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OOC模式应用型本科生自主学习平台构建探索

2017-11-21 10:21桂伟聂晶晶
科技视界 2017年21期

桂伟 聂晶晶

【摘 要】自2012年起MOOC就成为了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对象,从那时开始世界教育正式进入了“慕课时代”,慕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开始尝试之后在我国大陆的高等教育中掀起了一阵全新的教育狂潮。慕课的运行的基础是借助互联网,建立学习平台,借助网络的社交功能,通过平台实现学生学习和交流,也就是说慕课是一种大型的网络课程,通过网络实现学习和交流的一种方式。慕课可以通过互联网对学生学习的状况进行分析,方便教师借助反馈的信息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同时还能保障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因材施教。

【关键词】MOOC;应用型本科生;自主学习;网络课程

0 引言

慕课是当前高等教育中一种全新的教学应用。慕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让学生不仅能够享受最优秀的教学服务,更重要的是慕课实现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慕课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时间安排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的任务量,对学习掌握自主权。应用型的本科院校要想根据自身的的办学特点,建立相应的学习平台还缺乏成熟的方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发现,但是当前已经有很多高校正在尝试慕课平台的建立。

1 MOOC的概念及特点

MOOC通俗的说就是大规模的开放的网络课程,也就是说是通过网络实行大规模的课程教授的一种模式,当前被人们称之为“慕课”。MOOC相对于传统的课程来说无论是学习的时间和地点还是上课的人数,都打破了传统的限制,在课程上具有自身独特的优点。

1.1 开放性

传统的授课方式需要时间、地点,而且还需要授课的教师与接受知识学习的人在空间上积聚在同一个地方才能进行课程的讲授,并且学习的对象仅仅是限于通过入学考试等一系列的考核之后符合学校要求的学生。但是MOOC课程是面向全球性的授课,只要你有网络就是可以随时随地的观看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1.2 大规模性

在规模上,传统的授课方式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常每节课的人数有限,老师在规定时间内讲的课数也是有限的,但是MOOC可以同时接受无数人的观看。

1.3 碎片化学习

MOOC区别于传统课堂内容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知识点为课堂的限制,而不是时间,也就是说MOOC中每堂课就是一个知识点。可以让学生通过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不仅节省了时间,还提高了知识的学习动力。

1.4 自主化学习

自主化学系是MOOC的另外一个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自主化的安排学习的时间和学习内容,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不必按照学校中老师授课的时间和内容进行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慕课相对于传统课程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的授课方式慕课具有绝对的优势,首先,慕课的授课时间短,内容精简,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知识的掌握,而且课程内容有保障。其次,慕课线上学习的方式,可以依托国内的名校课程,充分地保证了课程的质量。再者,慕课使用方便,慕课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只要想学就能学,让学生完全自主把握学习时间。最后,慕课的交流性和互动性,实现了课程全方面的改革,改变了传统课程传授中的教师输出的现象。

3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立自主学习平台存在的问题

3.1 平台为建而建,应用效率不高

本科院校为了改善当前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方便学生学习,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都在尝试通过MOOC模式进行学习平台的创建。但是平台的建设者本身不属于使用者的范围,而且在建设的时候也没有收集使用者的建议,无论在功能还是特色方面都无法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造成教师讲课缺乏激情,内容不够生动形象,学生没有使用兴趣,最终建成的平台使用性不高。平台的建立最终是为了让教师通过网络授课,让学生通过网络实现自主学习,所以在建设的时候应当听取使用者的建议,否则只会造成建成的网络授课平台使用性低。

3.2 教师网络教学意识淡薄,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很多本科院校建立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实际应用情况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师对网络课程建设的建设存在与己无关的心理,学生缺乏利用网络平台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对网络授课意识淡薄,年龄较大的教师由于自身缺乏计算机操作能力对网络课程反感,这就造成网络课程的质量得不到保障,从而为学校想要通过网络课程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无法实现。

学习的被动性几乎是每一个学生都有的问题,学生更愿意利用空余时间娱乐或者交流,而不是通过网络学习,网络自学平台课程的观看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人物。也就是说学生由于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导致网络自学平台建立之后没有实现最初的目的。

