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野外驻训健康维护专题“健康指南”助力打赢路

2017-11-23 02:19解放军健康主编李金生副主编李玉银
解放军健康 2017年3期
关键词:驻训官兵

《解放军健康》主编 李金生 副主编 李玉银

夏季野外驻训健康维护专题“健康指南”助力打赢路

《解放军健康》主编 李金生 副主编 李玉银

【话题背景】

习主席强调指出,军事训练是未来战争的预演,要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部队,着力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进入夏季,酷暑炎炎,全军部队把官兵拉到生疏地域、陌生环境摔打锤炼,使训练最大限度地贴近实战,野外驻训渐入高潮。

新一代《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规定:担负全训任务的各兵种专业分队野外驻训时间,每年不少于4个月。野外驻训具有持续时间长、参训人员多、卫生防疫人员少等特点,参训官兵除承担繁重的训练任务外,由于驻训地域天气炎热、环境复杂、雷电频繁,官兵很容易发生中暑、晒伤、雷击、溺亡、食物中毒等意外伤害。

如何让官兵健康地度过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本期推出的这组“健康指南”,旨在帮助广大官兵掌握一些基本的野外生存健康常识和训练防护方法,供大家参考借鉴。

防中暑 科学抵御高温侵害

人体适应环境温度一般不超过29℃。我们俗称的“高温”,按国际标准是指最高气温达35℃以上的天气现象。高温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指连续的高温酷暑使人体产生不适,影响生理、心理,甚至引发疾病或死亡的现象。

我们通常说的“中暑”,就是在高温环境下,由于人体散热功能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所引起的急性病。我国夏季普遍高温,野外驻驻训官兵在高温条件下长时间进行军事科目训练,非常容易中暑。

在高温环境下,如果出现大汗、口渴、头晕、胸闷、恶心、四肢无力及发麻等情况,就要考虑中暑可能。根据症状的轻重,中暑可分为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轻症中暑,表现为头晕、头痛、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疲乏、心悸、脉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升高至38.5度以上。

重症中暑,包括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3种类型,也可以出现混合型。重症中暑可导致死亡。热射病,主要表现为因高温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而产生高热,体温可高达40度以上,早期大量出汗,继而“无汗”,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热痉挛主要表现为由于大量出汗、失水失盐,人体发生电解质紊乱,引起肌肉痉挛。好发于四肢肌肉,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醒,体温一般正常。热衰竭主要表现为起病迅速,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官兵出现中暑症状,首先迅速从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并喝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如淡盐水、绿豆汤等;可在太阳穴涂抹清凉油、风油精,或服用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如果体温升高,可用凉湿毛巾或冰袋冷敷头部、腋下及大腿根部,或用30%酒精擦浴直至皮肤发红;如果出现重症中暑症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及时将病人送医院救治。

官兵野外驻训,我们一定要科学做好防暑工作。阵地、车辆、帐篷上可用茅草、树枝覆盖,或加盖遮阳网。徒步行军时速度要均匀,宿营地应选在地势高、干燥、通风处。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配备风扇、凉席等,也可修建野外浴室。

合理调整作息时间。大运动量训练尽量安排在早、晚凉爽时进行,天气过热时,中午可适当延长休息时间。特别是不要让官兵在高温封闭的空间内停留太久,如坦克、装甲车、大篷车、抗晕眩器等车厢(舱)内温度过高时,就要调整训练时间。最佳就寝时间是22时~23时,最佳起床时间是5时30分~6时30分。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科学调剂防暑饮食。主食要干、稀搭配,副食可多吃冬瓜、黄瓜、莲藕等有一定解暑作用的蔬菜,还应多补充水果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增强官兵抵抗力和免疫力。

“多喝水”还得“会喝水”。训练前2~3小时喝500~600ml淡盐水或者含电解质饮料;训练前10~20分钟喝200~300ml淡盐水或者含电解质饮料;训练中,出汗多就补200~300ml水或含电解质饮料,不要等到感觉口渴时才喝水;训练后两小时内补充丢失的水分及电解质1.5~2升。

注意避免过度疲劳。执勤人员注意勤换班次,强训练、强行军要适当增加休息次数;对体弱者应适当照顾,公差、勤务应合理分工,使官兵能得到及时、充足的休息。

提高机体耐热能力。进入炎热环境前可进行一段时间的适应性训练,例如武装行军、爬山等,进入炎热环境后保持每日一定的活动量。训练中要注意劳逸结合,遵照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

