难以吸引外来人才,景区人才匮乏问题突出,服务质量低下;6)景区利益相关者间分配机制失衡,旅游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低。

3 尖峰岭森林生态旅游发展优势

3.1自然资源优势

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是海南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曾被评为“中国最美十大森林公园”之一,有中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热带原始雨林[9]。景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8%,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多达3 000种植物和4 700多种动物,具有空中花园、绞杀等典型雨林特征;景区地貌资源丰富,拥有丘陵、低山等多种地形,并有18座海拔千米以上独具“雄、险、奇、秀、幽、旷”特色的山峰;景区气候优势突出,全年均温近20℃,四季宜居宜游,有“海南之肺,热岛凉山”的美誉;景区内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达5 000~120 000个/cm3[9],是名副其实的天然大氧吧;景区是中国唯一山海相连的国家森林公园,拥有蓝绿呼应的自然景观。

3.2民族文化优势

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乐东黎族自治县和东方市交界处,周边村镇聚落多是黎族和苗族村庄,保留着淳朴的民风和独特的少数民族民俗,是景区旅游发展重要的文化资源。尤其是黎族作为海南特有的少数民族,有黎族服饰、文字、民歌、黎药四大黎族特色,并有“三月三”等传统节日活动和竹竿舞等传统体育活动。此外,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内的虎啸龙吟、千年睡佛、马下营和将军岩等景点都有着独具地方历史气息和民族特色的神话传说,是景区吸引游客、提升文化内涵的重要来源。

3.3政策支持优势

多年以来,国家和海南省两级政府对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给予了有力支持。1999年《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将尖峰岭地区作为省内加快建设的生态旅游重点景区和示范景区;2004年《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以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等森林主体景区为建设重点,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2009年国发44号文件提出,要“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森林生态旅游”;2012年十八大报告在“四位一体”基础上新增“生态文明建设”,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鼓励“大力发展森林旅游等林产业”;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支持发展生态旅游”,坚持生态发展、绿色发展。

4 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

1) 在产业发展上:实行产业融合,优化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产业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关联性等特点,有与其他产业融合的先天优势。旅游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旅游企业追求利益的行为则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融合的步伐。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通常是山区、农村和城郊,当地文化特性和农业属性突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与文化、农业融合现象也最为明显。文化差异性是吸引旅游者前往某地旅游的重要因素,在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积极塑造旅游主导产品和系列辅助产品,使旅游成为文化的载体、文化成为旅游的灵魂[10]。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将有力增强森林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满足旅游者的深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旅游与农业融合则可表现为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体验农业等形式。

图1 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示意图

2) 在管理投资上:创新景区经营管理机制,引入PPP模式。长期以来,我国旅游景区开发面临着管理机构冗杂、职责混乱、融资难、开发主体间协调难的困境。森林旅游景区必须创新经营管理机制,转变政府角色,成立专门的景区旅游管理部门,并引入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吸引社会民营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运营。在此过程中政府主要扮演监督角色,景区旅游管理部门扮演统筹管理角色,民营企业则扮演负责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的经营角色,通过“使用者付费”和政府资金补助方式获得投资回报。政府、景区、民营企业由此形成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伙伴关系,这不仅将有效拓宽森林景区的投融资渠道、缓解政府建设资金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经营管理机制改革、明确景区开发主体间的权责关系及实现政府简政放权、景区主观能动性和市场协调作用的充分发挥。

3) 在开发原则上: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与开发并行。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倡导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不破坏旅游环境和资源以及合理地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森林生态旅游的生态性和环保性也决定了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首先,应当明确“生态为重,保护为先”的开发理念,坚持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在环境承载能力内开展旅游活动,不盲从短期利益;其次,在开发过程中遵循“因地制宜,适度开发”的原则,在森林具体区域环境和资源特色基础上,合理选择森林旅游项目,有效利用原有地质地貌和资源,尽量就地取材、减少人为破坏,注意把握开发力度和控制开发规模。

4) 在开发方式上:采用森林+X模式,丰富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层次。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首先,对森林旅游区内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科学评估,按照生态承载力,将森林旅游区的内部空间进行划圈分区,分为核心区、过渡区和开发区,形成以核心区为中心不断向外拓展的三级空间;其次,在森林旅游区外(周边村落、乡镇等)寻找合适空间进行旅游辅助开发,缓减森林旅游开发带来的环境压力。三级空间的内部开发模式为:森林核心区实施严格监控保护,禁止旅游开发,仅适度开放进行科研工作;在过渡区和开发区则可因地制宜,以“森林+X”形式适度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过渡区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弱的小规模旅游项目,如“森林+运动探险”和“森林+动植物观光”,包括森林徒步、野营和生态观鸟赏花等活动;开发区则可配备一定娱乐和商务项目,如“森林+休闲娱乐”、“森林+度假养生”、“森林+创意文化”和“森林+会议节庆”,包括森林亲子互动、素质拓展、森林浴、森林演艺和会议等活动。在森林旅游区外的乡镇则可重点进行旅游设施建设和服务提供,营造舒适宜居的环境氛围,充分满足旅游者需求,发展“森林+宜居生活”。

