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力量训练与干扰电疗法对大学生腰肌劳损治疗的探究①

2017-11-23 12:36王坤尹军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28期
关键词:活动度指尖腰椎

王坤 尹军

(首都体育学院 北京 100191)

核心力量训练与干扰电疗法对大学生腰肌劳损治疗的探究①

王坤 尹军

(首都体育学院 北京 100191)

慢性腰肌劳损是严重困扰当代人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一种常见疾病,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慢性腰肌劳损的发病率也越来越年轻化,为了对比核心力量训练与干扰电疗法对患有慢性腰肌劳损大学生的治疗效果,本文通过将12名患有慢性腰肌劳损的首都体育学院大学生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核心力量训练与干扰电疗法进行治疗。经过4周的治疗,两组受试者腰部的疼痛感明显缓解(干扰电疗法优于核心力量训练),并且完成前屈、左侧屈以及右侧屈的幅度也有所增大,即腰椎关节活动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核心力量训练优于干扰电疗法)。

慢性腰肌劳损 核心力量训练法 干扰电疗法 腰椎关节活动度

1 研究背景

慢性腰肌劳损指腰骶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腰骶部一侧或两侧的弥漫性疼痛[1]。据统计,在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各类损伤中,慢性腰肌劳损占损伤总数83.33%[2],所以如何使患者快速高效地康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康复领域有许多关于慢性腰肌劳损治疗的研究,侧重点多是通过中药内服外用、针灸及推拿[3]等手段使患者康复,采用中频电疗法或核心力量训练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研究相对较少。干扰电疗法是应用频率为0~100Hz的中频正弦交流电[19]治疗疾病的方法,通过刺激运动和感觉神经,引起肌肉组织兴奋,从而达到促进血液循环和镇痛的效果[4]。核心力量训练可以稳定脊柱、骨盆,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帮助提高肢体协调工作效率,降低能量消耗,减少部分肌肉过劳,以达到减轻和治疗腰痛的作用。

本实验通过分别采用核心力量训练和干扰电疗法两种康复手段,对患有腰肌劳损的大学生进行4周的康复治疗,探究两种康复手段的有效性与差异性,为慢性腰肌劳损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5],在首体征集12名患有慢性腰肌劳损的男性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见表1。诊断标准:(1)无明显伤史,多发生于长期弯腰慢性积累的创伤,或因急性扭伤治疗有反复,不彻底而引起;(2)腰部酸痛或胀痛,休息时减轻,劳累时加重,适当活动和经常改变体位时减轻,长久弯腰和在不良工作环境时加重;(3)慢性腰痛反复发作超过3周。

表1 受试者基本情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知网关于腰肌劳损的文献资料,对其整理、分类及分析,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2.2 专家咨询法

通过对首体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和运动康复教研室老师的咨询,了解慢性腰肌劳损的原因、发病机制及训练方法等。

2.2.3实验法

(1)实验分组。将12名患有腰肌劳损的大学生随机分为A(核心力量训练)、B(干扰电疗法)两组,每组6人,对2组患者分别采取核心力量训练和干扰电疗法的治疗,每周3次,为期4周。于实验初中末期测量指标并评定。

(2)评定标准。视觉模拟量表法:本研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法进行腰部疼痛评定,0级表示无痛,10级表示最痛,治疗前后同一测试者对受试者在同一时段内做同一活动方式后进行疼痛测量,见表2。

Schober试验:患者直立站于地板上,实验者在患者两个髂后上棘的连线与脊柱相交点的位置做标记,用刻度尺从标记处垂直向上10cm处再做标记。患者双脚并拢,尽最大努力做前屈动作,同时实验者测量此时两个标记间的距离即为腰椎活动度,后测量右侧中指指尖与地板之间的距离记为前指地距。

表2 视觉模拟量表法

患者直立站于地板上,手臂绷直紧贴腿部中线,双膝不要弯曲身体不能前倾,实验者在患者中指指尖处做第一标记,患者身体向左侧曲或者右侧曲,但不屈膝不抬足跟,在患者中指指尖处做第二标记,两标记间距离即为腰椎活动度。测量此时中指指尖距地面的距离左指地距或右指地距。

在测量过程中,所有数值均测试两次后取平均值,以保证结果的精确性。

(3)实验过程。实验前对12名受试者使用疼痛量表评定,记录疼痛评分,并测量前屈、左侧屈、右侧屈的腰椎活动度及3种情况下中指指尖距地板的距离。

过程中对两组施与不同手段干预,A组每次大约20min,每周3次,为期4周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有腹桥、背桥以及侧桥[10]。B组每次进行20min,每周3次,为期4周的干扰电疗法。两周后记录疼痛评分以及腰椎活动度。

实验结束后,对每名受试者再次分别进行两项标准的评定,并对比分析整理实验前中末期的指标。

3 结果与分析

3.1 疼痛量表的结果与分析

由表3可知,A组经过4周核心力量训练后,平均疼痛感由治疗前期的2.83分下降到治疗后期的1.83分,下降比例为35.29%;B组经过4周的干扰电疗法干预后,平均疼痛感由治疗前期的5分下降到治疗后期的3分,下降比例为40%。所以,两种康复手段都有利于减轻患有腰肌劳损的大学生的疼痛,但B组对慢性腰肌劳损的治疗效果略高于A组。

3.2 关节活动度的结果与分析

经过4周的治疗,核心力量训练和干扰电疗法使患者的腰椎活动度均有提高,见图1,图2。A组对改善左侧屈和右侧屈程度较前屈高,末期与初期相比的差值分别达到4.96cm和2.27cm,B组与A组结果相似,同样对改善左侧屈和右侧屈的效果较好,差值分别达到了4.04cm和3.31cm。