随时配备防暑药品。如风油精、人丹、十滴水等,有条件的还可自制绿豆汤或金银花等消暑饮料送到训练场。此外,还应加大巡诊次数,搞好防暑教育,宣传中暑的征兆、预防措施和急救方法。

防晒伤 击退侵袭皮肤“杀手”

俄立谦/摄

晒伤又称日光性红斑、日光性水肿、日晒伤或日光性皮炎,是皮肤对紫外线过度照射引起的一种急性损伤性反应。海训部队夏季海上游泳训练中常发生日晒伤,日晒伤易发于面部、颈部、胸前V形区、上肢伸侧等暴露部位。

主要表现为皮肤发痒、刺痛,出现皮疹或发红等。如果不及时治疗,还会引起发热、畏寒等症状。停止曝晒,一般2-3天可痊愈。皮肤长时间曝晒后,会出现红肿、脱皮,有明显的疼痛发痒,严重时甚至形成水疱并融合,可出现眼结膜充血,四肢和面部水肿,发热、心跳过速等全身反应。

因此,海训期间搞好官兵皮肤的科学防护至关重要,应及时击退侵袭皮肤“杀手”。

知识普及。应及早与海训区域军队医院联系,邀请皮肤病专家现场指导、随队保障,对海训部队的军医、卫生员进行常见皮肤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同时做好官兵对皮肤防护知识的普及,使广大官兵充分认识皮肤病的发病原因、感染途径及危害,从而提高防治的及时性和主动性。

尽量不要裸露训练。依靠军装的遮蔽功能,避免紫外线直接照射。现在我军配发的迷彩作训服,具有一定的防紫外线照射功能,战友们不要轻易脱掉作训服。必要时,还可戴遮阳帽。休息时可到阴凉处或搭设简易遮阳棚休息,以减少日晒损伤。

科学安排训练日程。研究发现,10点至16点阳光最强烈,发生晒伤的可能性是其他时间的几倍。宜在上午10时前,下午4时后多安排训练。如气温高于35摄氏度,则应减轻训练强度。泅水训练时间可选择早晚进行,避开日照最强时段;应增加或延长午休时间,保证有足够的睡眠,以消除疲劳。下水前、上岸后在岸滩滞留的时间不宜太长。在海水中也应注意游泳姿势的互换,防止背部、颈部长时间处于日照状态。

加强皮肤防护。在高温环境下训练,应携带一些防晒和润肤之类的护肤品。训练前可在皮肤上涂抹一些防晒霜,对日光过敏者,应口服或外用抗过敏药物,曝晒后皮肤刚出现红肿时,可用清洁凉水冲洗,涂抹护肤液、凡士林等加以保护,有水疱者不要挑破,以防细菌感染。

海训前应进行热适应训练。特别是对于平时日光照晒少、从事室内工作的人员和新兵尤为重要。每天可负重行军、不负重跑步,或跑步和打篮球交替进行,连续4-5天,这样可使人体达到90%以上的耐热能力。

注意饮食保障。饮食应保证足够的茶水和绿豆汤供应,增加肉、蛋类和新鲜蔬菜的摄入量,以补充体内所消耗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增强机体抗疲劳能力。食用番茄的效果相当于涂抹1.3倍的遮光剂。科学家认为,一种赋予番茄颜色的抗氧化剂——番茄红素能中和暴露在阳光紫外线下的皮肤所产生的有害分子。多食含维生素A的食物及新鲜蔬菜和水果,以维持皮肤的正常功能。对一些可诱导晒伤的光感性物质,如油菜、菠菜、莴苣、无花果等,应尽量少吃或不吃。

调节心态。保持良好心态对晒伤有一定的疗效,这主要是因为神经刺激使脑下垂体无法正常运作,促使肾上腺激素增加,刺激黑色素细胞制造更多的黑色素,影响康复。

此外,四环素软膏、白芷素、灰黄霉素、利眠宁等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也是诱发日光性皮炎的因素。一旦晒伤,不应用激素药物治疗,而应采用消炎药品彻底消炎,修复皮肤对紫外线和各类光线的耐受性,防止炎症的复发。

