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动苍峦深处的舞步”

2017-11-19 22:01谭亮亮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10期

谭亮亮

摘 要:云南苗族主要分布在威信县、屏边苗族自治县、马关县、富宁县,每年初一到初七期间都会举行苗族独有的“踩花山”节,“有苗族必有芦笙,苗族与芦笙是分不开的”芦笙作为苗族文化特有的象征,蕴含着几千年的苗族文明。芦笙舞是苗族世代传统的产物,在把七彩云南建设成一个文化大省的过程中苗族的芦笙舞文化必不可少,传承与保护苗族芦笙舞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国家已经采取一系列手段来保护民间老艺人、建立芦笙文化传习馆等。但这种由上而下传承保护模式不容乐观,笔者认为,芦笙舞只有走进生活,走进课堂,走上舞台,走向世界,才能使更多人了解和发扬云南的苗族文化。

关键词:云南苗族;芦笙舞;现状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9-0132-02

一、云南苗族芦笙舞

据《宋史·西南诸夷传》记载:宋至道元年九月三日(995)其王龙汉<王尧>遣其使龙光进率西南牂牁诸蛮来贡方物。太宗召见其使,询以地里风俗,译对曰:“地去宜州陆行四十五日。土宜五谷,多种粳稻,以木弩射獐鹿充食。每三二百户为一州,州有长。杀人者不偿死,出家财以赎。国王居有城郭,无壁垒,官府惟短垣。”光进之说,与前书所记小异,故并叙之。上因令作本国歌舞,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良久,数十辈连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询其曲,则名曰《水曲》①。由此可见当时的芦笙舞形式是由一人吹奏芦笙,数十人手拉着手围圆转圈而舞,以脚踏地击打节拍。这种形式与现在威信县、屏边县等地的苗族农历初一至初七期间举行的“踩花山”节立花杆仪式如出一辙。“踩花山”立花杆仪式结束后由一位长者在前吹奏芦笙,后面有数名年轻男女(一男子手捧弓弩在前,中间依次是男手捧芦笙、女手捧花衣随其后,最后是盛裝的苗族群众)围着花杆转圈,仪式过后大家开始随着芦笙吹奏的乐曲围圈跳舞。闻讯赶来的其他地方的群众也会被盛大场面和苗族同胞的热情所打动加入其中跟着芦笙的节奏尽情欢舞。苗族人民都以会吹芦笙为荣,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是芦笙,最有代表性的舞蹈是芦笙舞,芦笙是苗族文化的象征。在云南的威信、富宁、屏边、马关等地,人们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芦笙舞会,芦笙舞作为一种古老的歌舞形式,起着连接天地、沟通情感、表达生活的作用。

云南的芦笙舞一般分为习俗性、体育健身性、表演性、竞技性、祭祀性和礼仪生活性。习俗性芦笙舞于每年初一至初七期间的“花山节”时举行,“花山节”是以前寨子里青年男女们自主恋爱与择偶的盛会,男性会在爬花杆的时展示自己的“才艺”博得女性欢喜。现在成了增进友谊和表演竞技的“舞台”;体育健身性芦笙舞最具特色的马关县的“花架舞”,“花架舞”中有“挡头”、“下打”、“打头”、“护肩”……等各种武术招式,现多用于体育运动开幕式或舞台表演。芦笙舞的竞技性在“踩花山”爬花杆、“花架舞”及各苗寨之间芦笙舞交流中都有体现,他们以速度之快,花样之多,技艺之高超,曲调之丰富,动作之整齐等因素为评判标准。祭祀性芦笙舞一般会在祭花杆仪式(在立花杆前有一个祭花杆仪式,由村寨中的长者先用公鸡祭祀花杆,旁有用芦笙吹奏专用的祭祀曲调与祖先神灵沟通,花杆立起来后必须围着花杆由长者吹着芦笙带领盛装的苗族男女老少围着花杆转圈跳舞)中使用。礼仪性芦笙舞一般出现在丧葬礼仪活动中,一般为《礼仪套曲》、《叙事曲》两类。除了以上类别,苗族还有反映生活劳作庆丰收的芦笙舞,如“打糍粑”、“播种”、“锄地”、“收割”、“醉芦笙”等。

二、云南苗族芦笙舞的发展现状

“苗族芦笙音乐再不整理,恐怕就要失传了”八十多岁熊治凡老艺人拉着我意味深长的说,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他的急切和对我们的期望,从他话语中我感觉到这个地区的苗族芦笙舞文化岌岌可危。熊治凡是威信县白苗中最有名的苗族芦笙舞表演与传播者,他善舞芦笙之外还精通苗族的芦笙、月琴、铜琴、竖乌巴、葫芦丝等乐器。由于苗族没有文字,所以这给传承发展带了很大的困难,很多历史知识只能是口口相传。如果一个造诣高深艺人去世了,苗族芦笙舞的历史文化可能会面临无从考证的危机,芦笙舞的表演形式也可能出现有学无教的局面。

芦笙舞一般在逢年过节“踩花山”、宗教祭祀、生活礼仪等场合才跳,在老一辈的老艺人口中经常会听到“我老婆是吹芦笙吹来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婚俗也已发生变化。现在的女孩知道你是跳(吹)芦笙的一般不会嫁给你的,因为你会吹芦笙了会时不时被叫去“义务劳动”(苗族有人去世后要请人吹芦笙的习俗,一吹就是一至三天),如果遇到农忙,家里的主力不干农活跑去吹芦笙,对一个收入微薄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芦笙,家里人也不赞成学,加大了芦笙传承的难度。

