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尖上的现金贷“江湖”

2017-11-24 14:19麦岚
齐鲁周刊 2017年46期
关键词:网贷借款江湖

麦岚

自2015年下半年至今,两年时间国内涌现了上千家现金贷平台。他们一边创造着盈利神话,一边被人贴上“原罪”的标签——深陷舆论漩涡,面临各类质疑。

近日,由趣店上市所引发的现金贷话题持续发酵。浙江、重庆等地相继传出对现金贷平台进行检查与整顿的消息,现金贷再次被置于风口浪尖。

现金贷的“原罪”

最近一则新闻称:北京“猫奴”小井在半年时间里购买了81只猫,投入数百万,花光存款后,开始网贷借钱买猫,最后卖掉房子仍然补不上窟窿。最终只能忍痛卖猫还债,却发现几万元购买的“赛级名猫”最多只能卖三四千元。小井如梦初醒,最终报警。

这是一个有层次感、立体感的案例,“猫奴”们讨论品种猫的鉴别,民科们普及“动物囤积症”,有人求证小井卖掉的房子的位置,但更多的则将目光聚集在“网贷”上。

据小井介绍,自己网贷后发现,还钱速度远比不上借钱速度,本金之外加上利息、滞纳金、手续费,债务真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一家平台额度用光,逾期无力归还,她便寻找新的平台借钱还上一家,拆东墙补西墙,越陷越深,报案前她已经欠下银行和网贷平台的50余万元,还从卖猫夫妇那里借了20万高利贷。

某种程度上看,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现金贷案例。许多年轻人接触网贷的第一笔钱,都是为了一个偶然的需求:旅游、买电脑、打瘦脸针、打赏一位主播,以及买一只猫……欲望的大门一经打开,他们大多都会再一次次伸手,复贷比例与多头贷款比例都很高。

这种欲望直接催生了现金贷的生意。据盈灿咨询测算,截至2017年3月末,整个现金贷行业规模大约在6000亿元到1万亿元之间。“极速审批,快速到账,xxx借款,放心快捷!”无论是在网站、社交群,手机短信,甚至街头巷尾,现金贷的广告随处可见。甚至在热播剧集的广告时段,现金贷产品的情境广告也频繁出现。

从参与主体而言,市场上从事现金贷业务的机构有网络小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银行业金融机构、网贷平台等。前三者一般是通过自有资金放贷,或通过助贷的方式进行放贷;网贷平台一般是通过居间的方式进行放贷。而据网贷天眼不完全统计,目前现金贷公司有上千家,大部分都是无牌照经营,持牌的仅有银监会核准的26家消费金融公司及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核准的189家网络小贷公司。

记者在调查中尝试安装运行了几个现金贷APP,发现这些APP的共同点是:审核简单、操作便利,到账迅速。

以现金借款APP为例,按照贷款流程指引,依次填写真实姓名、身份证号、教育情况、手机及淘宝账号后,即获得8000元借款额度。而后经过人脸识别、添加银行卡等操作,即可提交借款申请。以1000元借款而言,期限六个月,每月还款216.43元,实际年化利率为96%。

相比来说,“年化利率96%”是个相对“友善”的数字。

今年4月,网贷天眼统计了50家比较有代表性的现金贷平台,从利率方面看,大多数平台的年化利率超过了36%,有的平台年化利率甚至高达391%。很多现金贷平台多将用户承担的费用拆分成利息、手續费等不同部分。有观点指出,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规避最高人民法院对民间借贷利率上限的限制,但综合费用仍然较高。在“高利率”背后,还隐藏着针对这个行业营运的种种争议。从借款客群、催收方式再到经营资质、资金来源,都受到来自各方的审视。

