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种马铃薯的种植模式与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研究

2017-11-17 13:04普桂梅
农业与技术 2017年20期

普桂梅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冬闲田种植马铃薯的各种模式以及高产栽培技术,以提高马铃薯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冬种马铃薯;种植模式;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933114

1 冬种马铃薯的几种种植模式

1.1 盖草

盖草能够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省大量的劳动力,使马铃薯的收获较为便捷,利用稻草还田还能够减少秸秆污染。保护自然环境,消除杂草。利用稻田还草,能够增加农田的有机质;培肥土壤。利用盖草还能够提高马铃薯的产量,使得马铃薯的形状较为规则美观,大大降低马铃薯的裂薯率和绿薯率。冬季马铃薯盖草的种植模式主要应用于水稻种植区,要求冬季温光资源较为良好,这样取材较为方便,马铃薯出苗早,长势好,可以利用稻草还田来改良土壤[1]。

1.2 盖膜

覆盖地膜种植冬种马铃薯简单易行,薄膜的主要作用在于保温增温,帮助马铃薯提前出苗,提早收获。覆盖地膜后,马铃薯的株高和茎叶重可以明显增加,单株结薯数和单株结薯重会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地膜覆盖会增加透光性,导致绿薯率和裂薯率提高,降低经济效益。所以采用这种种植模式时要使用绿薯率和裂薯率较低的品种,并且提高播种的深度,加强后期管理,广大丘陵地区适合采用盖膜的种植方式。

1.3 草+膜

草+膜的栽培方式能够兼具盖草和盖膜的优势。马铃薯出苗早,增产效果显著,经济效益较高,但是稻草的使用量和地膜成本增加。这种种植模式适用于水稻种植区,光热资源略低的地方。可以通过稻草的使用来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提早收获,获得最高的产量以及最佳的经济效益。

1.4 膜+草

膜+草的栽培方式能够显著提高马铃薯的产量,但是缺点是裂薯率较高,降低了产品的经济效益,并且出苗收获时处理较为费工,由于稻草和薄膜的覆盖,马铃薯出苗,需要翻开稻草来破馍,如果不能及时破膜就会导致细弱苗的出现,因而种植模式需要的人力物力成本较高。

2 冬种马铃薯的高产栽培措施

2.1 选地与整地

冬种马铃薯适宜生活在水源充足、土层较厚的砂质壤土上,前茬作物收获后,要对土地进行深翻整碎。除尽杂草,起畦种植。

2.2 种薯处理

消毒,去除病、烂、杂的种暑,然后将种薯铺开,用40%的福尔马林200倍液体进行喷洒,浸湿。用薄膜覆盖,密封2h后,通风晾干,保持种薯的干燥。

切块,马铃薯种薯要从顶部纵切,并且保证每个种块儿有1~2个芽眼,把种薯的顶芽与尾芽分开。之后要用0.2%的高锰酸钾溶液将切好的种薯浸泡10min,之后捞起干燥,进行催芽。

2.3 适时种植,合理密植

马铃薯喜欢冷凉,忌热忌霜冻。16~20℃是其生长的最适温度,在立冬与小雪之间进行播种,第2年3月上中旬收获,双行种植,行距约为25~30cm。薯块部位一致或者芽长相同的种薯要在同一垄上,这样苗长得齐。种好之后覆土5~7cm,用稻草或者是杂草进行覆盖。

2.4 科学施肥、合理灌水

基肥的施用要占到施肥总量的2/3,主要是施用有机肥,增施钾肥。追肥施用不宜太晚,在齐苗后进行第1次追肥。第1次追肥后7~10d进行第2次追肥来壮苗。在封行前进行第3次追肥,促进结薯,在生产过程中要结合马铃薯的生长情况,加施复合肥。根外喷施叶面肥用0.3%的磷酸二氢钾在马铃薯的幼苗期、结薯期、薯块膨大期喷施1次,促进马铃薯苗的生长和结实。马铃薯对于水分较为敏感。整个生育期的土壤要濕润,不渍水。所以在马铃薯苗生长的前期要保持土壤的湿润,在结薯期要给予马铃薯较多的水分,后期要少水。

2.5 适时定苗培土

每个种薯长出的苗数是不定的,可以长出1株到多株小苗。马铃薯苗长齐后要选择留下最健壮的1~2株。除去其余的弱小苗。在马铃薯苗长齐后的10d内进行培土。加强结薯时的土壤疏松程度,有效防止薯块变绿,畸形的问题。培土时要注意减少对基秆和叶片的损伤。

2.6 及时防治病虫害

能够侵染马铃薯的主要害虫有蚜虫、螨虫、地老虎。易生长的病害有青枯病、环腐病和晚疫病。对于病虫害要采用预防为主的措施,加强栽培管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病虫害发生后要及时选择相应的农药进行防治。

2.7 适时收获

正常成熟的马铃薯在植株大苗茎叶呈现黄绿色,并在逐渐枯萎时收获。收获时不要弄伤种皮并且扔掉烂薯,病薯。

3 结语

因地制宜采用合适的种马铃薯种植方式及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能够有效提高马铃薯的产量,提高农民的收益,推动我国马铃薯的生产。

参考文献

[1]雷明娇,庄艳芳,陈启生,等.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2012(12):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