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积极心理学促进中职生的幸福成长

2017-11-20 19:49林家祥
中国德育 2017年20期
关键词:陈村职校幸福感

林家祥

对中职生而言,在学校能获得幸福感并幸福成长也许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而具备了幸福的理念和能力则很有可能会引领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提出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职业教育也顺应时代发展,中职梦、成才梦、幸福梦等成为了最具时代感的教育主题,也成为了当下中职教育的新内容、新挑战。新时期的到来,让中职教育的使命发生了新变化,中职生也被赋予了新期望,从健康成长发展为幸福成长。然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以有效促进中职生幸福感的获得和幸福成长。本文基于广东省顺德区陈村职业技术学校2013年立项的省重点课题“中国梦理念下中职生幸福人生教育研究”的实践,运用积极心理学对中职生的幸福成长进行探索。

一、影响中职生幸福成长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社会层面。相关调查发现,53%的中职学生对读中职感到不满意,主要原因是社会认同度低。社会上普遍有一种观念,认为中职毕业生只能进企业找活干,只能做一线工人,读中职是没有出息的。甚至有不少中职学生的家长也认为家有中职生是件没有面子的事,往往不敢在人前说出自己孩子就读的学校。[1]还有调查表明,只有6%的中职生认为自己受到周围人的尊重,有28%的中职生认为别人对自己评价很低,甚至感到自己被社会轻视,大多数中职生认为他们是由于普高门槛高,迫于无奈才进职中。[2]这种现状往往让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职业教育,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没有信心,失落、自卑、抑郁、无所作为等负面情绪随之产生。

家庭层面。家庭氛围对个体的幸福感有着显著的影响,倘若家庭关系和谐、情感联系紧密,长时间生活在这种氛围中的个体会有较多的积极情感体验,并对生活作出满意度较高的评价,幸福感自然强。相反,缺少家庭温暖的孩子长大后幸福感较弱。有统计表明,中职学校有很多学生的家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有一部分学生父母离异,或是家庭贫困。还有的学生因为长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性格孤僻,嫉妒心强。此外,很多中职生的父母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唯分数论”,或一味溺爱,导致很多中职生不愿意回家,不愿意面对不能理解他们、不能给他们心理支持的父母,宁愿和社会上所谓的“朋友”在一起。[3]总之,家庭环境和条件、父母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幸福感。

学校层面。学校是青少年最重要的学习场所,中职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生人格、学习、情绪都与学校息息相关,所以,学校因素对于学生的幸福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林文聪在研究中指出,学校适应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相关性,并能对幸福感具有预测作用。[4]王敏玲对中职生、普高生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发现,班级气氛与中职生的幸福感成正相关,生活在较好的班级气氛的中职生有着较高的主观幸福感[5]。所以,建设幸福校园和幸福班级对促进中职生的幸福成长有重要作用。

(二)内部因素

身心发展不平衡。当前的中职学生年龄大都处于15~18岁之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不可避免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6]与普高生相比,中职生不但要面对青春期的烦恼,而且还要经历更多的学业困境,承受社会刻板印象给予他们的不公平境遇、偏见和歧视。除部分学生选择上高职院校外,中职生普遍比同龄的普高生提前几年进入社会,承受就业的压力。中职生心理上正处在高敏感期,内心不平衡就很容易产生被剥夺感、较强烈的挫败感和无助感。同时,现在的中职生对未来就业的心理期望也较高,但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却在独立与依赖之间摇摆,对未来的不确定常常使他们难以看到幸福的未来。

自身幸福基础不足。在学习上,因为目标模糊或没有目标、兴趣低落、方法不当、习惯较差、学习倦怠等导致焦虑、压抑、紧张、迷惘;在情绪情感上,消极情绪体验较多,积极情绪体验不足,造成对情绪的识别与调控能力不足;人际关系方面,由于其沟通、交往的技巧缺乏,导致人际关系比较紧张,有的甚至沉迷于网络关系中;在自我意识方面,他们较多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较强;在个性方面,缺乏理想,没有追求,适应性较差,有些不良的性格特征。这些都为中职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更严重地影响了他们对幸福的感受和体验。[7]然而,中职生这些“不幸”或“先天不足”不是他们与生俱有的,具有较强的阶段性特点。

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当前,中职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基础文化课、专业课、德育课,暂时没有开设专门的幸福课程。即使国家规划了五门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哲学与人生等,但也很少提及幸福的概念和内涵。学生接受关于幸福的教育内容或主题也只能通过零散的主题班会等方式,渠道单一。所以,目前学校在帮助中职生正确认识幸福、树立幸福的意识和理念、感知幸福的体验、實现幸福成长等方面,存在不足。

