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鲁藏百村生态家园 打造鲁青美丽乡村

2017-11-24 14:16陈建伟
齐鲁周刊 2017年46期
关键词:日喀则调研组山东

陈建伟

山东援藏援青进入“美丽新时代”

缓缓流淌的雅鲁藏布江在日喀则穿城而过,江两岸的藏柳正黄,一座座山东援建的温室大棚沿江排列,一排排崭新的民居映入眼帘,若不是典型的藏式房顶,真以为到了礼仪之邦——齐鲁大地……

10月25日,日喀则江岸318国道上,一辆中巴在疾驰。

扛“扶贫攻坚”大旗 铸山东援藏特色品牌

“今天是山东第八批援藏干部来到日喀则的第488天,我代表所有援藏干部向前来调研的省发改委调研组表示欢迎!”日喀则市内的山东援藏干部公寓里,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冯继康(山东援藏干部总领队)笑着对前来考察的调研组示意,“去年以来,我省援藏项目整体进展较好。共计实施项目105个,总投资31858万元,目前完成投资17406万元,带动4130名后藏群众脱贫致富。在山东和其他省市的共同援助下,日喀则的GDP连续多年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冯继康停顿了一下,抬头看了下工作组,调研组一行7人,一下飞机就立即赶赴会场召开座谈会,他深知,对方需要的是“干货”,果然,调研组委婉地打断了他……

“谢谢援藏干部的辛勤付出!进了西藏门,就是西藏人……”省发展改革委对口支援西藏处处长王泽洋目光坚定地环视了一下会场,做了一次深呼吸,虽然今年4个月内已4次赴藏调研,高反还是很强烈,“援藏工作千头万绪,同志们要抓大放小,抓主要矛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扛扶贫攻坚大旗,高效完成援藏任务,努力打造山东援藏特色品牌……”

小树苗改善大生态

10月26日,像往常一样,62岁的日喀则南木林县艾玛乡德庆村村民赤列又一次在清晨扛着铁锹来到村后护林,看着眼前郁郁葱葱的小树林,他不由得想起往事。

造林之前,这一带气候非常恶劣,虽说紧临雅鲁藏布江,其实都是卵石地。戈壁荒滩上草都不长,种树造林的事想都不敢想。村民仅靠自己仅有的土地种些土豆、青稞、萝卜和油菜,勉强维持生活。去年,山东援藏队开始在这里建经济林苗圃,当时很多人都在观望,没想到真的成功了。赤列和邻居加入了护林队,每天观察有没有虫害,有没有缺水,树苗一天天长大,赤列和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因为加入护林队,他每个月有两千多元的收入,由于造林改变了气候,庄稼也比以前长得好了。

雅江中游是西藏的主要风沙源之一,位于雅江中游的南木林县一直备受风沙困扰。

2016年6月,山东第八批援藏干部来到南木林县,规划了南木林县“湘河谷”经济林生态产业扶贫项目。目前,工作组在艾玛乡德庆村建立了占地300亩的试验示范基地,引进了海棠、元宝枫、紫叶稠李等美化绿化树种和经济树种,提供劳动就业岗位120个,群众增收近50万元。荒滩绿了,河水清了,生态得到了很大改善。

“鲁藏百村生态家园”雏形初现

保障和改善民生,历来是援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山东援藏23年来,先后开展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后续产业发展等内容为主的新村建设,落实了村庄改造、道路硬化、道路绿化、人畜饮水改造、卫生厕所建设、房屋保温项目、村级文化广场建设、医疗基础设施,农牧民安居工程等数十个项目。

从城镇到农村,从住房到教育,从人才培训到组团医疗,23年来,山东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援藏重中之重,切实让当地老百姓见到变化,得到实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时以建设生态家园为基础,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入手,带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和生态家园建设,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日喀则市东嘎乡地处山区,1996年,青岛第一批援藏干部在这里援建了情远希望小学,解决了9个行政村孩子的上学难题。2008年,山东又拿出370万元进行扩建,使这里成为日喀则市最好的县乡小学之一。 山东援建的标准化幼儿园——日喀则情馨幼儿园,结束了日喀则市没有学前教育的历史。白朗建成了西藏最大的蔬菜基地,成为当地唯一的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年销售额超亿元。为改善当地农村生态系统,在南木林县雅江北岸80多平方公里荒滩实施综合生态示范区项目,目前已完成造林面积3.6万多亩,建设绿色走廊50公里,饲草基地近万亩。把南木林变成了高原上的“小江南”。

