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城”理念下苏州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策略研究

2017-11-20 20:24杨大蓉
商业经济 2017年11期
关键词:特色小镇理念旅游

杨大蓉

[摘 要] “慢城”思维非常适合苏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苏州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慢城”理念下,苏州新型城镇化发展迈向新台阶的进程中,如何实现“人”的城镇化,让市民共享绿色生态产业和生活环境带来的成果,是保护传统文化、延续历史底蕴的必经之路。立足于苏州地域文化特色,对“慢城”理念的内涵、苏州旅游小镇建设中如何融合“慢城”思路,打造绿色、可持续的特色小镇建设进行了分析,并从人文、寺庙、文学、水域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 “慢城”理念;旅游;特色小镇;策略

[中图分类号] F5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11-0042-04

Abstract: The idea of slow city is very suitable for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Suzhou. Under the concept of slow city, how to realize the people urbanization and let people share the achievement of green ecological industry and living environment is the only way to protec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ntinue the historical connotation for Suzhou in new stage of wrbanization process. Based on the region culture characteristic, the study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low city, the thought on how to build the green and sustainable characteristic town by means of integr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in terms of humanities, temples, literature and waters.

Key words: the concept of slow city, tourism, featured town, strategy

蘇州农业气息浓厚,地域特色鲜明,文化氛围别具特色。如何将苏州人文和旅游特色融合,建设符合“乡愁”回忆、环境优美的特色小镇,已经成为凸显区域经济特色、改善农业资源环境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步骤,同时,能够解决苏州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瓶颈,更好的保护苏州地方传统经济和自然环境,合理开发镇村资源。

苏州地处苏南,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走在全国前列,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但是在共享城乡一体化成果、生态稳定发展方面,仍然存在部分问题。未来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应该更多的考虑“人”的城镇化问题,让苏州的内涵和底蕴更加充分的显现。

“慢城”思维非常适合苏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苏州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慢城”理念下,苏州新型城镇化发展迈向新台阶的进程中,如何真正回归人本,让市民共享绿色生态产业和生活环境带来的成果,是保护传统文化、延续历史底蕴的必经之路。

如何更加贴合地域经济发展特点和阶段,发掘乡镇建设的本质和内涵,立足苏州特性,结合苏州文化资源、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乡村资源等方面的现有成果,以“慢”加“快”,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旅游特色小镇”发展之路。

一、“慢城”理念和内涵

(一)“慢城”理念的概念

“慢城”理论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1],在西方国家遇到资源过度开发,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导致的小镇面临废弃的情况下,采用“慢城”理念思维,重新挖掘小镇文化和特色,恢复小镇原始风貌,追求长效、绿色发展,提高居民的归属感,在西方小镇建设中起到了显著的效果。这里的“慢”不是发展缓慢,更不是回到原点,而是以保护地方传统经济和自然环境为宗旨,以现代人真正需要的心理需求为主线,以保护环境为大方向,合理开发城镇资源,建设有历史底蕴、文化风貌的特色区域,促进城镇经济发展及城市可持续发展[2],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

(二)“慢城”理念的内涵和意义

“慢城”理念在旅游特色小镇建设中的融合和推进,将从城乡一体化质量和包容性、传承性出发,借鉴“特色小镇”的思想,针对苏州居民的生活状态和压力、心理需求,以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借助“慢城”思想,还原和谐、生态的秀丽、持续和健康的城镇生活[3],通过慢生活、慢行、慢运动和慢游四种方式[4],以“慢”加“快”,还原苏州小镇和江南文化中“市”、“坊”、“里”的传统生活空间和文化传播模式。建设延续苏州城镇文脉、保护江苏自然环境,走出自然、有机、健康、生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二、“慢城”理念的研究综述

学者对于“慢城”思想进行了研究与梳理。Knox(2005)从城市空间的视角出发,对慢城理念的内涵进行了分析,任务慢城理念的内涵在于城市管理的新模式。Pink(2008)对慢城运动案例进行了分析,认为慢城建设的宗旨在于推广可持续性发展,以及独特性的环保方式和管理模式。王晓芸(2014)将慢城理念和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宗旨和要求相结合,提出了慢城理念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启示。蒋连飞(2013)将慢城理念在宜居城市建设中的意义进行了重申,并提出了慢城理念在本土化、生活品质的科技化实施、旅游业建设、城市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建议。endprint

