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五百周年

2017-11-23 15:05薛巍
三联生活周刊 2017年45期
关键词:新教路德圣经

薛巍

1517年10月31日,德国《圣经》教授马丁·路德开启了宗教改革。这个首先只是局限于宗教的事件却对德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新教永远是独自面对上帝

500年前的10月31日,名不见经传的马丁·路德把他用拉丁文写的95条论纲钉在了维滕贝格教堂的大门上,上面是一系列对天主教会的批评,也是一个神学辩论邀请。本来这是一个很平常的举动,在大学这是一种例行的辩论练习,虽然他挑选的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教会销售的赎罪券,教徒可以向教会交钱,换取来世被救赎的希望。但他并不是第一个批评赎罪券的人,他要求辩论也不是真的希望神学家会注意到他的呼吁。实际上这场辩论并没有发生,没人接受邀请。1517年,马丁·路德还是一个不为人知的迷惘的学者。但几年后,他成了基督教界的历史上出书最多的人。到1546年他去世时,教会分裂成了新教和天主教。

马丁·路德的学说具有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人类历史。英国学者格拉汉姆·汤姆凌说:“马丁·路德是近千年内欧洲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马可·波罗和哥伦布开辟了新大陆,莎士比亚和米开朗琪罗创造了杰出的艺术,拿破仑与希特勒改变了他们那个世纪的政治面貌。然而马丁·路德以及他所触发的宗教改革运动不仅在欧洲,也在北美洲和澳大利亚掀起了巨大影响。新教使西方世界内外无数的人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浸染了他们对待上帝、职业、政治、娱乐、家庭——几乎是人生各个方面的态度。它也对美国早期发展以及后来对本国的定位、欧洲民主政体的出现、经济与宗教自由,起到重要作用。新教运动是把世界由中世纪推入现代社会的几个关键运动之一。”

新教改革创造了现代的欧洲。英国历史学家彼得·马歇尔在《牛津入门·新教改革》一书中说:“现代个人主义源自新教改革鼓励的自由地阅读《圣经》;现代资本主义源自新教徒商人的勤勉和首创精神;现代科学源自新教徒的拒绝服从古代权威。对罗马的反叛带来了新的、解放性的政治组织形式。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新教改革是一场推翻封建贵族统治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为后来无产阶级的革命创造了条件。”

路德的95条论纲主要反对的是教会销售赎罪券,而在救赎问题背后涉及的是教会的地位问题。牛津大学教会史教授迪尔梅德·麦克库洛赫解释说,要在基督教神学的脉络中,才能看出路德的举动的革命性之所在:中世纪欧洲人最为关心的是,死后能否获得拯救。提供拯救是教会的事务。要让一个欧洲人怀疑无所不在的、活跃的上帝,尤其是天主教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上帝,需要真正的独立的想象力的努力。在这个三位一体中,有一个愤怒和慈爱之间的对话。令圣父愤怒的是,他创造的人类从一开始就不服从他。圣子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把相信他的神圣使命的人从上帝的愤怒中解救了出来。这是4世纪的神学家希波的奥古斯丁的阐述,他强调,人类的不服从导致他们在上帝的愤怒面前很无助,如果上帝选择仁为弥撒,能够使灵魂更快地经历炼狱、进入永恒的极乐。这使得主持弥撒的教士有了专属特权,负责所有基督徒的幸福,他们也分享了弥撒的力量。在路德看来,这跟奥古斯丁的思想矛盾——有罪的人是无法决定自己能否获救的,他要勾销教士的权力。

论纲包含了路德神学的两大指导原则。第一是因信称义,获得拯救靠的是对上帝的信仰而非事功;第二是“唯独圣经”,只有《圣经》上的是真理,比如《圣经》就没有提到炼狱。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说,马丁·路德对新教伦理的贡献是天职论。路德在反对隐修制度时提出,人们侍奉上帝最好的方式不是放弃尘世生活,进入修道院,而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侍奉上帝,一个忠诚地挤奶、照顾奶牛、内心信任基督的挤奶工,在侍奉上帝方面要好于一个修道士。韦伯说,路德强调天职中虔诚的劳动,肯定了世俗经济活动的价值,这有别于中世纪时的态度,那时经济活动被认为比沉思和宗教活动更低级。

