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2017-11-22 03:12戴阳春
中华建设 2017年11期
关键词:土方水化基坑

戴阳春

简析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戴阳春

在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过程中,各种施工技术与方式及设计对整体建筑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采取合理有效的建筑技术及施工形式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并有效缩短工期。现代建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给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建筑工程中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目前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经常会利用到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所以为了有效的保证施工的质量,确保地下工程的施工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则需要加强基坑支护工程的施工管理,不仅要做好提前的地质、水文勘测工作,同时还需要根据施工的环境来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对各个环节进行技术控制,确保基坑支护工程的顺利进行。

重力式挡土墙支护结构、混合式支护结构和悬臂式支护结构是深基坑支护的三种主要方式,悬臂式支护结构潜入基坑底部的岩体或土体,借助于岩土体的支撑作用保证结构的稳定,适用于基坑开挖深度较小、土质条件较好的情况下,而重力式挡土墙则依靠自身的重量来保证支护结构在各种压力下的平衡,混合式支护结构可以简单理解为锚杆支护结构,借助于锚杆以及喷射混凝土面层,使基坑与支护结构形成一个整体,相互作用,保证基坑支护的安全。由于建筑基坑工程多在土质地基或软弱岩层地基下施工,挖土量一般都较大,在基坑的开挖过程汇总,应该针对具体的情况选择合理的开挖方式,一般可采用分开挖的方式进行,这样就可以一边进行开挖,一边进行开挖土的运输,避免了在工作面处土方的堆积,提供了好的施工环境。同时,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应对维护结构进行适当的监测,合理地控制土方开挖的速度和进程。地下水是建筑基坑支护施工中一个必须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当地下水位变化较大或地基长期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时,需要对基坑进行降水工作,保证正常施工,对可能出现流沙、管涌的基坑,需要制定应急预案措施。

二、建筑工程中的土方工程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中的土方工程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土方工程包括一切土的挖掘、填筑和运输等过程以及排水、降水、土壁支撑等准备工作和辅助工程。最常见的土方工程包括场地平整、基坑(槽)开挖、地坪填土、路基填筑及基坑回填土等。设计标高一般要求:大型工程项目通常都要确定场地设计平面,进行场地平整。场地平整就是将自然地面改造成人们所要求的平面。场地设计标高应满足规划、生产工艺及运输、排水及最高洪水水位等要求,并力求使场地内土方挖填平衡且土方量最小。设计标高确定方法:一般方法如场地比较平缓,对场地设计标高无特殊要求,可按照挖填土方量相等的原则确定场地设计标高。实际工程中,对计算所得的设计标高,还应考虑下述因素进行调整,此工作在完成土方量计算后进行。考虑土的最终可松性,需相应提高设计标高,以达到土方量的实际平衡;考虑工程余土或工程用土,相应提高或降低设计标高;根据经济比较结果,如采用场外取土或弃土的施工方案,则应考虑因此引起的土方量的变化,需将设计标高进行调整。场地设计平面的调整工作也是繁重的,如修改设计标高,则须重新计算土方工程量。

三、混凝土预制桩的建筑施工技术

一般多层建筑物当地基较好时多采用天然浅基础,它造价低、施工简便。如果天然浅土层较弱,可采用机械压实、强夯、堆载预压、深层搅拌、化学加固等方法进行人工加固,形成人工地基。打桩前的准备工作:打桩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清除妨碍施工的地上和地下的障碍物;平整施工场地;定位放线;设置供电、供水系统;安装打桩机等。桩基轴线的定位点及水准点,应设置在不受打桩影响的地点,水准点设置不少于2个。在施工过程中可据此检查桩位的偏差以及桩的入土深度。打桩技术要点如下:

打桩机就位后,将桩锤和桩帽吊起,然后吊桩并送至导杆内,垂直对准桩位缓缓送下插入土中,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0.5%,然后固定桩帽和桩锤,使桩、桩帽、桩锤在同一铅垂线上,确保桩能垂直下沉。在桩锤和桩帽之间应加弹性衬垫,桩帽和桩顶周围四周应有5~10mm的间隙,以防损伤桩顶;打桩开始时,锤的落距应较小,待桩入土至一定深度且稳定后,再按要求的落距锤击。用落锤或单动汽锤打桩时,最大落距不宜大于1m,用柴油锤时,应使锤跳动正常。在打桩过程中,遇有贯入度剧变、桩身突然发生倾斜、移位或有严重回弹、桩顶或桩身出现严重裂缝或破碎等异常情况时,应暂停打桩,及时研究处理;如桩顶标高低于自然土面,则需用送桩管将桩送入土中时,桩与送桩管的纵轴线应在同一直线上,拔出送桩管后,桩孔应及时回填或加盖;多节桩的接桩,可用焊接或法兰锚接。目前焊接接桩应用最多。接桩的预埋铁件表面应清洁,上、下节桩之间如有间隙应用铁片填实焊牢,焊接时焊缝应连续饱满,并采取措施减少焊接变形。接桩时,上、下节桩的中心线偏差不得大于10mm,节点弯曲矢高不得大于1‰桩长。

四、土木建筑施工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防治措施

通常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裂缝防治措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选用合格的原材料、选择合适的混凝土配合比、选择合理养护措施、改善约束条件、选择合理降温措施等。

通常来说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所需的材料,应当具有水化热低、水化热不集中等特性。因为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如果水化热较为集中,混凝土的降温则相对困难,混凝土的放热量集中,并且很容易产生面积大且较为严重的裂缝。因此,施工人员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材料的选择过程中,应当对材料的抗压性进行合理测试。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施工人员应当对混凝土的材料比例进行及时确认,合理的材料比例,不仅能使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压性、防水性和抗离析,且能有效减少渗水现象的发生。从而有利于混凝土表面处理的进行,能够较好地提高混凝土强度。这对于土木建筑工程的后期施工与后期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管人员应当通过提高环境湿度等养护措施,有效避免混凝土因表面干裂而产生的裂缝。与此同时,工程施工人员应当通过减少施工环境内外温度差、缓解施工环境降温速度、减小应力因素等养护措施,使混凝土的抗压能力和抗拉能力得以有效提升。除此之外,工程人员在养护措施的执行过程中,应当进行比建筑工程规定时间更长一些的养护工作。因为在混凝土养护时,虽然混凝土的水化热高峰已经过去,但混凝土内部仍然存在着较多的热量,而且混凝土具有散热困难的特性,需要更长时间的养护。针对这一特性,建筑工程施工人员进行混凝土养护时,应当通过养护时间的合理延长,消除混凝土裂缝产生因素。工程施工人员在确认工程构造设计的,应当对约束条件的改善,作出自己合理的考量。通过一些必要的措施,改善混凝土的约束条件,有效预防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约束条件的改善,对于缓解应力因素、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合理降温措施的选择,是提升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预防水平的核心因素。混凝土施工由于受到温度影响较大,建筑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通过冷水管的有效埋设,对混凝土进行高效的冷却。这种混凝土降温措施具有立即见效、降温效果好等优点。但因为其施工成本较高,这一方法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应用范围较为有限。此外,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建筑工程施工人员注意水化温升,防护措施的合理应用是非常关键的事项。保持混凝土内外温度的平衡,防止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变形现象的出现,并有效防止混凝土表面裂纹产生,最终提高建筑工程的混凝土结构强度。

(作者单位:武汉光谷中心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土方水化基坑
浅谈蓄水池土方填筑施工
水化热抑制剂与缓凝剂对水泥单矿及水泥水化历程的影响
微型钢管桩在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
全套管全回转咬合桩在基坑支护中的技术应用
基坑开挖及加固方法研究
桥梁锚碇基础水化热仿真模拟
浅析建筑施工中土方填筑与压实技术
浅谈市政工程深基坑土方开挖施工工艺
基坑开挖对邻近已开挖基坑的影响分析
大体积混凝土基础水化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