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取“海湾明珠”

2017-11-23 08:14周一尹斐斐
军事文摘 2017年11期
关键词:萨达姆科威特伊拉克

周一+尹斐斐

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精锐力量“麦地那”装甲师攻入科威特城,仅仅26天之后,伊军就占领科威特全境,萨达姆随即向世界宣布:科威特成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远在沙特阿拉伯的科威特王室悲痛万分,昔日沦为奥斯曼帝国领土的一幕似乎又要重演。然而仅仅半年之后,伊军就输掉了科威特城之战,萨达姆吞并科威特的梦想也随之破灭。

作战背景

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几乎耗费了占其国民生产总值1/3的资财,科威特作为其“友好邻邦”,向其资助超过600亿美元。然而伊方为了扩军备战,不断向世界其他国家借债,短短两年时间就产生了1000亿美元的外债。就在此时,国际油价下跌,长期依赖石油贸易的伊拉克不仅无法继续维持其战争机器,甚至在战后重建、发展国民经济方面也是困难重重、步履维艰。

在这种情况下,萨达姆为了转移国内的经济危机,把目光瞄准了石油储量高达1980亿桶、号称“海湾明珠”的伊南部小国科威特。由于长期缺少战争威胁,科威特只保留了不到两万人的常备军,且武器装备、训练水平均不能和伊军匹敌。短短20多天,科威特全境即告陷落,王室成员流亡海外。

作战经过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行径遭到世界许多国家的谴责,并且触犯了以美国为首的许多西方国家的实际利益。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通过660号决议,决定对伊拉克进行经济制裁和武器禁运。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安理会又迅速通过了10多个决议,并且在11月25日的决议中规定: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的最后期限是1991年1月15日。然而,伊拉克方面不为所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决定通过军事手段迫使伊拉克撤军。

“黑洞”小组做计划,联指机构铸“盾牌”。美国为了应对海湾局势的发展,早在伊军刚刚入侵科威特的时候就着手制定作战计划。美国空军主管计划与作战的副参谋长特别助理沃登上校,领导组建了一个由美国陆军、海军、空军和海军陆战队参谋人员组成的“黑洞”小组,专司此职。他们首先制定了“霹雳”空中战役计划。该计划要求战斗一开始就投入几乎全部的空中力量,形成压倒性的空中优势,打击伊军要害部位。

根据“霹雳”计划的具体要求,“黑洞”小组明确了5个基本作战目标:孤立萨达姆政权并使之垮台;夺取并保持空中优势;摧毁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系统;剥夺伊军的军事进攻能力;摧毁部署在科威特的伊军装甲力量。同时,为了配合正在酝酿当中的美军主要作战思想,“黑洞”小组竭力制定一个陆、海、空、天、电磁等多种力量紧密配合的空中战役计划,以达到“近乎完美的初战效果”。

為了使联合部队在作战过程中协调一致,发挥整体作战效能,多国部队还建立了统一、协调的指挥机构。1990年8月中旬,多国部队建立了以美军和沙特军队为首的两大平行指挥体系:美军方面,由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将负责,指挥以美军为主的西方国家军队;沙特军队方面,由其空军司令苏尔坦亲王负责,指挥所有阿拉伯部队。双方搭建实时的信息共享和组织指挥机制,同时负责战场上的组织、协调和战术行动控制。

在成立联合指挥机构的同时,多国部队展开了代号为“沙漠盾牌”的大规模兵力部署行动。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内,多国部队在海湾地区的兵力就达到70万人,包括飞机3510架、坦克2900多辆、装甲车2200多辆、火炮1700多门、大中舰艇近400艘。这些人员和装备通过海空等多种运输手段源源不断地到达海湾地区,形成了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军事集结和部署。

“巴比伦雄狮”筑防线,“左勾拳”打懵萨达姆。面对美军不断增兵和积极备战的形势,包括萨达姆在内的伊拉克高层意识到,要想把军事上的胜利转化为稳固的成果,眼下这一关就是要守住科威特。但是,守住这一濒海的弹丸小国谈何容易,科威特境内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座城市,几乎没有山脉、河流,战役兵力容量极小,根本摆不下伊拉克的大规模装甲部队。萨达姆决心在科威特外围做做文章,增加防御纵深,在沙漠上创造防守奇迹。

