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整合模式视角下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7-11-20 19:52杜建慧王雁
中国德育 2017年20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心理健康心理

杜建慧+王雁

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出发,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整个学校教育教学中,使主要教育力量整体协调、各个教育要素渗透融合、多种教育途径互补互促。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未如当今这样被社会重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社会能力,如同获得了抵御社会各种不良刺激的“免疫力”一样,使其终生受用。对特殊儿童而言,一方面,由于身心发展存在的缺陷以及社会的复杂性,他们更有可能身受不良心理健康问题之害,如智障儿童由于智力低下,接受健康信息的机会和能力受到限制,辨别是非的能力较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接受别人影响时易受暗示,可能会受一些人的故意唆使而做出不应该做的事。[1]另一方面,特殊儿童也有可能因自身心理健康问题而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可见,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乎个人,更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以及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安危。由此,呼吁社会各界应加强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更好地促进特殊儿童适应社会生活,构建和谐社会。

一、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之重

(一)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之于社会见公平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可见,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已上升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特殊儿童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发展,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着重要的意义。[3]近年来,由于残疾学生缺乏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而导致的犯罪案件,不仅对特殊学生本人及家庭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产生消极的影响。由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特殊儿童个体的需要,更是整个社会的需要。只有这种需要被满足了,我们的社会才是人道的、文明的社会,才是和谐发展的社会。特殊儿童同普通儿童一样,享有基本的生存权、受教育权和受尊重权。生存权是人的基本权利,特殊儿童特殊的心理问题与行为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特殊儿童同普通儿童一样,有着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如生理、安全、社交、自我实现等需要。如果最基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可能会产生焦虑、恐惧、消极、自卑、猜疑等心理问题。教育权也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美国94-142公法中明确指出“所有残疾儿童可以获得特殊教育与其相关服务的免费适当公共教育,以满足他们独特需要”[4]。我国残疾人保障法也特别强调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拥有同样的受教育权利[5]。毋庸置疑,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同样享有接受健康教育的权利,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群体。只有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全面激发特殊儿童的生命活力,才能使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6]。可见,没有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特殊儿童教育权的满足,就没有教育公平可言。

(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之于个体见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特殊儿童自身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特殊儿童适应社会能力的发展。心理素质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特殊儿童平等参与社会竞争、勇敢接受现实的挑战、积极而主动地适应社会的关键要素之一。因此,学校应结合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社会的需要,对特殊儿童开展积极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挖掘特殊儿童的潜能。特殊儿童由于生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称之为“第一性缺陷”,并可由此衍生出“第二性缺陷”“第三性缺陷”。如肢体残疾儿童,部分肢体的缺失或功能废用等是第一性缺陷,而由此产生的学习、生活、活动中的困难及自卑、认为在社会上难以独立平等的生活等则是第二、第三性缺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第二、第三性缺陷,一方面可以减轻第一性缺陷给特殊儿童带来的学习生活、适应社会等的困难,另一方面避免由于缺陷或障碍的发生,而淹没或阻碍了特殊儿童其他方面才能的发展和潜力的发挥。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特殊儿童健康全面的发展。健康不是仅指没有疾病,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5]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是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均处于健康的状态。对特殊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进而促进特殊儿童健康全面发展。

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之忧

(一)特殊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更复杂多元

已有许多研究者对各类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研究。李祚山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与《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223名听觉障碍儿童进行了测试后发现,听觉障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是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对人焦虑和冲动倾向。[7]冯年琴采用SCL-90量表对聋生心理健康进行调查后发现,躯体化、强迫、偏执是他们最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8]周苗德从理论的视角探讨了视力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指出他们容易产生情绪困扰,性格易趋于内向,容易产生自卑、消极、紧张、忧虑和恐惧的情绪,在人际交往方面显得孤僻。[9]

综合已有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意志和人际关系方面。情绪上主要表现为敏感、焦虑、恐惧、情绪外露且易变、情绪表达不当等;意志上主要表现为冲动、依赖性强和缺乏恒久性;人际关系方面主要表现为孤僻和自我为中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特殊儿童有可能会受到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并不是所有的特殊儿童都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有可能不同,如肢体障碍儿童可能会意识到自己身体和别人的不同,而产生自卑心理。视力障碍儿童由于缺乏对外界的视觉感知,可能会产生猜疑心理等。由此不难看出,应根据不同个体、不同類型的特殊儿童心理特点,采用适当的形式,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维护心理健康,发展积极的心理状态。endprint