路德的农民习性

《纽约客》评论员琼·阿科塞拉说:“在路德之前也有人抗议教会,但最后是他的抗议触发了新教改革,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路德的个性。他是一个有超凡魅力的、精力充沛的人(他只用11个星期的时间就把《新约》从古希腊语翻译成了德语),尤其是他决不妥协,以反抗为乐。”威尔·杜兰特说:“路德的成就,植根于他坚强的意志;由此产生他的自信、武断、勇气和不宽容。不过他也有某些和善的美德,他的幽默极富田园风味——粗俗、欢噪。他说,妇女之所以要戴面纱,是为了天使;他之所以穿裤子,是为了小姐。”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世界史纲》中说:“路德是一位来自德意志东部边远地区的农民,在其质朴精神反叛中存在着某种直截了当、强烈和天然的东西——尼采称之为精神上的农民习性。”但路德并不是农民出身,他父亲是一位熔炼工,是从矿石中挑出贵金属的专家。他们家并不穷,考古学家挖掘了他们家的地窖,发现路德一家吃乳猪,家里有酒杯。路德的父亲希望路德去学法律,1505年7月,法律专业学生路德在从家回大学的路上,遇到一阵可怕的暴风雨,闪电在他四周闪亮,并击倒了一棵树,马丁·路德感觉上帝在警告他,除非他的思想能得到上帝的拯救,否则他将堕入地狱。于是他对耶稣的外祖母圣安妮发誓,如果能幸免于这场暴风雨,他将献身为修士。他信守了自己的诺言,两年后被任命为修士。1512年,路德拿到神学博士学位,28岁就成为维滕贝格大学《圣经》诠释学的教授。

杜兰特说,在路德的神学中,最具改革性的内容是教士的废立。他不允许把教士当作上帝的特权媒介人,他认为,结婚、建立家庭的教师们,会发出神圣的光辉,修士们应该放弃他们无价值的独身主义,应该跟其他人一样,结婚、工作。“男耕女织,比修士们喃喃地重复无法了解的祈祷文更能侍奉上帝,祈祷者应该是灵魂直接跟上帝交流。”

1525年,路德结婚了。路德说,他之所以结婚,是为了“让父亲高兴、让教皇愤怒、让天使大笑、让魔鬼流淚”。由于他的建议,不少修女离开修道院,1525年有12名修女逃出修道院,路德负责把她们送回家,或者给她们找对象,最后只剩下一个,那就是出身名门、性情淑婉的凯瑟琳。路德不喜欢她,觉得她骄傲,但26岁的凯瑟琳提出要嫁给42岁的路德,从此她就成了路德的贤内助,路德的生活大大得以改善,婚后他终于能睡在干燥的床上——多年来他一直睡在潮湿、发霉的稻草上。“凯瑟琳的另一个美德是繁殖力强,一共生下了6个孩子。”杜兰特说,有了6个孩子,路德还不满足,又把11个无依无靠的侄儿侄女带进家中,和他们一起用餐,并毫不厌倦地跟他们交谈。路德的桌边言谈,现在流传下的《马丁·路德桌边谈话录》有6596条教训,其分量、睿智和学识足可与鲍斯威尔所辑之《约翰逊博士传》及拿破仑语录相媲美。

马丁·路德引发的宗教改革对人类历史具有深远的影响

《圣经》

猜你喜欢
新教路德圣经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葡萄牙西班牙保教权探源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马丁·路德成名多亏险遭雷劈?
德意志新教与扬森主义
晚清新教在华汉语培训学校的创办与发展
马丁·路德
修辞手法在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演讲词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