二、积极心理学与中职生幸福感获得的关系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是 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新型模式,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人的主观幸福感,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的学科。积极心理学的发起者格曼提倡积极的人性论,提出每个人自身都固有或具有潜在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通过正确的引导,就能激发人们积极的心态,并获得幸福感。[8]换句话说,积极心理学把挖掘人的潜力和积极品质作为研究目标,减轻对问题本身的关注度,使个人能够快乐地投入到有意义的学习和生活中,以此提升个人的主观幸福感。[9]

幸福感,是幸福的主观体验,是个体的某种需要得到满足或者是某个目标、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状态,是由认知、情感、环境、社会支持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如今,幸福感经常成为幸福的代名词,不仅个体常常用幸福感来说明自己的幸福状态,而且研究者也多通过询问人们的幸福感来了解个体的幸福程度。人的幸福感不完全取决于外部条件,更多取决于人对外界事物,包括对学习、工作和生活,对环境、社会和人生等的主观认识和感知。[10]endprint

积极心理学更有利于促进幸福感的获得。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教育观念、教材、课程,还是各种心理访谈节目,渲染和传播的很多是心灵的阴影而不是催人向上的精神,给人留下消极的心理暗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强调通过发展解决问题,通过快乐化解烦恼,通过阳光消除灰暗,通过进取防止退步,通过成功防止失败,不仅帮助那些处于逆境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中的普通人学会怎样建立起幸福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11]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人追求幸福的当下,应该要全面加强中职生积极心理学的普及教育,以帮助他们养成积极的心态和品格,更好地获得幸福感。

三、促进中职生幸福感获得和幸福成长的心理学思考

(一)培育积极心理,开启幸福之门

开设课程,培养积极心态。积极心理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幸福课程,所以,要让学生更好地获得幸福感和幸福成长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但由于中职学校课程设置的原因,在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上再开设积极心理学是不现实的。然而,学校可以根据校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补充积极心理学内容。广东顺德陈村职校课题组编写了《心理健康与幸福人生》读本,涵盖了欣赏自我、幸福人生、快乐学习、情商管理、职业心理、青春期心理和生命教育,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悟幸福,培养积极的心态。

开展活动,塑造和谐身心。活动是幸福人生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通过专业技能比赛、社团活动、日常活动和义工活动等,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从而帮助学生积累积极情绪。目前,陈村职校共组建了26个社团,学生自愿参加,如青春街舞社、指间秀手工社、炫酷轮滑社等,这些社团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和时间,充分保证了学生的课外活动需求。同时,学校科技文化艺术节、达人秀、主持人大赛等活动,也为学生张扬个性搭建了丰富多彩的平台,让学生从中体验活动的快乐。

晨读浸润,激发幸福愿景。陈村职校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开发了五本幸福人生教育系列校本晨读教材。其中,《我很重要》侧重重塑自信心、自我价值认同和悦纳自我;《生命有支点》侧重珍爱生命、健康心态和自强不息;《人生有大爱》侧重与人为善、崇德向善和培养爱心;《创新铸就精彩》侧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赢在职场》侧重职业心理、职业成长和幸福未来。通过晨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自我、感悟生命、感悟大爱、感悟成长并激发出幸福的愿景。

(二)创建幸福场景,助力幸福成长

创建幸福校园,营造积极氛围。幸福校园的创建主要包括幸福校园环境的建设和幸福文化的构建。平安和谐是幸福校园的基础,所以,中职学校应重视法治文化的建设,以确保师生有安全感。陈村职校与当地政府共建完成的“法制文化中心”已成为幸福校园环境的一个亮点,也成为师生心灵安宁的港湾。在生活环境方面应多融入人文关怀,因为生活环境最容易引起师生的负面情绪。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学校投入资金设计餐饮文化和改善食堂服务,给学生宿舍配备了空气能热水器,并装上了空调。在幸福文化的构建上,学校提倡建设 “幸福家”文化,在每个实训室场、楼道、教室都有贴心的标语,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家的关怀。点滴关怀营造出一个大的积极环境,为每个学生成长提供了幸福的场景。

创建幸福课堂,体验快乐学习。学生幸福感的获得和幸福成长需要有幸福课堂作为重要支撑。幸福课堂的标准有哪些?孟万金教授在《幸福教育实用指南》里阐述了幸福课堂的评价指标:爱教爱学、会教会学、教会学会;以学生为中心、激活右脑、赏识主导、寓教于乐,成功自信、效果满意。陈村职校结合课题研究发现学生所喜欢的课堂特征是:教师精神状态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被表扬和激励多、内容有趣、能听懂、动手实践多、能学到东西。所以,中职学校的幸福课堂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树立幸福教育理念;二是备课要融入幸福元素;三是要多实训操练;四是要多表扬激励学生;五是要注重課堂互动;六是多关注和帮助学困生;七是注重课前课后与学生沟通。

