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媒体传播下通胀预期形成的文献综述

2017-11-22 06:20高树妹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41期
关键词:预期公众情绪

◎高树妹

关于媒体传播下通胀预期形成的文献综述

◎高树妹

当今是一个海量信息化传播的时代,诸多经济现象在媒体的传播下,发挥着不同的效应,同时也影响着公众对经济走势的预期判断。近年来诸多学者也逐渐关注媒体情绪下对经济预期影响的研究。在此,本文选取宏观经济中一个重要的指标——通货膨胀预期,并将其与媒体传播相结合进行分析,系统的阐述了媒体传播与公众通胀预期的方式和作用结果,并对先前所有相关文献加以梳理和总结。

传统的新闻学传播领域中,媒体报道作为一面镜子适时地反映出现有的社会状况。而现今,在逐利市场的驱动下,不可否认的是,媒体的商业价值正在取代传统的新闻价值。正如德国教授托马斯·梅耶(2009)在评论中指出“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的关注,在报道新闻时往往会注入一定的感情色彩,对类似的新闻做出不同的裁剪,于是呈现出不同的态度倾向”。

这种情况就使得媒体在传播经济新闻的同时,会对相同的事物传递出不同的情绪,而在这种强大的媒介传播作用下,不同情绪的新闻报道就会随时影响着人们对经济变动的认知。比如说媒体在报道通胀时,会对现今的状况,未来的走势以及专家们的观点加以整合,然后媒体又结合自身的偏好加以传播,从而也就影响了公众对信息的分析与判断,于是影响了通胀预期的形成。本文的意义在于,将所有关于媒体影响下的通胀预期情况汇总起来,并加以对比和分析,得出:通胀预期与报道的数量和质量有关。随着更新的研究表明,若将媒体报道情绪分为积极、中性、消极报道时,通过数据实验观察,发现纸质媒介与网络媒介对公众通胀预期的影响是不同的,即:纸质媒介对降价报道的影响力度更强,网络媒介对涨价报道的影响力度更强。因此,我们在看到媒体传播带来的积极影响的同时,更要格外关注它所带来的负面情绪,适时的做出控制和调整,以使得我们的经济更加平稳的进行与发展。

公众通胀预期的形成与发展

通货膨胀——早在1936年凯恩斯的奠基性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就已提出,其总要性不言而喻。对于通胀理论的形成也有大量的分析论证。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宏观经济框架得到不断的更新,愈来愈多的学者发现了通胀预期的形成是通胀研究中的一个全新并且十分重要的因素。通胀预期是指公众对于未来经济变动方向和幅度大小的预先估计,其波动的大小很可能对当今社会经济带来一定的冲击。而在先前的宏观体系框架中,人们对通胀预期的研究多偏重于理性的预期,但其过于严苛的假设和数理计算,显然不能亲和地捕捉到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况,而且大量的研究结果似乎也和理性预期假设不同(Shiller,2014)。为此,在20世纪90年代,通胀动态机制理论的发展中则侧重于贴近现实的公众预期研究,与此同时,伴有大量基于调研预期数据报告的文献涌现出来。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对预期通胀形成机制大致分为如下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公众会受到先前数据和信息的影响,产生对未来的预期;另一种观点认为,公众会通过分析相关变量之间的发展关系,逐步形成对未来预期的判断。实际上,公众对其预期判断的形成,是前两种观点的统一结合。

现代预期理论认为,通胀预期受到实际通胀水平、历史通胀水平、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媒体对于信息报道情况的影响等。在此特别强调的是媒体报道对于公众通胀预期的影响。值得关注的是,在信息覆盖范围如此广泛的今天,媒体对信息的传播就如同羊群效应一般对公众产生重要的影响。当有大量的关于物价报道的新闻浮现时,一部分公众会感受到来自通胀上升的暗流,于是也就影响了人们对预期通胀的形成。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些调研数据均来自于现实生活,但这些研究的焦点并非涉及到通胀预期自身形成的研究(在张成思与芦哲的文献中有指出)。因此,也就有了对内在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关于媒体情绪的引入

在今天一个信息传播极为发达的社会,分析媒体的传播效应为宏观经济的分析注入了全新的动力。为此,我们也在研究媒体传播的平台上搭建了一个崭新的思考框架。分析表明媒体的传播同传染病的形成有极其相似的地方。传染病的大致形成机理是:在流行病的广泛传播时期,易受感染的人群会一定期间内患有染病概率,随着被感染人群的增加,病菌会被快速地传染开来,即使有一定比例的人群尚未受到任何影响,但迟早会被这种传染趋势所影响。同理,对比于现代社会,几乎没有人能够避开媒体信息的冲击,它作为一个重要的传播源,必定会在经济的变化中传播开来,并且媒体对于通胀报道的数量越多,消费者就越易受到这些内容的感染,那么公众的预期就会越准确,也就说明通过全面的信息来更新理论预期的概率就会越大。

实践证明,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却并非只像中性的传话筒一样,它会在报道通胀信息时,结合自己对事物的乐观或悲观情绪,在人群中传播开来。在现代媒体强大的传播力量下,它所传递出的各种情绪会引起消费者的共鸣,那么这些声音会有趋同的趋势,最终会形成通胀预期结果,同时也就伴随导致消费者们的不同消费投资行为。

事实上,我们可将媒体报道分为三种态度(正面的、中性的、负面的)即降价、基本无变化、涨价。通过真实的数据调研,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纸质媒介对降价传播的影力度更大,而网络媒介对涨价的报道的影响力度更大。可见媒体不同态度的传播给通胀预期带来的显著影响。

基于以上的分析,得到如下启示:我们应该以更加全面、宽广的视角来审视新闻媒体在通胀预期形成中所起到的重要影响。我们在充分肯定媒体在强化信息传递机制发展积极作用的同时,更要注意到新闻媒体给宏观经济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建议应减少媒体对于信息剪裁传播,减少为哗众取宠的传播而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预期公众情绪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