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战场逆袭”的启示

2017-11-23 11:37宋晓军
三联生活周刊 2017年46期
关键词:中国军方奥康纳军委

宋晓军

11月3日上午,中国军方最高领导人带领军委一班人视察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并强调了从军委做起,强化备战打仗的鲜明导向。同一天,叙利亚政府军宣布在俄军的支援下已经收复了“伊斯兰国”占据的最后一个大城市——代尔祖尔。看到这两则消息,我首先想到了一天前美国《新闻周刊》记者奥康纳(Tom O'Connor)在周刊网站上发表的一篇题为《俄罗斯正在叙利亚演练未来利用外太空的战争》的文章。

奥康纳的文章首先引用俄议会上院国防委员会主席、前空天军司令邦达列夫(Viktor Bondarev)的言论:在过去两年我们已经掌握了一种新的作战方式和手段。叙利亚战役表明,未来战争不仅要在空中进行,还要在外太空进行。接着,奥康纳又引用一些媒体信息对邦达列夫的话进行了诠释,大意是:在2015年9月俄军介入叙利亚作战两个月后,就建立了至少由10颗卫星组网而成的战场信息系统,负责俄军在叙战场上的情报、通信、识别及指挥。之后俄军利用该系统提供的战场信息,不仅指挥、协调了俄军及叙军和其他武装力量对“伊斯兰国”目标的有效打击,而且还试验了600多种新型武器和其他军事装备。奥康纳在文章的最后表示,虽然俄罗斯军事介入叙利亚的最终代价还有待评估,但俄军协助叙政府收复大片领土,以及即将主导的有反对派和库尔德武装参加的“索契和谈”,至少证明了其军事介入的效果是显著的。

说到这儿,我想说的是到2018年刚好是俄罗斯军事改革满10年。在出兵叙利亚之前约8年的时间里,俄罗斯军事改革大致经历了裁减、调整、重塑三个阶段。在此期间,由于俄罗斯国家本身转型的障礙和经济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外界特别是西方舆论对俄罗斯军事改革前景的负面舆论颇多。甚至一些西方专家预测,随着俄罗斯常规军事力量的日渐衰落,很可能驱使其在局部冲突中更偏重于使用战术核武器。而当2015年9月俄军进入叙利亚作战后,其展现出来的作战效能,甚至让美军在伊拉克协助政府军打击“伊斯兰国”的行动相形见绌。应该说,正是俄军的这种作战效能为俄罗斯在政治和外交上产生了异常高的收益,使其一跃成为了主导叙利亚战场的“第一协调人”。而这似乎印证了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说过的一句话:一切战略计谋必须以战斗中的战术成果为基础。

最后我想说的是,2008年的“俄格战争”中俄军暴露出低水平的跨军种协作和统一指挥能力后,俄军下决心启动了“总统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国防与军队改革。在克服了自身结构性缺陷后,又在2010年和2013年的大型军演中暴露出武器装备和机动能力的问题。当2014年油价下跌后,很多西方舆论认为俄军的改革会“半途而废”,可结果却是:从2014年的克里米亚到2015年的叙利亚,俄军成功地完成了“战场逆袭”。这只能说明虽然受到了财政和军工基础等条件的制约,但俄罗斯的国防与军队改革却始终没有偏离“聚焦打仗”这个目标。从这个意义上看,11月3日中国军方最高领导人带领军委一班人视察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所讲的一番话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当时中国军方最高领导人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军事斗争是进行伟大斗争的重要方面,打赢能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能力。全军要强化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打仗意识,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尽快把备战打仗能力搞上去。

猜你喜欢
中国军方奥康纳军委
Lower bound on the spread of valley splitting in Si/SiGe quantum wells induced by atomic rearrangement at the interface
重庆谈判期间的军委通讯工作
“感觉再也不会跟以前一样了”:奥康纳《异乡客》中的“危机瞬间”
大法官奥康纳:做出决定,就绝不回头
歼-20,航展最大的“腕”
弗兰纳里·奥康纳文学作品的多重审美空间解读
浅析奥康纳《好人难寻》的创作特色
被扣军机昨日飞离印度 中国军方批驳恶意揣测
1975年军委扩大会议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