创建幸福班级,营造心灵家园。学生幸福感的获得和幸福成长需要有幸福班级作为心灵的归宿。幸福班级的标准有哪些?孟万金教授所阐述的幸福集体的指标有:爱心文化、和谐结构、积极心理、快乐成长。而陈村职校的有效做法包括:一是确立“幸福家”的班级建设理念,将班容班貌布置好,激发学生做到“我爱我家”;二是结合本班专业及学生特点,提炼出班级文化并挂在明显位置,强化学生认同“我家有特色”;三是通过学生充分民主讨论之后形成班级制度,引导学生懂得“我的家我做主”;四是全员悦纳,培养“一个都不能少”的团队,让学生感知“幸福家有爱有温暖”;五是开展“幸福”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感悟“我与幸福共成长”。

(三)激活心理潜能,升华幸福成长

突破怕练心理,体会技能创造快乐。中职生成长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他是否已经掌握了一技之长,因为一技之长是中职生高质量就业的基础,是开启幸福人生的金钥匙。技能的形成必须要经过长时间反复的训练才能掌握。但中职生往往比较怕训练,坚持不住,表现出畏难情绪。所以,中职生技能的培训要处理好刻苦训练与快乐高效训练的关系。两者并不矛盾,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和相互统一。技能也只有通过刻苦训练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和征服困难的满足感,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不断创新和提高技能。陈村职校破解学生畏难情绪的策略和方法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融合,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让学生学得会;改革教学模式,以生为本,推进项目化教学、模块式教学,实行小班制和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学得好;改革考核方式,实行多元多次评价,让学生学得有成就感。

突破怕苦心理,体会劳动创造幸福。怕劳动、怕苦、怕累是当下青少年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中职生也不例外。而在技能训练和岗位劳动中成长的规律,注定了中职生必须要正视技能劳动。培养崇尚劳动、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了新时代赋予中职教育的使命。陈村职校在学生职业心理、素养训练的做法上主要结合了“工匠德育”的实践,将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等职业精神融入到教育教学和实践实习活动之中。用“将过程做细,将细节做精”的方法训练和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实践劳动过程中体会潜能被激发的快乐、个人进步的快乐。帮助学生感悟技能劳动不是被痛苦所折磨,而是克服困难带来快乐和促进自我的成长。endprint

突破怕亏心理,体会奉献创造大爱。中国梦是每一个人的梦,中职生应主动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主动把个人的幸福人生融入社会建设中。因此,激励中职生大胆走进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人民创造幸福,为实现中国梦增光添彩,这不再只是中职生幸福感的获得和幸福成长,更是一种升华和超越。陈村职校通过 “千人义工团·志愿一百”项目,很好地培养了学生主动融入社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意识。让学生走出 “怕吃亏”心理的怪圈,悟出自己的付出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悟出奉献可以创造出大爱,奉献可以创造出最大的幸福。

实践证明,积极心理学能有效促进中职生幸福感的获得和幸福成长。2015年,“中国梦理念下中职生的幸福人生教育研究”结题,陈村职校采用自编的《职校生幸福感问卷》进行调查,使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课题实施前学生幸福感总分均值是74.36,实施后则提高到81.55。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人对幸福的具体理解不尽相同,但是幸福的本质离不开对自己的认可和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与追求。对中职生而言,在学校能获得幸福感并幸福成长也许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而具备了幸福的理念和能力则很有可能会引领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中职生的幸福成长引航,为中职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共同撑起中职生幸福的蓝天。

参考文献:

[1]狄佩丽.提升中职生幸福感的有效策略[J].现代德育.2014(1):117-118.

[2]赖晓红.中职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J].中等职业教育,2009(20):14-18.

[3]戴秋红.聚焦幸福——关注中职学生的幸福感[J].科技信息,2013(4):273-274.

[4]林文聪.国中学生之家庭功能、学校適应与幸福感之相关研究[D].彰化:彰化师范大学研究所,2004.

[5]王敏玲.中职生、普高生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

[6]俞国良.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探析[N].中国教育报,2005-01-22(3).

[7]夏燕.利用团辅型班会课提升中职生幸福感的干预研究——以龙泉某职校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6.

[8]孙莉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6(5):93-95.

[9]肖晓哲.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提升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6):191-192.

[10]吴发科.培育积极心理 建设幸福校园[J].现代教育论丛,2011(3):23-25.

[11]孟万金,官群.幸福教育实用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25.

责任编辑︱秦 岩endprint

猜你喜欢
陈村职校幸福感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画与话
假如你来陈村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职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职业学校名师的界定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陈村:那就和自己好好玩一场(6)
陈村:那就和自己好好玩一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