“桃树开花,苗族搬家”历史上云南苗族居无定所经常搬家,改革开放前大部分苗族同胞还是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生活。苗族属于外来民族,所以生活的地方一般都在比较贫瘠的山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苗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经济条件稍好的搬到城里居住,所生子女接受的全是现代文化的教育,从小学习普通话,除了身份证写着苗族之外,其他与城里的市民没什么区别,其对苗族文化的了解已显贫瘠之象,这造成了苗族文化的断层的悲剧。

在乡村的苗族同胞虽然从小在苗寨长大,会说日常的苗语,但进入学校后统一用普通话交流,造成在交流时会参杂一些普通话,使苗语也变得不纯正了,在与外界的接触过程中慢慢不再使用苗语交流了。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中只有中国历史、语文、英语、音乐、舞蹈、体育、思想政治等课程而没有一丝苗族文化的影子。再者,大量的都市文化影视作品和书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强势文化的来袭,使得苗族同胞一点点遗弃了本民族的独有文化。

三、对云南苗族芦笙舞的传承的建议和思考

(一)发挥文字的功能,让仅有的苗族芦笙文化不再失传

苗族本身是没有文字的,这让苗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变得艰难。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宁县已经有苗文及印刷教材,是一位苗族老教师受到越南和美国的影视作品启发结合了其中的发音与字幕并融合拼音中的字母编写的图文并茂的教材。我们要发动更多语言类的专家学者,为编写苗族文字出力献计。让当地政府出资出版大量苗文翻译的书籍报刊及影视作品;苗族自治州、县、乡、村将苗汉双语使用在文件、指路牌、日用品及家庭常用商品的包装上;在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上增设苗语显示、打字、及发音的功能;推出带有苗族文化的幼儿早教产品让更多苗族孩子从小就在生活、课堂中接受苗语和汉语教学;让本民族语言成为必修课程,芦笙舞成为特色代表性的选修课程;在高中、大学增设苗族芦笙舞传承班级并在升学少数民族加分项目中增加少数民族口语和书面语的测试,对传习本民族文化的学生适当的酌情额外加分。通过学习苗文和汉字编写出来的苗族历史文化教材以及从小学习芦笙舞蹈让苗族人民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熏陶产生民族自豪感与自信感。endprint

(二)加强对外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接受苗族芦笙文化

在央视、各地方卫视增设一个苗族文化版块,对苗族的美食、服饰、药材、乐器、建筑风格、宗教信仰及独特历史文化等做成一个专栏或纪录片,让更多人认识了解深厚富有底蕴苗族文化。邀请一些综艺类真人秀等节目来苗寨取景拍摄,以明星效益为宣传苗族芦笙文化造势。举办一系类大型的苗族芦笙舞比赛,让更多的人提升自身艺术造诣。编创关于苗族芦笙文化的大型歌剧、舞剧专场或者将苗族芦笙文化浓缩在类似《云南印象》等商业演出的节目中。组建独具苗族文化特色的歌舞团体,打造一些有艺术内涵高质量的作品定期进行巡演。让苗族芦笙文化进入公众的视野,培养大量观众。苗族文化历史悠久且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可以将其写成一本史诗著作出版发行或者将其拍成影视作品影院公映,吸引更多大众对苗族文化的关注,让苗族文化进入寻常百姓家,從而吸引更多专家学者对苗芦笙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提升苗族同胞生产力,实现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协调发展

在对云南的威信县、屏边县、马关县等苗族地区走访调查中,发现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谋生。正是因为交通不发达、经济生产落后,使农业人口比重大、人均收入低。山高路远增加了生活生产成本,这给苗族人民日益提升的物质生活需求增添了经济压力。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电子电器产品及生活必须品充斥着苗族人民生活的同时,购买力却跟不上,所以很多年轻人选择在就业机会较多的大城市打工、创业赚取更多钱来满足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如果苗族的芦笙制作、苗族舞蹈、舞剧、服饰刺绣、医药文化、酒、旅游及美食等独特苗族文化变成一种生产力,形成一个产业链,使苗族人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来满足生活物质需求,在人们用双手劳动创造财富的同时不知不觉地传承了本民族的文化。

(四)挖掘传统的苗族芦笙文化资源,增强苗族文化的影响力

大型舞蹈音诗《丽水金沙》在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华彩上演,陶醉四海游客;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云南映象》红遍大江南北,成功打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凤氏彝兰》、《水乳大地》、《好大一对羊》、《诺玛的十七岁》、《白洁圣妃》等作品摘得一项项桂冠;《南涧跳菜》跳进了英国皇宫,得到了习近平主席夫妇、英国威廉王子夫妇的赏识……每一个颇具影响力的舞蹈作品,从民间走上舞台、走向世界,肯定少不了各类学者、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苦心挖掘。苗族虽不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但其支系众多有汉苗、白苗、花苗、青苗、偏苗、梳苗等,无论是哪一个支系都具有其统一的舞蹈文化共性特征,都保留苗族最古老的民间舞蹈——芦笙舞。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物产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其舞蹈必然带有地域特色,这给广大的学者提供更多研究的空间。相信在云南省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实施后,苗族芦笙舞文化定会吸引更多政府官员、学者、艺术家、企业家等社会各类人士的关注。日后苗族芦笙舞文化的影响力会逐渐增强,原生态的苗族芦笙舞文化将会走进课堂、走上舞台、走向世界。

四、结语

苗族芦笙舞作为苗族文化特有的象征,蕴含了几千年来的苗族文明,即使在当今社会,芦笙舞仍是苗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苗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把七彩云南建设成一个文化大省的过程中,苗族的芦笙舞文化必不可少。

注释:

①《宋史》列传 卷二百五十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