在现金贷业务增长背后,是数以千万计、通过现金贷透支未来的年轻人。第三方数据机构 Trustdata发布报告称,截至今年9月,国内现金贷用户规模高达1257万。百融金服于2017年7月发布的一份《2017年现金贷行业分析报告》显示,大约56.5%的借贷者申请现金贷次数达到或超过了2次,其中申请2-5次的客户占比最高,达到36.7%;申请多次借款的群体中,在多家机构申请借款的人数占比达49.4%,在1家机构申请多次借款的客户仅占7.2%。

招银前海金融的报告也指出,多头借贷用户的信贷逾期风险是普通客户的3到4倍,贷款申请者每多申请一家机构,违约的概率就上升20%。一旦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当行业出现大面积的多头借贷和过度授信时,就有可能成为爆发债务危机的导火索。

“目前现金贷主要是以高利率覆盖较高的坏账和成本,这种模式并不能长期持续,特别是在监管逐渐介入的情况下。”网贷之家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说。

造富神话与监管现实

据了解,现金贷(Payday Loan发薪日贷款)自上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席卷欧美,得到迅猛的发展。借款人只需证明自己有工作,出示工资单即可在发薪日贷款平台上借款。

它几乎不需要借款人提供个人经济状况的背景保障。具有无抵押担保(纯信用)、无场景、无指定用途等特点。客户通过现金贷获取小额资金用于周转应急,并在发薪日用薪水归还。现金贷在国外有着近三十年的发展与监管历史。

作为舶来品,国内现金贷的高利率不仅带来各种“原罪”的质疑,也为现金贷公司带来了盈利神话。最亮眼的公司莫过于“趣店”和“拍拍贷”等第一梯队的公司。在2015年,“拍拍贷”和“趣店”还在巨额亏损中挣扎,而到了2016年,凭借现金贷业务,二者实现了爆发式的扭亏为盈,均盈利5亿以上。2017年上半年,两家公司的业绩再一次创造了财富的神话,半年的业绩已经达到了上一年的两倍之多,达到了10亿元。

暴利之下,众多企业加入企图分羹,其中不乏上市公司的身影。近日成功在美上市的搜狗,虽主打搜索和AI(人工智能)概念,也悄悄将旗下的现金贷公司纳入上市篮子内;主营汽车铝合金精密压铸件及其总成制造业务的鸿特精密,也依靠“吸”金的“现金贷”业务,实现三季度业绩的惊人反转……

在业内人士看来,频繁而轻率的入行者让行业变得更草莽、情况显得更复杂。因为市面上正在收着高利率的现金贷,却并不都有明确的模型,它们中甚至不乏想捞一票就走人的平台。这些平台收取的高息,本质上不是一道平衡风险的计算题,而是趁着监管真空时期获取超额利润的工具。

对此,监管层也已关注现金贷并“出手”整治。

早在4月7日银监会就下发了指导意见,要求做好“现金贷”业务活动的清理整顿工作——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依法合规开展业务,确保出借人资金来源合法,禁止欺诈、虚假宣传;严格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利率的有关规定,不得违法高利放贷及暴力催收。

据各媒体报道,今年5月初,深圳互联网金融协会对辖区内的50多家现金贷平台进行排查;重庆、宁波等地区金融办也开始对辖区内的小额贷款公司现金贷业务或者现金贷平台进行摸底调查,防范行业风险。

从近期央行领导的发言中,可以感知到监管层对现金贷的态度——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纪志宏表示,包括现金贷在内的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任何金融活动都要获取准入;央行行长周小川发文称,要坚持金融是特许经营行业,不得无证经营或超范围经营。

11月6日,有消息称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监管新规制定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除了36%利率上限和禁止暴力催收外,此次监管可能还将从资金、牌照等多方面严控现金贷。虽然目前还没有监管办法出台,但从各方频频吹风来看,监管的脚步已越来越近了。

猜你喜欢
网贷借款江湖
借款捆绑婚姻关系致诉讼
不一样的借款保证人
中东铁路与三喇嘛借款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P2P网贷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爱的江湖
相忘于江湖
相忘于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