(二)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

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中提出:特殊教育学校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卫生习惯,提高学生保护和合理使用自身残存功能的能力,适时、适度地进行青春期教育。[10]2016年教育部发布了盲、聋、培智三类学校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提出三类特殊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应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并为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发挥重要作用[11]。

然而在实际中,由于教师观念不当、师资缺乏、学校经费不足等原因,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雷江华等人对盲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指出存在的问题有:缺乏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课程课堂教学欠规范;盲生心理健康调查量表匮乏;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不充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完善等问题。[12]马珍珍等通过调查上海市23所辅读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发现大多数学校都比较重视智力落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制订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具体的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是多数学校的机构设置与运作不够完备,心理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且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13]许丽花在其研究中指出,目前有不少特殊教育学校仍然存在着重视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忽视教育学生怎样做人的倾向,存在着习惯“说教”而忽视对学生品格指向、情感、个性等心理素质全面疏导的倾向。[14]

总体来看,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在于对其重视程度不足。部分人员甚至还对特殊儿童存在一些偏见,认为特殊儿童一定会有心理问题,把心理问题的原因归结为智商低下或道德问题。教师、学校以及社会还未能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具体而言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师层面:教师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教学知识与技能等。其次是学校层面:资金不足导致专业师资匮乏和教学条件落后;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系统和完善;未能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等。最后是其他方面:关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法规不够完善;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人力支持不足;社会对特殊儿童的观念存在偏差,缺乏一个整体的包容接纳的社会氛围。

三、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之策

近几十年来,我国心理学研究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从多元整合视角看待人的发展和教育问题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尤其对那些生理、心理异常或处于不利情境的各类特殊儿童需要多元化探索。[15]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人、引导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人的心理活动复杂性、教育活动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线性的,而是多元的、非线性的。[16]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整合,就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把系统内的主要教育力量、各种教育要素、多种教育途径,通过有机联系、渗透、互补、重组统整,形成科学合理的结构体系,进而促进特殊儿童身心潜能的最大发挥,并最终能够适应社会。[17]

(一)教育对象的多元整合

我国心理存在障碍的特殊儿童数量较多,问题程度较重。[18]首先从数量上来说,需要心理健康专业服务的对象范围正在急速扩大。过去的特殊教育主要是通过特殊教育学校对“残疾儿童”(主要是视障、听障和智障三类)实施传统的基础学科教学。如今,世界融合的趋势及融合教育的理念越来越高涨,特殊教育开始关注更多的“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包括学习障碍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自闭症儿童、身体病弱儿童等。随着特殊教育对象的不断扩大,需要更多有效的心理专业服务。而学校是对特殊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迫切需要学校针对每一位儿童,不仅仅针对特殊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预防工作。其次,从性质上来说,各种身心发展障碍的儿童都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普通儿童也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尤其是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特殊儿童可能被安置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仅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更应关注每一位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应只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关注特殊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教育目标的多元整合

教育部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19]可见,无论是特殊儿童还是普通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都不应只局限于治疗心理问题,更要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使其适应社会。特殊儿童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同样的心理问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又可能会有多种表现形式。特殊儿童心理问题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是多元整合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属于教育的范畴,其总的目标应是优化全体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促进受教育者心理健康发展,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而奠定心理基础。[20]在总目标的基础上,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又分为纵向维度目标和横向维度目标。纵向维度目标是针对心理问题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提出的三个层级的目标:一级目标定位在心理问题的诊断和治疗,以矫治为主;二级目标定位在通过心理知识的宣传、引导和教育,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以预防为主;三级目标是以积极心理学为引导,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发展为主。[21]横向维度目标是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来构建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具体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积极信念和心态的培养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也不是相互独立的目标,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心理健康的知识、行为和信念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总之,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整合目标,所謂整合并不是简单的相互叠加,而是构成一个系统的有机整合目标,共同指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endprint

