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教育健康”

2017-11-20 22:45薛晓阳
中国德育 2017年20期
关键词:主观心理学建构

薛晓阳

心理健康的概念经历了从身体到心理,再从心理到道德的变化。早期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健康概念,强调生物因素的动力作用。在随后的阿德勒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下,心理学看到了道德健康的价值。从此,心理健康開始与人的生活目标关联起来。道德被视为影响和决定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荣格认为,精神病的根源在于生存意义的丧失,是意义丧失的痛苦。而罗洛·梅则认为,现代人的精神焦虑是一种价值性的危机。班华提出“心理—道德教育”的概念,意在此基础上,实现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整合功能。从教育实践的角度看,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道德健康”的概念。心理学界对心理健康的解释开始了伦理化的转向。道德健康被作为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

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似乎并不满足于这样的进步,作为心理学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理论,在进入学校教育领域之后,它的许多基本原则和方法,显现出与学校教育这一特殊情境不适应的地方。心理健康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对环境的适应,二是主观积极体验。这就引出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即教育到底应仅仅关注于个体的“主观适应”及“主观快乐”,还是应当进一步关注外部的“道德建构”?比如,我们应当怎么看所谓“不能改变环境可以改变心境”这样的心理劝诫方式。这一通俗的说法,实际表达了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只解决主观适应和体验。相对于社会而言,学校是由我们人为建构的学生成长的环境,而不同于社会这个自然建构的环境。对于一般心理学理论而言,它只能关注于个人的适应和主观体验,而不可能以治疗立场面对社会。当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概念在学校中诞生之后,在中小学教育中,其许多原则似乎应当随着学校教育的特点而发生改变,但现在的心理教育理论,却没有表现出相应的行动与热情。

学校是按照儿童发展的规律和教育的原理“人为”设计的。但现实中,我们却可以看到,在学生中发生的大量心理问题或许就是来自于学校、来自于我们的教育和教师。因而,作为学校心理健康的咨询和治疗工作,或许不能简单运用“不能改变环境可以改变心境”这样的劝诫技术,而是应当把治疗的对象从教育对象身上扩大至整个学校教育。按照这样的立场,或许应当自然而然地推论出一个新概念,这就是“教育健康”的概念。同时诞生的还应当有一个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新原则,即不仅关注学生的心理适应和主观体验,而且要关注教育及教育环境的健康。如果学生的心理问题来自于教育本身,那么,我们就必须咨询和治疗我们的学校和教育,纠正和改变教育工作存在的不健康的症结,最终服务于咨询和治疗学生的心理问题,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这里,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些新的结论,即心理问题不等于心理不健康,心理障碍的原因也应当是教育者关注和改变的对象。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观心理学建构
“没有用”的心理学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后印象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有主观小量倾向的“数+量/名+之+形/动”格式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建构游戏玩不够
跟踪导练(二)5
对立与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