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于“中国梦”中的民族文化认同

2017-11-20 23:36魏紫
青年时代 2017年28期
关键词:民族复兴文化认同中国梦

魏紫

摘 要:“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根植于中华民族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想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整合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建构适应时代发展的民族文化认同。只有解决文化认同问题,才能有力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梦”;文化认同;民族复兴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对“中国梦”的解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民群众对“中国梦”的文化认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思想,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基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统,用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全面复兴,来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整合社会,铸成全体中华儿女对于国家、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发展道路的文化价值认同;就是要通过彰显和弘扬中华文明的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促成文化的认同来夯实现代中国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只有积极回应和处理时下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迫切的文化认同问题,才能有力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中国梦”的内涵解读

学界内对“中国梦”内涵的探讨,一是认为“中国梦”存在两个基本层面:“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物质上强大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二是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中国梦”、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梦”之间的关系把“中国梦”内涵概括为“两个百年”“两重任务”,“实现民族复兴是我们的梦,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也是我们的梦。这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中国梦”是一个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梦,这与中华民族的历史绝对不是隔绝乃至对立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模式“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现今的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按照自身逻辑,追循历史文化,适应时代潮流而自主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要通过构建文化认同来筑牢广大中华儿女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我们就必须要牢牢抓住中华民族悠久而连绵不绝的历史文化传统。

二、“中国梦”的历史文化根源

事实上,“中国梦”的确有深远的历史渊源。追溯“中国梦”的文化根基,建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主要的立足点有三:一是个人道德修养;二是处世的原则;三则是崇高的社会建设理想。个人道德修养解决的是个人礼仪与追求的问题,处世的原则体现的是如何与他人和社会相处的社会关系,而社会建设理想则是对现实生活改造的目标。这三维一体的传统文化思想,以儒家为核心、集儒、释、道三家之长,在中国传统社会为人们的身心安顿、社会各方面的秩序架构提供了根本性的原则和标准。

个人道德修养的锻炼,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占据主流位置。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准则要求“克己”“爱人”,孟子推崇“养浩然之气”之说,儒家经典《大学》、《中庸》则提出人之所求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发展起始于个人的修行,这一观点贯穿了整个儒家文化,也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奉献精神。

在处世原则上,儒家要求君子要“孝悌”“仁爱”,“仁爱”不仅局限于家人朋友,更是泛化为处理社会、政治领域中一切关系的准则。

在社会理想上,传统文化提倡的是“世界大同,天下为公”,即社会大治。同时,也讲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精神。和谐是中华文化重要的价值目标,也是中华民族追求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不能忘记的原则。

“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需要我们不断回溯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只有正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掘它们蕴涵的现代性力量,才能更好地团结各族人民以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三、“中国梦”在近现代的发展

中华民族历来所依赖的文化价值体系,在鸦片战争以后开始遭遇近乎毁灭性的冲击。当时,中国所面临不仅是国家主权的危机,还有中国人长期以来所信奉的价值体系,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社会生活,在西方的强势冲击下趋于土崩瓦解。基于此,毛主席在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全国解放胜利后便引领人民走上了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1957年春天,毛泽东在《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如果说毛泽东最早提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构想,真正制定了实现民族复兴的科学发展战略目标则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对民族复兴发展战略的思考,承续毛泽东的战略构想,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后,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未来中国发展的路线图和奋斗目标作了进一步深化,而且明确了后来提出的“中国梦””的主题。而胡锦涛总书记则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从毛泽东思想到科学发展观,无不是在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完善社会建设的理论和策略。通过号召人民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将中华民族牢牢地凝聚在一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文化認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建构民族文化认同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

随着历史文化的积累和几代共产党人的努力,为今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奠定了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建构现代中国文化认同是必需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精神文化的标识是中国以及中国人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独特的身份标志。尤其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建构民族文化认同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保有独立自主的位置不可缺少的环节。独特的民族文化也是应对全球化对主权民族国家的挑战的利器,民族文化也成为现代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构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是要走一种和平、文明的崛起道路。这不仅基于中国传统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文化精髓,也是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需要。谁能够为世界带来持久的稳定、和平与繁荣,谁才会真正得到世人的尊敬,成为毫无疑问的人类文明的创新者和引领者、世界的领导者。因此,从世界文明的视野和格局出发的“中国梦”更显重要和珍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30.

[2]刘飞.中国梦视阈下的当代中国文化认同[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10):16.

[3]张定鑫.“中国梦”研究、现状与展望——兼论中国梦战略的内涵[J].探索,2013(4):182.

[4]陆卫明.“中国梦”解析、历史到现实[J].探索,2013(4):178.

[5]石仲泉.“中国梦”思想:从毛泽东到习近平[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10):1.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族复兴文化认同中国梦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