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大环境下新闻教育教学改革探究

2017-11-25 01:41朱艳琳
长江丛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互联网+专业课程

朱艳琳

基于“互联网+”大环境下新闻教育教学改革探究

朱艳琳

本文主要通过教学体系的完善、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硬件资源的建设等多方面提出了“互联网+”大环境下新闻教育教学改革对策。

互联网+ 新闻教育教学 改革

一、“互联网+”时代对新闻人才提出的要求

(一)全面掌握各项知识技能

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媒体终端不断涌现,这就使得民众获取信息来源渠道增加,同时在新媒体时代,普通民众也可以作为新闻发布者,不同媒体之间壁垒逐渐被打破,媒介融合已经成为未来媒体发展的大趋势,这就对传统的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就要求新闻专业人才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熟练运用新媒体形式和终端,具有广阔的新闻视角和独特的信息分析整合能力。

(二)具备新闻整合传播的思维

新闻工作要充分考虑这一信息如何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媒介和受众的需要,从而有的放矢的发布新闻,同时要对新闻传播后,新媒体所带来的效应已经应对措施,从而从大局上把握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和发展趋势。

(三)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受众需求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多因素使得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作为受众来接受新闻,对新闻信息的获取方式、附加值要求和传播途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闻媒体“一站式”服务也就成为未来媒体方法发展的大背景。

二、“互联网+”背景下新闻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落后

传统新闻专业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新闻媒体发展需要,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新闻专业普遍没有转变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与方向仍以以往教学课本和目标为主,导致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适应工作需要。

(二)培养目标不明确

随着高校扩招,新闻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僧多粥少”的局面,因此很多新闻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并未进入新闻单位工作,而是在传媒公司、新闻学校教育、企业企宣等地方从事媒体工作,然而高校教育者并未重视这个问题,导致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学习知识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无用武之地等。

(三)课程体系欠缺

新闻传播专业在我国高校设立时间较短,因此教育教学经验并不完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主要依托于课本进行教学,这就导致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同时我国高校新闻专业方向主要是以行业分工划分,这与新媒体的融合性特征相悖[1],导致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专业知识面窄,技能受限。

(四)师资结构有待优化

新媒体时代对新闻人才提出了多面要求,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新闻采编业务,同时还要熟练掌握媒体经营管理业务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然而目前国内高校新闻专业教师中年轻教师较少,具有实际运作能力的教师更少,导致务型师资匮乏已经成为高校普遍面临的重要难题。

(五)硬件资源落后

新闻传播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充分的实践经验和上机实践十分必要,然而目前国内除了几所比较知名的传媒高校外,国内地方新闻传播院校资金短缺,硬件设施落后等现象普遍。

三、“互联网+”大环境下新闻教育教学改革探究

(一)革新教学理念

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专业知识过硬的人才为主要目标,并以此为教学指导,突出专业知识的系统性,提高专业理论的应用性,培养适应性强、竞争力强的人才,通过多种课程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水平,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培养出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的专业复合型人才。

(二)建立全面科学的课程体系

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引进新媒体的相关内容,增加“互联网+”时代的实务与理论,以媒介融合的理念来指导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新闻专业可适当增加实践课程、校外实习等,在校内模拟“新闻现场”[2],进行新闻实战训练等,为学生获得校外实践的机会。

(三)加大教育资金投入

教育资金的投入主要包括师资力量的投入和硬件设施的投入,高校教师队伍中既擅长新闻理论讲授,又能指导学生进行新闻实践的教师非常少,因此高校可设立专项资金,为教师提供深造、学习的机会,也可以从外校聘请权威教师来对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

(四)加强“校企联合”

以往高校新闻专业学生的主要实践基地为校刊、校报、校广播电台等,学生难以接触到新媒体的学习与运营中,导致学生虽然通过实践掌握传统媒体的相关业务,对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却知之甚少,在以后的工作中面对新媒体形式无从下手,因此高校可扩大校企联合的范围,与新媒体单位、企业运营部等加强联合。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与使用,新闻媒体也在“互联网+”背景下推进改革与创新,新媒体与运营不断发展,因此高校在培养人才使必须要顺应时代潮流,培养创新型人才。

[1]杨清波.从“实践教学”到“全能培养”[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6).

[2]杨成杰,严功军.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对策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1(1).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朱艳琳(1982-),女,汉族,湖南永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传播、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互联网+专业课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部分专业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