(三)教育形式的多元整合

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既包括正式的专业形式,也包括非正式的渗透与支持形式。其中,正式的专业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即主要以课程的形式,向特殊儿童传授心理保健的知识、训练特殊儿童的心理素质,以达到全面提升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以普通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取代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也不能以德育课程或语文课程来取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二是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学校是特殊儿童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应普遍设立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咨询室,设置心理咨询信箱、热线电话等,为有心理困扰的特殊儿童提供必要的帮助。除了学校配备专门的心理服务系统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引导有心理困扰的特殊儿童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心理服务资源。非正式的渗透与支持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五种:一是学科教学渗透,即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二是课外活动渗透,即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团队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引导特殊儿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认知水平,学会团结合作,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三是班级管理活动渗透,即通过师生、生生管理活动,维护特殊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环境,同时将班主任管理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结合,促进特殊儿童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四是校园环境与文化渗透,即通过良好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的创设,潜移默化地影响和促进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五是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即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和社会的有效支持,要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资源统筹,共同促进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

(四)评估方式的多元整合

对特殊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进行客观评估,是开展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式的多元整合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評估主体的多元化,即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的形式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初始状态和教学后状态进行评估。自我评估是学生内在教育的过程,主要包括个人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评价及对别人对自己影响的认识,[22]这也体现了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原则;互评是指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将教学评价变成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评估是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教师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的评估。二是评估形式的多元化,即采用“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对特殊儿童的心理状况和教育效果作出评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制订长短期教育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阶段进行形成性评价,在学期末或学年末对整个教育效果进行终结性评价。三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即“课程内容评估+非课程内容评估”。对特殊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其身心潜能的发挥和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对特殊儿童进行心理评估不能只看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对特殊儿童认识自我、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升学择业、生活适应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估。四是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即采用“标准化评估+个性化评估”的方式对特殊儿童的心理状况和教育效果作出评估。教师依据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的要求,确定评价任务、评价要素和等级描述,制订出相对应的量化评价标准。同时,依据特殊儿童的不同心理特点确定个性化的评价标准。

综上,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本身的含义之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23]在强调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同时,也不能夸大特殊儿童心理问题的严重性,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将二者等同。首先,二者具有一致性。心理健康教育对特殊儿童非智力因素或人格因素的培养,不仅是心理素质提高的要素,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特殊儿童“不适应”的心理或行为问题,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要预防和矫治的问题,也是德育工作要帮助学生克服的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表现。其次,二者又有区别,不能相互取代。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简单地归为思想道德问题,政治、思想、道德、法律上的问题也不能当成心理问题来解决。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出发,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整个学校教育教学中,使主要教育力量整体协调、各个教育要素渗透融合、多种教育途径互补互促,为特殊儿童营造一个最优化的教育生态环境,促进特殊儿童心理素质的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文筠.弱智儿童的诊断和教育[M].杭州:浙江少年出版社,1990:5.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06(20):3-12.

[3]王雁,王冉冉,何晓,周琛.生活技能教育对聋生心理健康促进的实验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8):13-19.

[4]丹尼尔·P·哈拉汉,詹姆士·M·考夫曼,佩吉·C·普伦.特殊教育导论(第十一版)[M].肖非,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9.

[5]王雁.智力残疾儿童健康教育意义初探[J].中国特殊教育,1998(2):22-26.

[6]孟万金.和谐社会呼唤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08(4):7-10.

[7]李祚山.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8):56-57.

[8]冯年琴.聋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10):64-68.

[9]周苗德.谈视力残疾儿童少年的心理与行为障碍[J].现代特殊教育,2003(12):41.endprint

[10]教育部.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EB/OL].(1998-12-02)[2017-08-30].http://www.gov.cn/fwxx/content_2267049.html.

[11]教育部.关于印发《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EB/OL].(2007-05-24)[2017-08-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31/201612/t20161213_291722.html.

[12]雷江华,陈于友,张凤琴,方俊明.盲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4(10):59-63.

[13]马珍珍.上海市辅读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狀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7):42-45.

[14]许丽花.谈谈特殊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2002(2):27-27.

[15]何侃.复杂系统观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创新[J].中国特殊教育,2008(12):28-34.

[16]万谊,何侃.多元视角下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2012(2):122-125.

[17]刘莉.论心理健康教育多元整合的基本理念与实施策略[J].心理论坛,2007(12):53-55.

[18]杨广学.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J].现代特殊教育,2008(6):1.

[19]教育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EB/OL].(2012-12-07)[2017-08-3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25/201212/145679.html.

[20]石国兴.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结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2):88-92.

[21]何侃,等.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21-23.

[22]王惠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多元评价体系的合理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8):65-66.

[23]林崇德.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1):31-37.

责任编辑︱秦 岩endprint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心理健康心理
基于IHSFCM的儿童心理健康分析研究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南南的困惑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对有效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儿童心理视角下小学体育教学策略探析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