伊军随即制定了纵深梯次的防御配置计划,从科沙、伊沙边境一直延伸到伊拉克境内,设置3道防线:第1道防线沿科沙、伊沙边境设置,兵力近30万,以装甲部队为主;第2道防线在科威特中部,由15万精锐的轻型突击部队组成,并修筑了一道由许多边长为2000米的三角形阵地组成的“沙漠要塞”,横跨科威特中部;第3道防线设在巴士拉以南至伊拉克边境一带,由其战斗力最强的共和国卫队在此担任战略预备队,负责阻止多国部队的地面力量进入伊拉克境内。

1991年1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规定的最后撤军期限刚过两天,美军第101空中突击师的武装直升机群就趁着夜色,突袭了伊拉克南部边境的装甲兵团,海湾战争就此打响。紧接着,就是长达38天的空袭行动,而在这期间,多国部队的地面力量几乎没有任何行动,这一表现招来了部分军事专家的质疑,甚至有人将美军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将军说成是“胆小鬼”。

孰不知,施瓦茨科普夫将军正在酝酿一次“左勾拳”行动。以大规模的登陆佯动和部分兵力从沙特边境正面突破,牵制伊军主力,并向科威特城及其以北地区推进;集中装甲部队主力,与空降兵快速突击力量相配合,从伊军防御的侧翼向巴士拉方向实施大纵深迂回,力求全歼伊军主力,收复科威特。参联会主席鲍威尔将这一战法称为“先切后吃”。

首先发起进攻的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身着防护服的陆战队士兵乘坐装甲输送车快速越过科沙边境,在直升机和遥控飞行器的引导下冲向伊军障碍工事的薄弱地带。与此同时,位于左翼的陆战队第2师也加入战斗。他们以营为单位向前实施纵队推进,很快突破了伊军的第1道防线。大批伊军部队被美军强大的空中火力和地面突击兵力击垮,到处都是挥舞白旗、举手投降的伊军士兵。开战当日,陆战队就击败了3个伊军步兵师,深入科威特境内达32千米。endprint

在正面战场打响的同时,向西500千米的腊夫哈地区,美军的第18空降军也向伊军兵力空虚的西部防区发起了进攻。但是,直到深入纵深70千米的地方,他们才遭到伊军第45机械化师的抵抗。武装直升机的火力迅速覆盖了掩体内的伊军装甲车辆,这个机械化师旋即溃散,超过2500人被俘。担任左翼主攻任务的美军第7军随后也发起攻击,与第18空降军并肩北进,插入伊拉克纵深之后挥师向东,圆满完成了“左勾拳”行动,切断了伊拉克守军的退路。

2月25日,萨达姆见大势已去,下令撤军。然而为时已晚,身处科威特的伊拉克守军已无退路,几乎全部缴械投降。2月27日上午,多国部队从东、西两线进入科威特城,刚刚重建的科威特部队迅速夺占城内的主要政府机构。至此,科威特城之战以多国部队的圆满胜利宣告结束,“海湾明珠”获得了“解放”。

战例点评

城市作战往往是持久、残酷等战争场面的代名词。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著名将领的成长之路中必定有几次精彩出色的攻城略地或是固若金汤的守城作战,当然也有许多人因为丢失一次城池而一蹶不振。伊军的机械化部队在短短的20多天内闪击科威特全境,却又在半年之后丢掉了所有的胜利果实,这其中有一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深思。

多维立体—未来城市作战的主要特点。科威特城被称作“海湾明珠”,除了因为其地下蕴藏着规模惊人的石油资源,国土面积狭小也是原因之一。而面对小小的科威特城,多国部队制定了非常详细的空中战役计划—“霹雳”计划。在这个计划中,对伊拉克军队的各种作战目标进行了逐点、多层、全面的分析论证,为实际作戰中的空袭行动奠定了基础。

在多国部队长达38天的空袭行动中,平均每天出动飞机2600多架次,最多的一天有3177架次。到地面作战开始之前,伊拉克的空军、地面炮兵、装甲兵和主要工事已经遭受了毁灭性打击,科威特城外围的防御力量几近瘫痪,伊军守卫部队的军心士气也受到很大影响。

从伊拉克方面来看,其在战前进行的各项防御准备工作,均是从自身的地面部队作战角度来考虑,基本上没有对来自空中的威胁做出有效应对。纵观历史上比较成功的城市防御作战,比如二战期间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越战期间的顺化城市保卫战等,防御一方都在争夺制空权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从而确保地面部队免受空中威胁。多国部队在夺取制空权后,运用各种高科技武器支援地面行动,比如预警机、侦察机、电子战飞机等,不仅精确地锁定了伊军位置,而且基本上瘫痪了伊军的指挥链路。