4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立自主学习平台的思路

4.1 从教学理念出发,树立服务理念

MOOC模式下建立的学习平台是通过网络进行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所以平台的建立,应当遵循“服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MOOC模式下的教学依旧是遵循教师传授知识的理念,所以必然要保证教师使用的方便性,这就要求平台建立的时候应当听取教师和教学人员的意见,保证教学的方便性。其次,MOOC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所以应该根据学生课下学习的需求进行设定,始终遵循学生学习的理念。

除此之外,针对教师的使用应该设立相应的功能板块,使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需求,选择自己需要的模式,保证教学的专业性的同时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针对学生应当设置不受客户端和时间的限制,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自主学习。

4.2 建立统一标准的资源库,保证课程质量

MOOC的课程内容部门不是局限于某一部分课程,而是网络中所有的课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建立自主学习平台的时候,应当对当前网络中的相关课程资料进行整合,形成数据库,实现资料标准的统一。这样学生在使用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资源库中进行检索,方便学生使用,节约时间。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就是课程的质量。MOOC的课程基本都是来自国内各大高校的知名教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课程研究,保证了課程的质量。endprint

5 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自主学习平台的探索

我国当前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开始通过慕课的形式建设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但是建设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导致平台建设之后无法实现应用。当前我国自主学习平台构建中的问题主要有两项,第一,网络教学平台版本落后,功能不全面,安全性能不全面,后期维护存在较大的风险,第二,学校教学资金有限,能够应用到平台建设中的资金有限。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国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出了“一体二推三层”的理念,改善自主学习平台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一体指的是将建设平台所需要的硬件一体化。为了保障用户量增多的情况下使用的稳定性,在硬件上可以通过负载均衡技术,通过该项技术将数据库和用户使用的服务器分别部署,例如,数据库可以采用高性能的IBM服务器,而用户的服务器则采用中性能的,通过对每台服务器虚拟器的划分,保证程序的运行。用户使用的过程中负载均衡交换器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将需要的内容发送到用户的服务器,以此来保证整个平台运行中的均衡。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保障在用户增多的情况下平台依旧能够平稳的运行。

二推的意思是指推广使用的层面。二推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推广,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两种方式分别可以帮助学校晚上自主学习平台的层面,另一种则能够保障教师和学生使用的层面成现最优化。

三层指的是教学过程管理层、资源共享层和社区维护层三个层面之间的协调合作。教学过程管理层是指学习平台为老师提供足够的工具,保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知识全面的讲解,平台设立的考核系统在学生学习之后对学生进行考核,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而统计系统则根据学生考核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方便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整体把握。

资源共享层,慕课的基本理念是通过网络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所以平台中包含的不仅仅是教师讲课的视频,还要包含试题库、习题库以及案例分析等,这些内容是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但是不同的学科的资料不能混杂在一起,这就需要根据学科和资料的不同进行整理,形成数据库,让登录学习的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应用,实现真正的资料共享和自主学习。

社区门戶层是对整个平台中的信息进行汇总,整体可以分为展示服务和系统管理服务两部分。展示服务是将学校中的课程和资料库中的内容进行展示,方便用户的使用和查找,而系统管理服务则是系统管理员对用户的管理,根据用户的不同身份,及其使用的内容不同,设置对应的渠道。

6 结语

总体来说,在MOOC刚刚起步的阶段,想要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能够保障使用量,满足用户需求的慕课平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这并不是一件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工作,平台的建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在不断地实践中改正问题,需要定时对平台进行优化,才能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行。而且要想建立一个MOOC模式的自主学习平台简单和便捷是最重要的,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改善,才能建立一个完善的应用型本科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马春花,雷难.基于计算机应用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平台的构建[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1).

[2]唐琼兰,麦礼斌,黄海,许冰,严励.联合微信平台与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本科生临床病理学教学新模式[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3).

[3]王泳钦,彭兵转.微时代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与微平台构建探析[J].林区教学,2015(06).

[4]朱曦.基于网络平台下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理论视频课程构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5]秦利波,宋言东.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03).

[6]朱俊武.网络教学平台构建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