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疾五千年:技术照亮未来

2017-11-24 13:55吴越
齐鲁周刊 2017年46期
关键词:苏斯眼疾柳叶刀

吴越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指向人的灵魂,故而生发出无数佳句,如明眸善睐,一顾倾城。眼疾在古代是一种发病率非常高的疾患,现实的迫切需要培养眼科医生的非凡技艺,使得眼外科成为古代东西方最先进的医学领域之一。

重瞳:是帝王,还是白内障?

奇特的眼睛,往往引领着奇特的人生。二郎神有三只眼睛,“第三眼”成为特异功能的代指。中国古代有明确记载的重瞳者有八人,分别是仓颉、虞舜、重耳、项羽、吕光、高洋、鱼俱罗、李煜。古代相术认为重瞳是一种异相、吉相,象征着吉利和富贵,往往是帝王的象征。

实际上,以现代医学的眼光来看,重瞳属于瞳孔发生了粘连畸变,从O形变成∞形,但并不影响光束进来,又叫对子眼,其实是早期白内障的现象。由于眼珠子颜色浅,看上去就像是大瞳孔套小瞳孔,所以叫重瞳。此重瞳极其罕见,所以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一般拥有重瞳的人,寿命都不久远,而且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如果小时候就发现,需要及时就诊,做脑CT。

中医古籍中无白内障之名,今之所谓白内障一病,包括在内障眼病这一大类之中,如圆翳内障、如银内障证等。唐代《外台秘要》将本病称为“脑流青盲眼”,谓:“无所因起,忽然漠漠,不痛不痒……小珠子里,乃有其障,作青白色,虽不辨物,犹知明暗三光。”

在治疗方面,古代治法多种多样。药物治疗,《千金要方》中的神曲丸(即磁株丸)被后世医家誉为“开瞽第一品方”,《龙本论》中还载有20首治疗白内障眼病的专方。针灸治疗,早在《针灸甲乙经》就有记载,以后的《千金方》《龙木论》均有许多介绍。《针灸大成》在提出针灸处方的同时,也客观地指出“亦难治疗”。此外,中医还较早运用手术治疗本病,如《外台秘要》“用金篦决”,《龙木论》较详细地论述了金针拨障术:用针将晶体周围的悬韧带拨断,造成晶体脱位,游离的晶体下沉到玻璃体腔内,原先被混浊的晶体阻挡的光线就可以进入眼内。

电視剧《芈月传》中,葵姑患眼疾,芈月诊断为“翳”,遂去宫中寻药。在芈月眼中,“水汇五味子”能祛风活脉,调气止痛,清肝明目。还有一味中药,月公主也用来治疗眼疾,那就是黄连。因为“黄连清热解毒,泻火燥湿,若能将黄连的根部碾碎,敷在眼疾处,效果极佳”。

丝绸之路上的“光明行动”

古罗马和古印度,也为白内障的治疗提供了方案。

罗马医生科内利乌斯·塞尔苏斯生活在提比略皇帝(公元14-37年)统治时期,他在所写的医学著作中对一次白内障摘除手术做了详尽的描述。

塞尔苏斯详加描述的手术现在被称作“白内障压下术”。同样的做法——用柳叶刀或针将受感染的晶状体向下推离原位——如今仍然为医生们所采用。如果不发生感染,手术之后视力能得到某种程度的恢复。对高度近视的人来说,手术会产生极佳的效果,原因就在于手术有助于矫正视网膜与角膜之间的焦距。

在塞尔苏斯笔下,这一技术似乎已臻于完善。然而,在其他许多方面都走在罗马医学前列的希腊医生们,却根本没有做过与之类似的手术。除非是他们自己发明了这项技术,否则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认为这是罗马人从印度医学宝库中借鉴来的。印度的医学典籍《妙闻集》大概编撰于公元前的最后几个世纪,书中有一部分专门谈到了眼科疾病,篇幅相当于塞尔苏斯所写内容的4倍。在述及白内障压下术时,措辞用语也大体相同。该书甚至建议外科医生使用左手穿刺右眼,用右手穿刺左眼。

