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齐治平需读史

2017-11-24 17:11于立志
共产党员(辽宁) 2017年15期
关键词:前人理政治国

◎文/于立志

修齐治平需读史

◎文/于立志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科书。

历史具有继承性。历史是现实的源头,现实是历史的发展,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定阶段。中国历史悠久,各种史料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比。江山社稷最大的事莫过于盛衰兴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历尽沧桑风雨、几经倾覆的磨难,然而一次又一次地衰而复兴,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国盛衰兴亡的史实比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更丰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开阔的视野。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开学典礼上指出:中国历史“既有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丰富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的深刻教训以及由乱到治的经验智慧;既有当事者对时势的分析陈述,也有后人对前人得失的评论总结。可以说,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之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

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是一幅气势恢宏的画卷,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历史的基本功用是“资治”。龚自珍曾说:“欲知大道,必先知史。”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创业史和发展史,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记载了老聃、孔丘、管仲、庄周、孟轲、荀况、韩非等一大批了不起的圣贤们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和非凡智慧,记叙了伍子胥、屈原、苏武、范仲淹、岳飞、文天祥、于谦、海瑞、林则徐、谭嗣同、秋瑾等历史杰出人物忠诚报国、浩然正气、为官清廉、忠于职守、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展示了周文王、秦始皇、萧何、贾谊、诸葛亮、曹操、魏徵、赵匡胤、王安石、康熙、孙中山等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文韬武略,以及修齐治平、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顺应民心、为民请命的爱民情怀,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用人之道,善谋全局、立足高远的战略思维,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品格,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不尚空谈、苦干务实的优良作风,锲而不舍、屡败屡战的顽强毅力,革故鼎新、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豁达大度、包容忍让的博大胸怀,有助于党员干部从历史中挖掘智慧的宝藏,从民族兴衰、政治清浊、社会治乱、人生荣辱的历史鉴戒中汲取教训和经验,开阔视野,感悟人生,洞明世事,加强从政修养,筑牢正确信仰,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正确使用权力,励精图治,开拓进取,不辱使命,开创未来。

历史是一面镜子。鲁迅有言:“我们看历史,能够据过去以推知未来。”学习历史发展的轨迹,了解历代兴衰治乱的历程,包括涉及对国家、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得与失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不仅可以给人以学识,提高历史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可以给人以智慧,以历史为宝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提升修治齐平之能力,“嘉善矜恶,取是舍非”,提高成功概率。

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列宁说:“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党员干部学习历史包括党的历史,可以从中学到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拓展思路,找到最好的工作方法,推进事业蓬勃发展。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我们学习历史,要结合我们正在干的事业和正在做的事情,善于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有益经验。”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方能鉴今。历史与现实有许多相似之处,现实中的很多事情都能够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党员干部尽管经历不同、岗位职责不同,但都应当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学习历史,从中汲取历史营养和政治智慧,洞彻历史规律,培养浩然正气,借鉴经验,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猜你喜欢
前人理政治国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致寝前人语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打渔人
趣味古文
신시대
韩新政府成立百日:文在寅谈治国理政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