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五夫 活源毓秀

2017-11-16 16:21吴寿华黄小杭
海峡摄影时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紫阳古街朱子

吴寿华+黄小杭

五夫镇地处武夷山市东南部,原名五夫里,始于晋代中期,迄今1700余年。这里不仅是“白莲之乡”,还有“邹鲁渊源”之称,是理学宗师朱熹的故乡,朱子理学的形成地,朱熹在此从师就学长达40余年,留下了兴贤书院、朱子巷、紫阳楼等历史遗迹。

五夫镇是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农业集镇。五夫自然环境幽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人烟稠密,盛产白莲、红菇、田螺,远近闻名。境内遗址遗迹丰富,是武夷山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属于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五夫镇历代名人辈出,至宋代已是鼎盛时期,名人学者云集,工商仕农极为繁荣,抗金名将刘子羽、吴介、吴遴在五夫降生;词圣柳永及其“柳氏三杰“在五夫孕育;胡安国家族的胡氏五贤出自五夫;理学宗师朱熹在五夫从师就学。

老街上,大人谈笑风生,小孩在古巷跑闹嬉戏,一副和谐的画面;夜幕降临,月光皎洁,溪里的鱼儿探出脑袋,好似要一跃飞天;家家灯火通明,读不尽的是朱子留下的古训。

五夫镇里最能集中体现朱熹功业的地方是兴贤古街。兴贤古街,由籍溪坊、中和坊、儒林坊、朱至坊、紫阳坊、双溪坊等六个街坊组成,始自五虹桥,终至文献桥(又名双龙桥),全长1000余米。这条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刘氏家族迁居五夫里时,即具雏形。到了宋代开始兴旺,特别在南宋后期,胡家、刘家诸贤以及朱熹相继成名之后,更趋于鼎盛。这条古街,虽经1000余年的世故沧桑,至今尚保留着许多古代特别是宋代时期的建筑,并遗下极古朴淳厚的民风习俗。

五夫自宋朝设坊以来,有6个沿兴贤古街设立的坊:籍溪坊、中和坊、儒林坊、朱至坊、紫阳坊、双溪坊。这6个坊组成了兴贤古街。

行走于兴贤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门上分别镌刻着“崇东首善”、“五夫荟萃”、“天地钟秀”、“籍溪胜境”、“紫阳流风”、“三峰鼎峙”、“三市街”、“过化处”、“天南道国”、“邹鲁渊源”等历史名人的手书横额。街头坊两侧矗立着的“兴贤书院”、“刘氏家祠”、“连氏节孝坊”等古迹,无不透射出宋风遗韵;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时遇见倒塌的土墙、霉烂的木板。更难得的是,全长1000余米的兴贤古街,仍居住着近千人口。

兴贤书院约在南宋孝宗时肇建,是朱熹当年讲学授徒的地方。之所以名为“兴贤”,民间传说有“兴贤育秀”,继往开来之意。现今在书院内可欣赏到仿朱熹笔体而写的“继往开来”等堂匾和各式楹联。书院门牌楼高耸,构筑精巧,门饰砖雕花鸟人物,造型雄伟凝重,蔚为壮观。

作为朱子文化的重要实物遗存,武夷山获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就有兴贤书院的功劳。书院门楼屋檐顶上供奉着“状元、榜眼、探花”三顶乌纱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见。

在兴贤古街里,由于历史的沉淀,大多的古建筑多为灰白色,只有兴贤书院的门楼,被涂为红、黄、蓝等多种色彩,使这座书院建筑显得更为突出,更加精美艳丽。

现在五夫保存的兴贤书院、古民居的砖雕、斗拱、门档等建筑构件上都刻有精美砖雕的龙鱼、鲤鱼跳龙门等图案,使之与朱熹理学相得益彰,发挥着教化育人,激励进步的作用。

紫阳楼在五夫古镇外的屏山脚下,潭溪之畔,周围古树参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亩方塘,屋后是青翠竹林。朱熹从15岁起在紫阳楼定居,住了近50年。传说,朱熹的《观书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边苦读时,触动灵感,信手写就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成为千古名句。