中外学者对于慢城理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评述,对慢城理念中生态、绿色、追求品质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应用模式进行了研究[5]。但是研究文献中,对绿色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追根溯源,从本质出发,将慢城理念进行提炼,结合和借鉴江苏经济社会建设经验进行应用的较少。

“慢城”理念体现了可持续、生态化发展的思路[6]。研究学者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提出了将特色小镇建设、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与“慢城”理念的融合观点[7]。于新东(2015)对浙江“特色小镇”的一般规律、基本路径和产业支撑、项目运作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立体式的“互联网+”应用与推广,对绿色生态经济社会建设中历史与现代、古朴与时尚、原生态与新技术的互联互通作用。卫龙宝、史新杰(2016)对生态经济建设的内涵、意义、经验和启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马斌(2016)对新型城镇化中绿色经济的作用和战略意义进行了提升和总结。李强(2016)提出了生态经济模式在功能叠加、产业发展方面的建议,提出了绿色、开放、共享、协调的发展理念。

三、“慢城”理念下苏州旅游特色小镇的“特色”体现

(一)旅游特色小镇实现产业“特”,实现产城融合

苏州旅游特色小镇建设,首先是新兴产业的合理切入,以产业的长效发展理念引领旅游特色小镇[8]。苏州新型城镇化需要的是的城乡发展一体化质量显著提升、产业空间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城乡空间布局形态优化等七大目标,其落脚点在于生态、绿色和长效发展。因此,旅游特色小镇的“特”首先体现在小镇的江南特色、产城融合方面,整合资源,依托发达的物流、交通、社区网络支持,根据苏州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地域优势、小镇布局和层次,培育独特的发展优势和主题,大力推进都市农业发展[9],创新小镇管理和发展模式,打造多元化、多功能、多层次的新型现代化小镇,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特色,借助产业调动和激发小镇居民的参与程度,将生活、产业、旅游、休闲、教育、文化服务等要素多元融合,实现小镇的生态化发展[10],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力军。

(二)旅游特色小镇实现人口“特”,推进“人”的城镇化

苏州旅游特色小镇的使命,是实现“产城人”三方融合发展。苏州700万常住外来人口,建设旅游特色小镇,让不同特长的人找到展示空间,发挥特长,游刃有余,找到最契合的位置,能够让他们更好的找到归属感,同时改变生活环境,享受优美、闲适的小镇生活。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能够最大限度的将环境与居民自身紧密结合,回归苏州历史文化和民俗生活本身,保护和挽救苏州浓厚的“乡愁”,让小镇居民的归属感、荣誉感和安全感大大提升,打造特色的人文环境,产生人口的凝聚力,全面提升生活质量。

(三)旅游特色小镇实现规划“特”,创新思维引领

新型城镇化所要求的不再是单一高速发展,而是集约式、科学式的建设。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和建设不能够盲目跟风,应该眼光长远,在规划之初就充分考虑个性化小镇引领区域特色经济的长期愿景。苏州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对小镇的建设要求已经有了长期设想,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美丽镇村建设的战略背景下,苏州镇村布局规划进行了不断的优化,苏州旅游特色小镇应该充分实现规划的特色。苏州要发展的旅游特色小镇布局,围绕着主要的交通干道,前期重点完善小镇的公共基础设施、新型居住区建设,完善和优化空间结构,转变点轴发展模式,在多元共同支撑的条件下,向网络化发展模式转变,形成“1450+新型社区”的网络空间结构。

(四)旅游特色小镇文化“特”,充分体现绿色理念

苏州地处江南,其“鱼米之乡”的富足、悠闲、精致成为苏州传统文化的代名词。苏州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中,应该充分体现绿色理念,打造和保持一流的生态环境,引领经济新常态,在小镇居民生活与游客旅游之间取得平衡,科学合理的进行长效规划、全域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环保绿色的原则。避免盲目扩大地域范畴,耗费资源和单一模仿的局面,引入新型休闲产业的经营模式,推动苏州特色旅游小镇产业功能、创新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现代社区功能有机融合。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如何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生活方式上,引入“慢”城理念,借助旅游特色小镇,彰显多样化、林林总总的吴文化、乡村文化和水乡“乡愁”的魅力,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旅游特色小镇发展的重点。