如果已经患有晒伤的话,也可以用以下中药外用:金银花15克,黄柏15克,黄连6克,冰片3克。一起细粉。撒布于患处,每天两次。

防雷击 安全训练巧避“雷公”

雷电俗称闪电,是大气中强烈的超长距离放电过程,通常伴随着强对流天气过程而发生,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通常,雷电电压可达几万伏至几百万伏,瞬间电流可达几十万安,被雷击的物体会燃烧。人体若被雷电击中,可致心脏和神经麻痹,心脏停止跳动,也可致脑神经受损,抑制心跳和呼吸中枢,几分钟内就可致死。

进入夏季,天气变幻无常,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汛期,官兵野外驻训,驻训点一般选择在山区和开阔地域,应特别注意防范雷击灾害。如何防雷、避雷,减少因雷击造成的非战斗性减员,非常重要。

官兵在野外驻训时,当你看到闪电后3~5秒就听到雷声,说明你接近危险区;如果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此时应该立即停止行走,两脚并拢并立即下蹲,同时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下头,因为头部较之身体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击。

头顶炸雷时,若找不到合适的避雷场所,应找一块地势低的地方蹲下,尽量降低重心和减少人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双脚并拢,双手捂住耳朵,避免雷声伤害听力,如果你不止一个人,彼此之间的距离至少要6米,因为多人站在一起很可能会群体遭到雷击。

雷雨天气,如果官兵们身处空旷地带的树木、孤立的岗亭、巨石和悬崖等高大物体旁边,就应该马上离开。如果来不及离开,则须与高大物体至少保持3米远的距离,并立即蹲下,下蹲并双腿靠拢。如果能披上雨衣,防雷效果更好。但千万不要为了降低高度躺在地上、壕沟或土坑里。

切勿游泳或从事其他水上运动及作业。如果在户外看到高压线遭雷击断裂,此时应提高警惕。因为高压线断点附近存在跨步电压,身处附近的人万不要拔腿狂奔,因为身体的跨步越大,电压就越大,也越容易伤人。应该双脚并拢,跳离现场。

在雨中行走时不能撑铁柄雨伞,不能把工兵锹等金属物品扛在肩膀上。避雨时要观察周边是否有金属晒衣绳、铁丝网、铁栅栏等。唯一可以靠近的金属就是汽车,车壳是金属的,有屏蔽作用,就算闪电击中汽车,也不会伤人。因此,车厢内是躲避雷击的理想地方。

雷雨天气,不宜使用、接触各类电器设备,无论在室内或室外都不要打手机或者用耳机听音乐,因为手机的电磁波是雷电很好的导体,能在很大范围内收集引导雷电。不要将枪支等金属骨架物品扛在肩上;从事雷达、有线、无线专业的官兵应停止作业,撤离到安全地带。

驻训部队应在执勤哨位、野战油库及弹药库等重要目标附近设置避雷塔。明确野外驻训地域容易遭雷击的活动区域,加强对执勤哨兵防雷、避雷知识及意外遭遇雷击后急救常识的学习宣传,帮助执勤官兵掌握遇雷击时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

被雷电击伤后,了解掌握雷击后第一时间的应急处置办法,对挽救官兵的生命至关重要。

雷击损害人体的生理效应有3种,一是强大的闪电脉冲电流通过心脏时,受害者会出现心血管痉挛、心搏停止,严重时会出现心室纤维性颤动,使心脏供血功能发生障碍或心脏停止跳动;二是当雷电电流伤害大脑神经中枢时,使受害者停止呼吸;三是当强大的电流通过机体时会造成电灼伤或肌肉闪电性麻痹,严重者导致死亡。

雷击人体时的电流热效应可引起电灼伤,不过电灼伤与一般烧伤不同,伴有电休克,如神志丧失、头晕、恶心、心悸、耳鸣、乏力等现象出现,重者可发生呼吸、心脏骤停,还有雷击后较迟出现的白内障、神经系统的损伤等。

被雷电击伤或者严重休克的人,其身体并不带电,施救者应马上让被救者躺下,若伤者失去意识但仍有呼吸和心跳,则自行恢复的可能性很大,应让伤者舒适平卧,安静休息后,再送医院治疗。若伤者已停止呼吸或心脏跳动,应迅速对其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要注意的是,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也不要中止对被施救者心肺复苏的急救。