由表4可知,两组在改善腰椎活动度上均有良好效果,但核心力量训练在前屈(A组0.84>B组0.13)和左侧屈(A组4.96>B组4.04)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干扰电疗法。在右侧屈时,情况相反,A组的前后差值为2.27<B组的3.31。

3.3 中指指尖距地面距离的结果与分析

由图3、4知,将核心力量训练和干扰电疗法分别对A、B两组进行干预时,中指指尖距地面平均距离均有减少。通过对比图3、图4发现,两种方法对降低中指指尖距地面的平均距离有一定作用,但A组下降的幅度更大,即在增加腰椎活动度方面,核心力量训练的疗效比干扰电疗法的略高。

图1 干预对A组腰椎活动度的影响

图2 干预对B组腰椎活动度的影响

4 讨论

由疼痛量表结果知,干扰电疗法和核心力量训练在减轻慢性腰肌劳损患者疼痛程度方面都有一定作用,但干扰电疗法的治疗效果略优于核心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训练能降低慢性腰肌劳损患者疼痛的原因可能是,训练加强了躯干周围肌肉力量和柔韧性,降低了肌肉的张力,间接减轻了疼痛[6];而干扰电疗法的作用原理可能是,促进了局部血液循环,肌肉在持续节律性收缩的同时增强了肌肉力量,从而缓解了腰肌劳损的痛感。干扰电疗法对疼痛的治疗效果稍优于核心力量训练的可能原因是,干扰电疗法属于一种相对放松、舒适感较强的治疗手段,而核心力量训练是一个易疲劳的过程。两组治疗效果的数据无明显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两种方法都是针对腰部深层肌肉干预,均能改善深层肌肉状态,从而降低疼痛,因此改善效果相似[1]。

核心力量训练和干扰电疗法对改善腰椎活动度均有所提高,但A组的活动度略高于B组。核心力量训练提高了背阔肌、腹外斜肌、竖脊肌等环绕躯干的肌肉力量,而这些肌肉又是控制脊柱运动的发力器,由于生物力学的作用,可使失衡的腰椎改善并重新恢复稳定,缓慢增加其活动度[7]。干扰电疗法腰椎活动度得到改善的机制可能是中频电疗消除了腰肌的炎症,降低了腰部肌肉张力,使活动度增加。在对比两种手段对前屈、左侧屈和右侧屈的改善程度时,发现左侧屈和右侧屈的治疗效果较前屈的好,即两侧活动度提高较前侧明显。其机制可能是平日大学生只注重腹肌和背肌而忽视了对腰腹两侧肌肉的训练[1],导致腹部和背部肌肉力量明显高于腰腹两侧力量,所以在接受治疗与训练后,腰部左侧和右侧肌群得到激活和强化,刺激并加强了深层肌肉的力量,从而使腰腹两侧的活动度有所提高。

将核心力量训练和干扰电疗法分别对A、B两组进行干预时,中指指尖距地面平均距离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即腰椎活动度均有所提高,并且从图3、图4可知,A组的下降趋势略大于B组,即核心力量训练对改善腰椎关节活动度的作用略优于干扰电疗法的作用。A组核心力量训练针对核心肌群的解剖结构特点和生物力学功能,引入斜向和旋转运动形式以及屈伸、旋转结合在一起的复合运动形式,从而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肢体协调能力[8],B组中频电疗消除腰肌的炎症,降低腰肌张力,改善血液循环,促使损伤组织修复,使腰部肌肉的活动度增加[9]。

表3 干预对疼痛量表平均值的影响

表4 干预前后腰椎活动度的差值

图3 A组中指指尖距地面平均距离

图4 B组中指指尖距地面平均距离

5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慢性腰肌劳损患者而言,核心力量训练和干扰电疗法均可以缓解其疼痛程度,并增加腰椎关节活动度,所以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有效地治疗腰肌劳损。根据实验结果,若是为了缓解疼痛,选择干扰电疗法较好,若以增加腰椎关节活动度为目的,则核心力量训练的治疗效果由于干扰电疗法。

[1]木志友,邹蕊,李亮.改善慢性腰肌劳损康复治疗手段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2):1.

[2]宋剑军.高水平青少年武术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07(7):1.

[3]黄外军.电针腰部夹脊穴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

[4]乔志恒,华桂茹.理疗学[M].华夏出版社,2013.

[5]樊莉,蒙昌荣,米建平,等.毫针火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5(10):1.

[6]何建伟,赵广高.核心力量训练治疗运动员腰肌劳损的可行性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15-416.

[7]于红妍,王虎,冯春辉,等.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之间关系的理论思考——核心稳定性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院,2008(6):2.

[8]林华,王润生,丛培信.核心力量训练原理初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3.

[9]黄月月,齐伟伟.核心力量训练和推拿按摩治疗对散打运动员慢性腰肌劳损效果的对比分析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5(11):2-5.

G804.2

A

2095-2813(2017)10(a)-0009-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8.009

王坤(1995—),男,汉族,河南信阳人,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尹军(1968—),男,汉族,安徽淮南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身体运动与功能训练。

猜你喜欢
活动度指尖腰椎
基于Delphi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动度及患指感觉恢复的影响
治理“指尖乱像”不宜一散了之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老年人腰椎滑脱怎么办?
CT及MRI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的应用
腰椎滑脱可以靠按摩恢复吗
虔诚之花在指尖绽放
指尖童话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同下肢体位对患肢康复的影响
偏心距重建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髋关节稳定性、活动度及关节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