(五)旅游特色小镇科技“特”,用现代手段保护传统

科技创新是苏州旅游小镇建设的重要环节。苏州新型城镇化一再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苏州旅游旅游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在市民生活水平、环境整治、资源整合、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特殊的要求,这就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大修大建的手段来实现,更多的要用现代的手段保护传统,保护和发扬苏州情怀。科技创新作为在居民生活、公共服务水平、管理手段、业态创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核心竞争力增强等方面,能够提升特色旅游小镇的层次,合理配置小镇资源,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优化生态环境。

旅游特色小镇的经验不能直接复制。虽然浙江旅游特色小镇提供了很多优秀的样例,但是對于苏州而言,有更加丰富和多样的自身特色,苏州的新型城镇化有自己的特长和底蕴,苏州的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乡村资源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独特的风格和优势。苏州旅游小镇需要实现的是整体风貌,一个小镇就是一种吸引力,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细细品味,慢慢沉醉,具备将游客留下来的核心吸引力和竞争力。单单依靠外观环境是无法留住游客的。不仅仅打造白天的体验,更要重视夜间的吸引力。苏州特色旅游小镇应该优化消费业态,拓展产业外延。

四、“慢城”理念与苏州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的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一个具备生命力的旅游小镇,在肌理和风貌、文化主题、特色商业、生活方式、旅游功能、性格品味等方面都要做到鲜明、突出。建设有历史底蕴、文化风貌的特色小城镇,促进城镇经济发展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这与苏州这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宜居城市品牌内涵完全吻合。苏州的新型城镇化有自己的特长和底蕴,苏州的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乡村资源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独特的风格和优势。苏州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加速,小城镇建设也随之出现了产业升级、科技发展、人才引入、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苏州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创新性乡镇建设,应该结合苏州特性,走出一条苏州人文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发展之路。endprint

(一)挖掘“苏州印记”,开辟新空间,打造文学旅游特色小镇

文学旅游是因文学作品中对地域的生动描述而引发游客兴趣,游客对文学作品情境进行体验的旅游形式。对于有名气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文学巨著来说,文学作品中提及的文化、衣着、饮食、景色和意境都是旅游的重要环节。苏州市文学巨匠们的偏爱之地,多种文学作品中都对苏州进行了多样化、多角度和详尽的描述。苏州寒山寺就是个典型的案例。

苏州的旅游小镇建设中,充分从文学作品中探寻苏州旧时的民俗和辉煌,挖掘“苏州印记”,串起“红楼梦”文学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的各种灵感,打造以《红楼梦》为主体的旅游体验功能区域,具备较高的旅游开发潜力。苏州作为大量举世闻名文学作品的发源地和原型场所,其文学旅游具有特殊的社会和旅游价值。苏州出现在大量的文学名著中,学者们对其考证和探究、还原趋之若鹜,对大量游客来说,重文心理、重人心理、怀旧心理、忧患意识都成为旅游动机形成的重要动力来源。苏州应该把握苏州在《红楼梦》中的原真性、体验性、特殊性、历史性等特征,打造文学旅游特色小镇。这种文学旅游资源不仅能够更好的传播中国的古典文学文化,还能够充分挖掘最淳朴的江南生活古韵,必将能够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发挥自然和民俗资源效率。

(二)展现“帆影点点”,展现新风情,挖掘水产文化旅游小镇

“帆影点点”是苏州船舶文化的生动写照,生动的展示宣传了太湖源远流长的渔文化的神韵与风采。太湖有桅杆的渔船,已经成为美丽太湖文化的标志,也是太湖渔文化的典型代表。但是太湖旅游产业发展仅仅停留在餐饮娱乐阶段,导致对真正的太湖渔船,以及相应的捕捞文化、织网民俗的了解大量缺失[11]。实际上,苏州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进行光福镇太湖渔港村闲置渔船的保护和维修工作。这种单方面的保护,缺乏市场互动机制,苏州应该借助“船文化”,打造旅游特色小镇,唤醒更多的人对于苏州渔船所承载的太湖文化进行更多的观赏、体验,借助旅游产业来对船文化进行传承和养护。