防溺亡 施救讲究技巧方法

进入夏季,野外驻训部队即将进入海训期,官兵进行武装泅渡、游泳等水上训练容易发生意外,造成溺水事故。

溺水者常因呼吸道灌水或呛水,导致窒息,因喝入大量海水而下沉,也有因喉头痉挛、心脏骤停等导致溺水。一般溺水5~6分钟后,呼吸、心跳即停止。溺水者常出现呼吸困难、嘴唇紫绀、咳嗽,甚至呼吸、心跳停止等症状。因此,官兵了解掌握溺水的自救与互救有关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情况下,导致溺水的原因主要有抽筋、呛水、体力不支、被水草缠住等情况,常见处置方法有以下几种——

官兵如果在游泳或武装泅渡时意外溺水,应大声呼救,寻求他人救助。

如果自己不熟悉水性意外落水,附近又无人救助时,首先应保持镇静,千万不要手脚乱蹬拚命挣扎,这样只能使体力过早耗尽、身体更快地下沉。正确的自救作法是:落水后立即屏住呼吸,踢掉双鞋,然后放松肢体等待浮出水面,因为肺脏就象一个大气囊,屏气后人的比重比水轻,所以人体在水中经过一段下落后会自动上浮。当你感觉开始上浮时,应尽可能地保持仰位,使头部后仰。只要不胡乱挣扎,人体在水中就不会失去平衡。这样你的口鼻将最先浮出水面可进行呼吸和呼救。呼吸时尽量用嘴吸气、用鼻呼气、以防呛水。

游泳过程中,当小腿、脚趾部位发生抽筋时,应保持沉着冷静。小腿抽筋时,深吸一口气,使身体上浮,小腿屈向胸前,一只手拉住脚趾,使脚尖勾起,另一只手揉捏抽筋处。当抽筋症状消失后,可继续前进,但应减小速度和动作幅度,以免再次抽筋。脚趾抽筋时,用一只手划水,另一只手用力上下拧动抽筋的脚趾,直至症状消失。

呛水时不要慌张,可采用踩水姿势,连续做几次深呼吸,呛水症状就会逐步减轻和消失。要避免连续呛水,因为剧烈呛咳会消耗大量体力,且肺部气体交换能力下降,血液中氧含量下降,容易发生意外。

官兵如果被水草缠住,不可踩水或手脚乱动,否则就会使肢体被缠得更加难以解脱。可用仰泳方式,两腿伸直、用手掌倒划水,顺原路慢慢退回,或平卧水面,使两腿分开,用手解脱。如随身携带有小刀,可把水草割断,也可试着把水草慢慢踢开,或像脱袜子那样把水草捋下来。

身陷漩涡的紧急自救。有漩涡的地方,一般水面常有垃圾、树叶等杂物在漩涡处打转,官兵只要注意就可发现,应尽量避免接近。如已经接近漩涡,切勿踩水或潜入水中,应立刻平卧水面,沿着漩涡边,用自由泳快速游过。如已进入漩涡中,应使身体平卧以增大身体半径,逆漩涡方向快速游出。

水性好的官兵下水施救,也要掌握正确方法。下水之前要对水情进行判断,水很深或水流很急的情况下,不要轻易下水。应马上呼喊请人搭救。可将救生圈、竹竿、木板等物抛给溺水者,再将其拖至岸边。

若没有救护器材,可入水直接救护。接近溺水者时要转动他的髋部,使其背向自己然后拖运。拖运时通常采用侧泳或仰泳拖运法,防止被溺水者抓住,形成搂抱。如若形成搂抱,解救者要将双手塞进溺水者怀抱中,用力向外撑开,并向下潜水摆脱,然后抓住他的一条胳膊向后拧,将其“制服”。解救者“制服”溺水者后,要迅速转到其身后,一只手臂从他的腋窝下穿过,扣住他的脖子,让他的脸露出水面,然后以仰泳方式将其拖向岸边,或推动其向岸边靠近。

将溺水者搭救上岸后,立刻撬开牙齿,清除口腔和鼻内的杂物,使呼吸道通畅,并拉出舌头,以避免堵塞呼吸道;抢救者屈膝,将病人俯卧于大腿上,头朝下,按压腹部迫使呼吸道及胃内的水倒出,如溺水者呼吸和心跳均已停止,应头向上做胸外心脏按摩和人工呼吸,并尽快联系急救中心或送去医院。