早在罗马人或印度人之前,伊拉克南部的巴比伦人就已经发展了眼外科,而罗马人或印度人可能应该称他们为“先生”。可惜的是,我们至今没能见到巴比伦人对眼科的种种描述,只知道公元前8世纪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所制订的著名法典提到了这类手术。法典提到,用铜制柳叶刀“切开纳卡谱图”可以治愈失明这一疾患。

“纳卡普图”的含义很难译出,有位眼科专家认为其含义肯定是“白内障”。不过后面这段译文却带有更浓重的文学色彩:“如果医师用铜制柳叶刀为一位贵族施行大手术,挽救了他的生命,或者用铜制柳叶刀切开一位贵族的眼窝,挽救了他的眼睛,他应当得到10枚谢克尔银币。”为病人治愈眼疾,从平民那里可得到5枚谢克尔银币,从奴隶那里可得两枚。很难想象,法典中所提到的假若不是塞尔苏斯在将近2000年后所描述的白内障压下术,那它还会是什么手术。

外科手术竟需要法律来加以规定,这一事实表明,此类手术在当时肯定是相当常见的。同罗马帝国一样,古巴比伦甚至还有专业眼外科医生。另外,做外科医生虽然有利可图,却也面临风险。汉谟拉比法典随后又为这种高难度手术失败制订了罚则:如果外科医生用柳叶刀刺入贵族眼中毁坏了他的视力,依照法律规定就要砍掉他的手。

从华夏大地到罗马之间横亘的丝绸之路,其沿线一个又一个奇妙的治疗白内障方案,将世界引向光明。

做梦都想戴眼镜的古人

与现在的读书人不同,古代的读书人很少受近视困扰。

当然,也有近视眼。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中有最早的关于近视的记载。大文豪欧阳修是近视,看书很费眼睛,于是请人给他念书。

但是古代读书人患近视的很少,一是历史书籍里记载的案例很少,二是医学书籍里,记载的治疗近视的案例也很少。曾经有人访问过近百位在旧时私塾里就读过书的老人,发现他们“约80%视力都很好”。

在古装剧里我们经常看到古人读书有个习惯,那就是摇头晃脑。有专家研究发现,摇头晃脑的动作相当于古人的眼保健操加颈部保健操。经常摇头晃脑,使颈椎和眼睛得到放松,从而预防近视。

当然古代读书人近视少,并不是这个一个原因。古代读书人在户外活动的时间远比现代人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常要步行出远门,这也减少了患近视的可能。

早在商朝武丁时代,就有包括眼病的甲骨文卜辞;《黄帝内经》中虽有多种眼病及解剖的记述,但就是没有近视眼的记载,搜罗眼科药物最广、述说最详细的《本草纲目》等等,同样没有近视眼的记载。对于类似近视眼的记载,古代医术中只有清代《医宗金鉴》记有一证。

1260年,马可波罗曾经描述中国老人戴着眼镜看小字的景象。明仇英绘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详细描绘了南京城内市民生活的情景。右下角“兑换金珠”招牌下的老大爷戴了一副眼镜。

据说,古代的眼镜镜片由水晶石、石英、黄玉或紫晶磨制成,呈大椭圆形,镶在龟壳做的镜框里,用铜制的眼镜脚卡在鬓角上,或用细绳子拴在耳朵上,或者直接把眼镜固定在帽子上。据说,有一位乡绅用一匹马的代价换一副眼镜。那时眼镜极为稀少,在整体上没有发挥多少作用,而且是否是近视镜还不一定。

眼镜造价不菲,被当作身份地位的象征,皇帝经常把眼镜当作宝物赐给大臣。古人做梦都想戴上眼镜,不像现在的人们,做梦都想摘掉眼镜。

猜你喜欢
苏斯眼疾柳叶刀
隔核桃壳灸治疗眼疾的临床研究论述
老人调理好饮食有助于预防眼疾
人老眼疾多 谨防青光眼
送“鸟”归家
乳癌手术后病床口占
期待
温柔情人竟是连环杀手,副局长毙命牵出16年前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