苏州应该充分发扬“帆影点点”的太湖捞捕文化风情,围绕“赏太湖美景享渔家风情”的主题,结合苏州美食品牌,充分展现沿太湖风貌,还原传统太湖居民捕捞、仪式、风俗、休闲、烹饪等内容,借助节日文化,举办多种模式的活动,借助APP终端,打开旅游者的眼界,打破传统的旅游模式,让旅游者乐在其中,体验传承,留下深刻印象。

(三)依托寺庙文化,探究新领域,建设“宗教文化”旅游特色小镇

以佛教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寺庙文化是文化领域中重要的资源,其内容丰富,同时,在寺庙建筑结构、院落设计、传统习俗、壁画雕刻和文艺体现等方面,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佛教思想也非常具备艺术气息。近年来,寺庙文化与旅游开发逐步紧密的相互结合,给传统的佛教文化赋予了新的意义,同时,传承和发扬了寺庙文化中多样的文学、地理、抒发、音乐、民俗等内容,也成为吸引众多追求真善美的摄影爱好者、文学艺术家、绘画爱好者的重要元素。

苏州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在博大精深的吴文化宝库中,苏州佛教文化与众不同,寺庙林立。苏州西园寺、报恩寺、寒山寺、灵岩山等著名的寺院,历史悠久,以其庄严古雅的丰姿著名。苏州名寺较多,高僧云集,禅、教、净、律各宗并兴,古刹众多,佛教文化基础深厚,寺庙相关文学、建筑和美术作品流传甚广。苏州寺庙的佛像艺术,流派众多,历来享有盛誉。苏州多古刹,佛教文物自然也多。在苏州,可以因地制宜,尝试借助佛教圣誉,打造“宗教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将旅游产业与宗教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紧密结合。

(四)弘扬“苏作”文化,弘扬新精神,彰显苏州工匠旅游小镇

苏州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6个项目中,包括宋锦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等珍贵手工技艺等。苏绣艺术品的精致细腻以及远销日本的缂丝产品,应该借助现代苏州印象,进行摆件、佩戴物,乃至饰品等产品的創新设计。古语记载、家喻户晓的“绫罗绸缎”中的罗织物,是苏州丝绸的典型代表,但在市场上却踪迹难寻,销声匿迹。这些手工技艺作品与时代挂钩,针对苏州文旅融合的契机,针对园林、江南水乡、传统民俗进行主题设计,设计手工艺特色小镇,将刺绣传统、内涵、知识、艺术、产品和文化向更多地区辐射,在丝绸和编织产品的外观、包装、用途和功能方面进行色彩、时尚、实用的设计,则能够走出全新的产业之路,推动苏州文化的推广。

苏州自然条件优越、生活富足,文化积淀深厚,形成了对于艺术化生活方式的自觉和追求,这为苏州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玉雕、核雕、苏州家具制作的产业已经率先走上了创新和产业之路。各类表现粉墙黛瓦的江南水乡、仿古青铜器等题材已经逐步融入了核雕、玉雕艺人的作品。苏州舟山村核雕形成产业已有100多年,核雕自古是文人雅士玩赏品味的佳品,表现奇山胜景和古怀高寄的题材更受文人墨客喜爱。苏州应该将苏作工艺与江南婉约、深厚的“乡愁”对接,让特色小镇作为苏作手工艺独具匠心的代表,让精工细作的雕刻艺术展示在日常生活中,打造“核”气生财、响“玉”天下的苏作品牌。

(五)修复“老宅”艺术,焕发古镇风貌,雕琢特色建筑旅游特色小镇

苏州地处江南,是江南典型的气候适宜、整洁安静,民俗风味浓厚的城市。苏州和其他地域不同,其文化历史价值很高,街道、商铺、大宅院、祠堂、书院、祠庙、戏楼等构成的老宅空间与特色建筑众多,白墙灰瓦的特色构成了小镇旅游鲜明的标识。下雨后湿润清爽的青石板路面、邻水而建的各色蜿蜒水榭、建筑特色独特的街道和凉亭……紧凑又疏松、鳞次栉比又四通八达的住宅风格中都蕴含着大量可以发扬和打造的要素。多年来引发着国际友人、艺术家、建筑师和历史学家、旅游爱好者的目光。特色建筑、小宅、民俗风情突出的地域成为这些人的焦点。但是,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进程,高楼林立的城市景象逐渐冲淡了这些重要的民俗风情展示点,苏州散落在小镇内部的很多老宅,或者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筑,已经被列为保护级单位,不适合大量游人游览,这为旅游特色小镇空间打造模式改造留下了商机。游客对于自行车骑行,游览能够代表苏州民居和生活气息的旅游景点趋之若鹜。藏掖都市、土气淋漓的城中村地段,在旅游经济开发要素中,充满了生机。endprint