上车吸氧战高反,下车调研看项目,在日喀则调研的几天里,王泽洋处长带着工作组一边和高反作斗争,一边谋划着一件大事:山东援藏已经23年,目前正处于第八期援藏的中期调整期,必须尽快形成叫得响的援藏品牌。晚上,王泽洋与调研组的同志一起研究,从藏民新居到光伏小镇、从生态林到市民文化广场、从生态农业到特色养殖……一张“鲁藏百村生态家园”的蓝图已经初具雏形。

湖畔大村庄有了金钥匙

10月29日,距离青海湖北岸不到5公里的青海湖农场榨油厂正式投产。偌大的车间里,山东援青干部管理组总领队耿涛和前来调研的省发展改革委工作组一起为生产线启动开关,随着机器的轰鸣,一股浓香在高大厂房里弥漫开来。

擔任海北州副州长一年多来,耿涛深知,为了这一天,青海湖农场众多职工已经盼望了二十年。

青海湖畔盛产油菜。这里的油菜含油量高达50%,菜籽油富含营养,保健功能显著,在周边甘肃、四川、陕西等地享有盛誉。1987年,青海湖农场整体改制,不久,为响应国家号召支持生态建设,农场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湖畔生态日益良好,村民(农场职工)的就业和收入却发生很大问题。山东援青工作组在实地多次调研并上报上级后,决定在原本小榨油厂的基础上,投入3080万元建设一座现代化榨油厂,既可以解决就业问题,也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

“榨油厂是‘交钥匙项目,即山东援青完成设计与建造工程,设备安装、试车及初步操作顺利运转后,将经营和管理的‘钥匙交给当地。”据估算,榨油厂投入使用后,每年利润将在600万元左右。

“山东援青干部们带来的不止是厂房和设备这种硬件,也带来新技术和新市场理念。”青海省海北州对口支援办主任张国权说,援青干部们从山东带来先进的经验,在当地成立油菜花农业合作社,农户们按照标准和规定种植油菜,等到收割后,榨油厂以固定价格收购,双方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

青海湖农场既是一个大农场,又是一个大村庄,如今,榨油厂的投产,这个美丽的大村庄有了持续发展的金钥匙。厂区建筑的墙壁上,贴上了“感谢山东人民深情厚谊”的大红标语,调研组的人员纷纷在标语下合影留念。

田园美 村庄美 生活美

“青海青,黄河黄,雪皓皓、山苍苍,祁连山下好风光……”美丽的祁连山下,已有300年历史的门源县头塘村近年成为旅游新热点,徒步旅游、秘境探险的游客纷至沓来。旅游热虽给当地带来一定发展,但基础设施缺乏,各种窘境接踵而至。山东第三批援青干部到来后,多次实地考察头塘村并上报批准后,制定了科学规划,决定助力头塘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新建综合服务中心一栋、休憩驿站一栋,新建乡村大门一处,修建田园隔护栏3.8公里,新建4000平米停车场,并对三个广场全面升级。山东援藏干部高亚说,“美丽乡村必须结合当地特色,保护当地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突出当地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10月30日,省发展改革委调研组一行在现场看到,乡村大门已经做出规划图,村口停车场正在做土石基建,明年,一个高品质的“鲁青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示范点将脱颖而出。王泽洋认为,援青工作归根结底要为建设“大美青海 梦幻海北”服务,其中,要尽快建成一批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鲁青美丽乡村工程”示范点。

从硬件到软件,从资金到人才,从产业到环保,山东对口支援青海海北州7年来,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青海调研期间,省发展改革委工作组一直在探讨援青的未来方向,认为援青应以科学援青为统领,深刻把握“三个契合”,与“一路一带”等国家战略以及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相契合,与海北州发展实际相契合,与海北州各族干部群众的热切期盼相契合。

省对口支援西藏处处长王泽洋说,无论援藏还是援青,还应确定“四个重点”,重点在于创新思维、创新方式方法,援藏援青工作进入新时代要培育出更多的工作亮点;重点抓好民生项目,将对口支援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精准送医、送教、送岗、送暖、送情,扎扎实实做老百姓认可的事情;重点抓好特色产业支撑项目,打造受援地发展新的增长点;重点抓好智力支持,变“输血”为“造血”,培育支撑当地创新长远发展的坚实力量。

猜你喜欢
日喀则调研组山东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云浮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调研龙美达石材共享平台
日喀则脱毒马铃薯原原种薯雾培生产技术
日喀则,天堂的邻居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武夷山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到武夷山市进行督办
日喀则“118”大到暴雪天气诊断分析
喜马拉雅考古调查记——日喀则篇
国务院参事调研组到广东省调研强制性标准化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