踏入紫阳楼大门,迎面而来的是尊朱子雕像,背后墙面上是他所写的“紫阳楼记”碑刻,旁边立有一块黑得发亮的石碑,细看之下,才发现这是一整块砚石打造而成的石碑,高3.7米、宽1.5米,上面密密麻麻的正楷,记载着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刘子羽的生平事迹。碑文的撰写者赫然就是朱熹,而刘子羽则是朱熹的义父。

原来,这便是赫赫有名的“神道碑”,把目光聚集在那个有着3725个字的“神道碑”时,很多人会感到奇怪:碑的边缘居然有许多光滑的缺损。原来,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文物部门发现这个碑时,它已经是躺在村民的门外当了不知多少年的磨刀石——每年过年杀鸡杀鸭时,村民们习惯了从家里拿出菜刀,在这个不知什么玩意的黑漆漆的石碑上磨上一阵子。时间长了,神道碑就成了眼下这奇怪的形状。

摆在紫阳楼的,只是一件复制品,神道碑的真迹已经被武夷山文物部门收藏。

紫阳楼是典型的徽派建筑,房前左手边,有朱熹栽种的香樟树,树中空可容一个人。据说,当时老师要朱熹取名“元晦”,朱熹不明白晦的含义,老师说:做人做学问要扎根深才能行远,就像树一样,没有扎实发达的根,是不会长成参天大树的。朱熹悟之,植树以志之。树到今天已经800多年。

一株800多年的古樟树枝繁叶茂,却掩不住时光的刻印。这株朱熹手植的樟树,至今引得无数人对它顶礼膜拜。

从紫阳楼往东,踏着鹅卵石小路,不久见一处清泉,号曰“灵泉”,为朱熹所起,当年朱熹在五夫求学授业时常饮此水。这从朱熹《怀潭溪旧居》中的诗句“傍崖寒冽一泓泉”可资佐证。

灵泉井又称飞龙井,水清如镜,靠前倾听,水声汩汩可闻,掬一口甘甜清爽。泉水流经府前村,72户村民至今仍以此泉为生活用水。虽大旱之时,犹涌泉不涸。

来到五夫,不能错过的是五夫夏日赏荷。五夫镇不仅有朱熹故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水清、莲甜、花香的乡土神韵。每年仲夏时节,五夫镇的万亩荷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美景,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人纷至沓来,着实叫人一往情深,流连忘返。

五夫白莲种植历史悠久,在闽北地区,乃至全省闻名遐迩。早在南宋时期,朱熹少年在五夫读书时,就有祝夫人“煮莲教子”的传说。

五夫是“白莲之乡”,特产自然少不了莲子,以及“朱子孝母饼”,相传,朱子每次出门远行游学,都要亲六制作大量汤饼贡奉母亲,漫漫长日,以慰母亲思儿之情,遂稱此饼为“朱子孝母饼”。所以到武夷山来,别忘了带盒孝母饼回去给家中母亲,儿行千里母担忧啊!

现在的五夫镇却依然以诗书传家。五夫镇朱子学校处处都弥漫着朱子文化气息:大门口镌刻着朱熹手迹校训“活源毓秀,继往开来”;校园中央矗立着朱熹雕像,综合实践楼上高悬着“明德、正心、格致、知行”的校风;在校园前侧水泥大道旁,设有朱子生平历程展示栏,各种具有朱子文化元素的展板、挂图巧妙悬挂在校园绿地、办公室和教室的走廊上。学校的每个角落都成为育人阵地。

朱熹逝世久矣,程朱理学从官学显学渐渐没落了,如今国学重新成为热点,喜欢国学的人越来越多,五夫镇也渐渐焕发出新的光彩。endprint

猜你喜欢
紫阳古街朱子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多肉
西津渡古街忆旧
古街新韵
北冥有鱼
My Diary
童心飞扬
紫阳
“朱子深衣”与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