防食物中毒 打赢“舌尖上”的战斗

食物中毒是指患者所进食物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或食物含有毒素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夏季是食物中毒的多发季节,由于气温高、湿度大,苍蝇、蟑螂及病菌过多繁殖,同时食物容易腐烂变质,引发食物中毒的几率大大增加。做好野外驻训条件下的饮食卫生工作,不仅关乎官兵的健康,更与部队的战斗力紧密相连。

有毒蘑菇不能吃。毒蘑菇毒性成分复杂,中毒表现各异,恶心、呕吐、流涎、流泪、精神错乱、急性贫血、黄疸、脏器损害等,严重者可致死亡。毒蘑菇中毒后,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且没有特效疗法。引起其他植物性食物中毒的还有:发芽马铃薯、菜豆、曼陀罗、白果、桐油、苦杏仁等。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目前没有简单易行的鉴别方法。建议不要采摘、加工、销售、食用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食用未吃过的,来源不明的或似曾相识的野生蘑菇。

变质肉菜不能要。由于野外气温高,存放的食物容易变质、滋生细菌,导致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潜伏期短,常于进食后数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中、上腹持续性或阵发性绞痛、呕吐、腹泻等。可有畏寒、发热、头痛、乏力、脱水、休克等表现。腹泻每日数次至10余次不等,多为黄色稀便、水样便或黏液便。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应根据防止食品受到细菌污染、控制细菌的繁殖和杀灭病原菌三项基本原则采取措施:避免生食品与熟食品接触,经常性洗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还应消毒手部,保持食品加工操作场所清洁,避免昆虫、鼠类等动物接触食品等;控制适当的温度以保证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或者防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要烧熟煮透所有食物,尤其是肉、奶、蛋及其制品和海产品,如加热食品应使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尽量缩短食品存放时间,不给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机会。对接触食品的所有物品应清洗干净,凡是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物品,还应在清洗的基础上进行消毒;切忌超过就餐人数过量生产、加工。不得采购、加工腐败变质的食品,不得进食未经加热处理的生食品。

剩凉拌菜不能留。目前是食物中毒的多发季节,由于气温高、湿度大,食物容易腐烂变质,特别是一些凉拌菜,如果在制作过程中不注意相关的卫生防备,很容易引发食物中毒。一般制作凉拌菜、冷拼用的刀、墩、盆、盘应专用,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不能用切生食的刀和砧板用于切熟食和要拌的菜。由于制作凉菜的要求高,野外驻训时多数部队达不到制作凉菜的条件,尤其是部队人数众多,菜多不易洗干净,餐厨具不能及时消毒,因此,细菌极易繁殖导致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后早期的发现和处理十分重要。在野外,一旦有官兵吃蘑菇后发生头晕、恶心、呕吐、兴奋、过敏等身体不舒适的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同时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淡盐水,然后将手伸进咽喉部催吐,以减少毒素吸收。

中毒者吃下食物的时间超过2小时,且精神尚好,可服一些泻药,大量饮水,促进毒物尽快排除体外。但已有严重腹泻者则不需要。

食物中毒者大剂量使用维生素C,可起到解毒作用。牛奶、生蛋清能结合和沉淀多种毒物,可保护黏膜、吸附毒素。当中毒者出现抽搐、痉挛症状时,马上将其移至周围没有危险品的地方,并取来筷子,用手帕缠好塞入中毒者口中,以防止咬破舌头。当患者中毒程度深,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呼吸中枢麻痹、心跳骤停等症状时,要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并想办法及时送往医院。

由于确定中毒物质对治疗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在发生食物中毒后,应尽量保留致毒的食物样本,以提供给医院进行检测。如果身边没有食物样本,也可保留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以方便医生进行确诊,并采取有效救治措施。

猜你喜欢
驻训官兵
密闭驻训环境下新兵应激反应变化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高原人员肠屏障损伤评估及其与维生素D、IGF-1和IL-6的相关性
兵行『百里蚊区』 新疆军区某边防团野外驻训纪实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1起部队野外驻训桶装水微生物污染事件的调查
野外驻训综合身心干预平台的构建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