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渗透

2017-11-17 14:28郑凯
科教导刊 2017年25期
关键词:理论依据学生发展以生为本

郑凯

摘 要 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理念作为一种思想指导着教育实践,并决定着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和前进方向。当前我国提出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为了改造教育实践的需要。作为一线的教师需要了解和把握这一理念的深刻内涵和科学依据,并在教学实践中从改变教学的观念、设置多元的教学目标、注重过程的评价等方面来贯彻这一理念。

关键词 学生发展 内涵 理论依据 贯彻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9.048

Abstract Cultivating people is the foothold of edu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value of educational value, is the ontological function of educatio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s an idea to guide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 and determines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direction of education practice. At present, China's proposed student-oriented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s also to transform the needs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As a frontier teachers need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and scientific basis of this idea, and in teaching practice from changing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set a variety of teaching objectives,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cess of evaluation and other aspects to implement this concept.

Keywords Student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theoretical basis; implementation

“教育理念是人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发展的指向性的理性认识”,①同时它又反过来作为一种思想指导着教育实践,并决定着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和前进方向。在精神层面上,“如果说学校、教学设施、教師是教育事业的物质保障,那么教育理念就是教育事业的精神支柱,甚至教育理念这一精神支柱比学校、教学设施等物质条件更加重要。”②由此可见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乃至整个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发展问题,所有的教育理念归根结底均要落脚在“人”的发展这一本质问题上。当前我国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并参考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虽然这一教育理念被广泛宣传,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略显乏力及疲软,换言之,如果不能把握这一理念的确切涵义,理解这一理念提出的科学依据,其只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不能变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实际行动。因此本文便针对于此问题进行相关探讨。主要介绍该理念基本涵义和提出的科学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贯彻这一理念。

1 以生为本理念的基本涵义

人的发展是指作为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的起点状态到生命的终点的全部人生中,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身心两个方面的整体的积极变化过程。“发展过程总是从一个比较简单的结构向一个更复杂的结构的过渡,而且这样的一个过程是按照没有止境的后退过程进行的”。③所以这样的一种发展应该是积极前进的,实现人生命的超越与升华。以生为本,即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以全体学生的发展、有个性的发展和可持续的终身发展作为基本内涵的。

1.1全体学生的发展

一方面,学生的发展是适应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这就意味着要“像规划商业一样成功地规划教育”,教育要“为每个人设计通向成功而非失败的计划”。④“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总的来说即是,面向全体学生,要让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积极自主地进行认知、思维和总结;另一方面,全体学生的发展也就意味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即是要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立体化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生命体,这也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所孜孜不倦追求的终极目标。

1.2有个性的发展

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学生的发展也遵循同样的规律。由于每个学生的特点、特质均不相同,所以就不能以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的发展。所以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要尊重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这就需要家长及教师有一定的教育智慧,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品质及闪光点,并通过积极引导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试想在整齐划一的标准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工厂机器所生产的产品有什么区别呢?作为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栋梁之才,我们就需要学生有意识地实现个性化发展,从而才能在各行各业绽放自己的光辉。此外,个性不等于个别,不能因为个性化的原因还遮蔽了最基本的教育公平。每位学生是有同等发展机会的。

1.3 可持续的终身发展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当前的发展。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大量的新知识产生。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在学校里掌握的知识将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要求人们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将学习贯穿人的一生,这也是终身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当下我们国家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所以,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育就不能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还更应该传授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及态度,以便将来会更好地立足于社会,不会被时代的浪潮所裹挟,被时代所遗弃。endprint

2 以生为本理念提出的科学依据

“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个性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⑤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其发表的《学会生存》这篇著名的报告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观点。其实只要仔细考察世界教育发展史,关于“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理论渊源来源已久,中外教育学说、流派的多元融汇为“以生为本”理念的提出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主要为:

2.1 国外进步教育观点的启迪与汲取

“进步教育”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最初,进步主义者们力求改革教育和社会事务,试图通过改革使學校教育适应美国社会的新需要。美国著名教育家赫钦斯有句名言:“教育意味着教学。教学意味着知识。”教育过程首先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来提高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从根本上看,学习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乃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人的自由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将在相互联结中达到统一,伴随着这种统一,以前阶段的那种总体上的全面发展和个人的片面发展的矛盾也将得到解决。另外在卢梭和蒙台梭利的影响下,整个教育界强调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并试图把学习和个性的、社会的因素结合起来。

2.2 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发展有一个前提或基础,即个体心理的“人化”。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对个体心理“人化”过程进行过研究,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他根据恩格斯关于劳动在人类适应自然并借助于工具进行生产、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作用的思想,详细论述了人类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及其中介性。具体到学校环境中的学生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先前知识的差异、学习风格的差异等。所以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教学对象的不同提供不同的学习需求,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

3 在教学中努力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

在厘清了“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并梳理了理念来源的科学依据之后,如何在教学实际中深入贯彻落实这一理念就显得至关重要,针对具体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则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改进:

3.1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老师是课堂的主宰,是知识的传播者。这种观念和模式显然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⑥“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 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⑦

3.2 教师设置多元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均得到发展

教育目标的选择是对人的培养目的或目标所进行的选择或抉择。微观层次的选择,也称为教育目的的具体选择,如课程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等,它们的选择与确立一般都是结合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及培养人的总体要求来进行的。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我们整齐划一地为所有学生设定同一的教学目标,就会出现学生掉队的现象,时间一长就变成所谓的差生。我们对这些差生不管不问,只能是一部分人得到发展。实际上由于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的思维速度,学习方法,性格特点都是有差异的。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所擅长的方面也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对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他们在某些方面落后,更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才能扬长避短使每一个人都能充分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使每一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发展。

3.3教师要改变评价观念,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其可持续发展

我们传统的评价方式就是以考试为主的选拔性评价。评价关注的只是学生的考试成绩的结果,不能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不能评价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而且这些除了成绩以外的其他素质,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来说更至关重要。这就不符合以生为本理念中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在学习过程中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他们的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学习潜力,鼓励学生积极进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注释

① 蔡克勇.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要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改革[J].教学研究,2000(3):33-34.

② 成培华.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教育现代化的主导理念[J].学术交流,1998(6):133-136.

③ 皮亚杰.结构主义[M].倪连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

④ 戈登·德莱顿,珍妮特沃斯著.学习的革命[M].顾瑞荣,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47.

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生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

⑥ 袁昌华.以学生发展为本 为学生未来奠基[J].中国教育学刊,2014(6):21-22.

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1972:86.endprint

猜你喜欢
理论依据学生发展以生为本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课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受控主体合法预期保护的理论依据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