此外,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点穴式”的打击基本摧毁了伊军的城市防御体系。多国部队空军在作战中大量使用激光制导炸弹、巡航导弹和高速反辐射导弹,对伊军的指挥所、炮阵地、通信枢纽和雷达站等重点目标进行了精确打击。这使得伊军的城市防御体系难以维持,战斗伊始便失去先机。

由外而内—未来城市作战的一般进程。城市外围的争夺战,往往左右着战斗进程。进攻一方只有在基本扫清外围防御力量的前提下,才能对城市核心部分发动较为有效的攻击,不然很有可能造成腹背受敌、首尾难顾的尴尬处境。

科威特地处沙漠地带,地势低洼平坦,能够依险而守的外围地带不多。其城南的国际机场和城北的穆特拉山口分别是其两个外围防御要点,只要夺取了这两个要点,就可以控制伊军退路、阻挡增援部队。多国部队在作战过程中,首先攻击这两个要点,使科威特城成为一座孤城,守城部队出不来,增援部队进不去。

另外,多国部队也十分注重在城市外围进行有效的迂回、穿插,不仅可以打乱敌军的部署,还能够在运动过程中对外围工事进行包围、歼灭,防止其进入城内进行防御、增加攻城难度。事实证明,正是由于多国部队在外围有效地攻击,使得伊军很快溃散,到攻城阶段只遇到了零星抵抗。

出其不意—未来城市作战的关键所在。“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御,有效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抓住敌人的软肋一击毙命,是古往今来克敌制胜的重要途径。在城市作战中,防御一方往往占据比较明显的地利优势,倘若进攻一方始终按常理出牌,则很难取得有效的战果。伊拉克在进攻科威特的过程中就用了“瞒天过海”,在敌人较为麻痹的节假日,将先头部队化装成科威特军队,一举突破科城。

多国部队在确定主要的作战思想时,也没有墨守成规。他们一面命令海军陆战队在正面佯攻,一面调动主要作战力量进行大范围迂回,打了一个漂亮的“左勾拳”,瞬间瓦解了伊军的防御力量。而萨达姆还是按照两伊战争中对付伊朗的方法,挖战壕、垒碉堡、埋地雷,表面上看起来固若金汤,但实际上不过是多国部队眼中的摆设而已。假如伊军能够在防御作战中灵活机动、积极防御,以要点坚守和运动歼敌相结合,出其不意地打击多国部队的一些重点目标,无疑会给进攻一方制造很大的麻烦。

心理攻势—未来城市作战的重要途径。自古以来,城市防御作战中守城军民的心理、意志,往往与武器装备、排兵布阵等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倘若守城军民意志坚强、齐心协力,往往能够守城克敌,反之则难以长期坚守。美军在总结海湾战争的经验中也提到这一点,“心理战在城市联合作战的信息战行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何种样式的城市作战,心理战在战役和战术上都能发挥重要作用”“要击垮敌人的意志和毅力,更多的是要依靠心理战,而不是有形的实际打击”。

在科威特城之战中,多国部队充分利用其网络、信息优势,进行针对性极强的宣传工作。不断通过泄露假情报、发布新闻照片、散布失败谣言等手段,消磨伊拉克方面的抵抗意志。比如1990年10月初,美军在互联网上公布其海军陆战队进行巷战训练的照片和视频,还在电视新闻中反复提到其多艘核动力航空母舰进入科威特附近海域,给伊拉克军民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通过广播向伊拉克播放反政府节目,把数千个可以接收美国广播的小型收音机散发到伊拉克境内,进行不间断的舆论攻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多国部队地面行动之前,伊军仅叛变的人数就多达数百人,而在作战过程中,更是出现了伊军部队整建制投降的情况。

责任编辑:刘靖鑫endprint

猜你喜欢
萨达姆科威特伊拉克
伊拉克立法反对以色列
科威特埃米尔去世
激战正酣
传萨达姆被捕前已不问政事专心写书
伊拉克恐怖袭击百人死伤
萨科齐突访伊拉克
萨达姆与哈泽尔
“当然是萨达姆,他收到了余生免费食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