5) 在宣传推广上:坚持品牌化和互联网战略,优化营销推广效果。旅游品牌是旅游产品价值的浓缩和总结,是景区具有高度渗透性、附加值和融合性的无形资产。坚持品牌化战略,塑造并推广森林生态旅游品牌,能增进旅游者对森林生态旅游的了解、激发旅游动机,为景区提供稳定的旅游市场和消费动力。在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景区应在科学分析基础上,提炼出具有特色的品牌核心价值,突出“森林”和“生态”关键词,利用CIS系统对景区标识和宣传语等进行设计,增强景区被识别能力,塑造品牌形象。互联网战略则可为森林旅游品牌推广提供多样化平台。景区可利用网络平台了解大众对景区品牌形象的认知和收集旅游品牌塑造建议,围绕景区品牌核心价值,在旅游商务和大众社交等平台上对品牌进行短期密集性和长期差异性营销活动。

6) 在区域合作上:鼓励社区参与,实现共同发展。旅游社区参与是社区脱贫致富和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政府和景区主导下,鼓励社区居民以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森林旅游项目规划建设或自主创业提供旅游接待服务。在此过程中,政府和景区需建立有效的社区参与机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提供坚定的创业资金扶持和创业培训教育机会,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和旅游参与能力。居民通过参与旅游开发实现脱贫致富,同时在实践中认识到生态环境和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在实践中自发参与森林生态环境和文化保护。政府和景区则可通过社区参与弥补资金和人力资源紧张、森林景区环境脆弱和开发空间有限的不足,同时建立健全森林旅游产业链,为旅游者提供优良的旅游体验,增强景区旅游吸引力,促进当地整体旅游经济的发展。

5 尖峰岭森林生态旅游实践进路

5.1改革经营管理机制 明确主体间权责关系

为改善机构冗杂、职责混乱现状,加快森林旅游发展,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应该探索推行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的森林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机制:1)积极进行政府角色转变,从旅游发展的主导者转换为引导者,重点关注景区的发展规划、资源环境保护、市场执法和监督管理等内容;2)成立专门的旅游管理部门,对景区森林旅游发展实行统一管理,高度重视旅游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先行,统筹考虑,科学谋划,与政府合作共同推动规划的形成、审批和落实;3)建立更加灵活的市场机制,通过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租赁承包经营、特许经营、合资经营等方式,引入社会民营企业全面参与景区经营,实现景区经营企业化。

5.2拓宽融资渠道 完善设施建设

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可采用PPP模式,鼓励民间资本以多样化的形式依法投资经营和管理景区,创新融资理念,拓宽森林旅游发展资金渠道,较大地缓解景区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同时PPP模式在原有的政府、景区基础上成功引入社会企业参与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对尖峰岭景区开发主体间形成明确的权责关系、推行经营管理机制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获得建设资金之后,景区则可利用资金重点改善当地旅游设施建设,开设旅游专线、扩建生态停车场、建设主题栈道、优化路标指引系统、增加生态垃圾桶和生态厕所数量、建立游客服务中心、完善旅游导游和讲解系统、做好森林养护工作。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建设是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

5.3融合相关产业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可充分利用现有森林旅游资源,重点发展森林运动探险、房车露营、健康疗养、科学教育和家庭亲子等旅游形式,定期举办自行车比赛、登山比赛、雨林露营和森林婚礼等活动。同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旅游产业融合带动作用,以“旅游+黎苗族文化”形式在景区内外重点发展黎苗族风情园、文化博物馆、民歌大舞台和黎锦黎药制作坊等项目。同时可借助“三月三”契机,打造“三月三文化节”品牌,增强尖峰岭森林生态旅游文化魅力。同时以“旅游+热带休闲农业”形式在景区外发展休闲农庄和农产品产业园,整合已有热带农业观光项目,分区建设种植区、观赏采摘区、展示区、特色餐饮区和休闲服务区,重点配合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度假养生、休闲娱乐和亲子项目发展,形成景区内外良性的产业互动和融合发展。

5.4塑造品牌形象 进行网络精准营销

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应积极贯彻品牌化战略,考虑与百度等互联网公司合作,利用大数据对景区品牌形象信息进行分析,并利用CIS系统,从理念、行为和视觉识别出发,有针对性地提炼企业文化、加强员工培训、设计景区统一标识和产品包装、塑造景区整体视觉形象。运用网络数据分析旅游者的年龄、性别、偏好和消费需求等信息,选择视频、微电影和直播等形式在自媒体、视频和社交等平台上对特定目标客户群体进行精准营销;与知名旅游电商平台合作,发挥平台优势,在短时内迅速激发市场需求;建立完善自身官网和微信公众号,融入旅游电商服务,开展旅游信息发布、产品在线预订等服务,完成后台数据收集,建立起景区自身旅游数据库。