如果苏州能够恰到好处的将这些璞玉进行合理、科学、适当的雕琢,必将能够在最大限度保留村民生活状态的同时,转变收入来源和行为模式,让这些小镇空间发挥出光芒,成为现代城市的“桃花源”。苏州特色旅游小镇应该将这些内容纳入苏州旅游的视野,充分发掘丰富的建筑、产品、手工艺和服务业,以及住宅的个性化资源,将文化蕴涵与小镇资源进行综合与调整、改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人居环境,用现代互联网思维,赋予小镇服务业、旅游业新的内涵和创新点。

(六)提升“水乡”韵味,借势水治文化,浸润特色水网旅游特色小镇

苏州小镇最大的特色是“水”韵,水给予苏州的是灵性和坚韧。在旅游旅游特色小镇建设中,应该突出自古以来苏州与水的情缘。苏州地处苏南平原,南临太湖,土地肥沃,河道纵横。但是苏州水网也是在代代治理滞后,才得以“靠水吃水”。在未经治理前,并不适合居住。吴国国君曾经用“险阻润湿,又有江湖之害,群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来形容当时的水害和凶险的境遇。越王勾践曰“浩浩之水,朝夕既有时,动作若惊骇,声音若雷霆,船失不能救,未知生命之所维”。苏州人做了大量与水斗争的努力,梳理和开凿河道,治理水患,兴建水利,在治水、用水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太湖流域的精耕细作,成为江南富足之地。

伍子胥在苏州的时候,重视因势利导,尊重科学。采用了“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建设方法。将古城建在凸出的“龟背”上,四周低,中间高,在古城的上游开凿胥江,引上游水进城,城内河渠成网,临河而居,既实现了用水,又解决了排水和交通问题。这就是苏州水域文化的精细和灵秀。治水建城赋予的是苏州水乡的外部环境,也形成了苏州水域经济的昌盛。隋唐以后,苏南平原成为中国富庶的代名词,到了宋代,苏州发达的农业已经一举成名天下知。在水域的滋养下,苏州人过着富足安逸的生活,文化也更加丰富和发展,丝绸、雕刻、昆曲技艺都日益成熟。苏州的“水”韵还远远不止这些。在苏州旅游特色小镇建设中,绝不能忘记这些传统的历史和民俗民风,重视水域空间的打造,展现小镇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Susan Radstrom. A Place Sustaining Framework for Local Urban Identity: an Introduction and History of Cittaslow [J].IJPP Italian Journal of Planning Practice.2011(1): 91.

[2]陈隆诗,胡书玲.贵州旅游小镇规划研究——以湄潭仙谷山小镇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J].安徽建筑,2014(1):21-23.

[3]周维思.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外建筑,2013(6):80-81.

[4]龚坚.国际慢城运动及其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启示[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14(6):56-59.

[5]宋爱莉.爱上慢生活[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8.

[6]李强,陈一智,刘丽.论体验旅游时代主题公园的营销策略—以云南民族村为例[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9,26(1):47-49.

[7]赵勇伟,叶伟华.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区基于步行导向的城市设计整合策略初探[J].华中建筑,2010,28(7):137-138.

[8]王立.国外慢城市生活研究进展及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2(6):95-100.

[9]张明斗,杨霞.慢城现象:理论述评与城市发展启示[J].江淮论坛,2012(2):37-42.

[10]李娜,“新常态”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问题及对策研究[J/OL].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3513.S.20151014.1640.006.html.

[11]周通,朱逸茜.论生态城市建设中发展都市农业的必要性[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5):73-77.

[責任编辑:纪晨光]endprint

猜你喜欢
特色小镇理念旅游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用心处事
旅游
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特色小镇”切莫成为“房地产小镇”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