5.5加强社区参与 鼓励居民创业

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旅游建设,这对尖峰岭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景区能够直接带动的居民参与有限,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应与政府合作,选择通过资金扶持和战略合作方式积极鼓励居民自主创业,从旅游十二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出发,重点发展特色餐饮、酒店民宿、导游接待、旅游商品和娱乐休闲等服务,在景区外建立起完善的旅游接待系统。同时鼓励大学生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他们对当地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了解深刻,并且具有更开阔的眼界以及知识和资金优势。

5.6创新人才培养 提高服务质量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人才是创新的源泉。解决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专业人才短缺问题,除需加大对外人才引进力度、聘请高素质旅游人才以外,应做好以下几点:1)可通过加强与学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以定向培养方式形成稳定的人才输送渠道;2)可建立森林旅游发展教育基金,向当地对旅游事业有热忱的贫困学生提供学习资助,建立持续的人才提供系统;3)可通过与社会上的青年创业团队合作,充分发挥其创新创造能力,丰富当地旅游产品,为旅游发展注入新鲜血液;4)景区应对现有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加强旅游培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他们的旅游建设热情和潜能,提高他们的旅游服务质量。

5.7利用科技创新 实现深度体验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强调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但并不意味着粗放的低质量开发。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应协调好科技和旅游发展的关系,利用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提高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质量。一方面利用科技工具对旅游规划和实施过程进行科学评估和监管;另一方面利用先进科技,如GIS,GPS,RS和红外线感应等技术,对当地的森林生态环境和灾情进行监测、预警。科技创新可用于旅游效果提升,森林核心区生态脆弱难以对外开放,景区可通过运用VR,MR和3D建模等高新技术,建立虚拟体验科技馆,全方位向游客展示神秘的森林内部景观,实现森林旅游的深度体验。

[1] 统计数据[EB/OL].中国森林公园网,(2017-04-27)[2017-05-22].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slgy/s/2452/content-972257.html.

[2] 李祝舜,叶新才.“国民休闲计划”下的森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泉州市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10,30(1):65-69.

[3] 付存军,耿玉德.伊春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管理问题研究[J].林业经济,2012(4):69-72.

[4] 张红.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经营管理模式发展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4(2):70-72.

[5] 邵飞,付德刚,赵云朝,等.山东省国有林场发展森林旅游模式的调研报告[J].林业经济,2015(3):111-114.

[6] 安传艳.森林旅游生态开发模式创新研究——以河南省黄楝树林场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8(2):204-208.

[7] 吴淑海,梁居智,陶善军.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SWOT分析[J].热带林业,2013,41(4):46-49.

[8] 探访海南首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尖峰岭[EB/OL].中国新闻网,(2015-11-14)[2017-09-05].http://www.chinanews.com/df/2015/11-14/7623545.shtml.

[9] 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简介[EB/OL].中国林业网,(2013-03-13)[2017-05-22].http://jflfp.forestry.gov.cn/8802/71911.html.

[10] 马勇,王宏坤.基于全产业链的我国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1,20(4):143-148.

ResearchonForestEco-tourismDevelopmentModel—ACaseStudyofHainanJianfenglingNationalForestPark

GENG Songtao1,LI Li2,ZHANG Chenglin1

(1.TourismSchoolofHainanUniversity,Haikou570228,China;2.SchoolofManagement,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200444,China)

With the thriving trend of forest eco-tourism worldwide,it is vital to establish an advanced model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 eco-tourism in China.This paper,taking Hainan Jianfengling National Forest Park as an example,describes its general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advantages of forest eco-tourism,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forest eco-tourism in China by syncretizing the four concepts of Tourism +,Interne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respectively from 6 perspectives—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management and investment,the development principles,the development approaches,publicity and promotion,and regional cooperation.Finally,based on the model,the paper puts forward specific practical approaches for the forest eco-tourism development of Jianfengling National Forest Park.

forest eco-tourism,development model,Hainan Jianfengling National Forest Park

F592.7

A

1002-6622(2017)05-0129-06

10.13466/j.cnki.lyzygl.2017.05.022

2017-08-02;

2017-09-11

2017年海南大学科研团队培育专项“旅游创新业态”(hdkytg201707)

耿松涛(1978-),男,河北承德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森林旅游、生态旅游。 Email:nkgengst@126.com

猜你喜欢
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景区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东台黄海国家森林公园:以绿之名,拓荒出“养心”景致
『摘牌』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摘牌”
基于文本挖掘的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某景区留念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定位及其市场开发策略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