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惜

2017-11-25 04:22吕雪琦
唐山文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沈先生微尘西南联大

吕雪琦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惜

吕雪琦

距离老头儿离开我们,已经第十九个年头了。

先生曾写过,人走茶凉。但这可爱的小老头儿的那碗茶却在时间的无尽流逝中越发浓郁,逐渐品出智慧的味道。

他,是汪曾祺先生。

先生被尊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祖上算是读过书,后来入了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先生,又颇受老舍先生的赏识。但他却并非如沈先生那样,是星斗流水,天生如此的纯然散仙,他比沈先生更聪明,有点小狡猾,所以更通透,行文处事透着雅趣与智慧。

先生骨子里透着江浙读书人的风骨,不喜规矩,不求显贵,不想刻薄人,只想平静温柔地享受生活,享受生活中自然纯净的美好。

也唯此,能够相对平安地度过十年浩劫。

1976年,岁暮天寒,彤云酿雪。别处都在欢庆着“四人帮”的倒台,先生也笑了,终于熬过了这漫长的十年。然而,先生却被怀疑是四人帮留下的卧底,依旧被审查数年。

那么多年,本应该是笔耕不缀的作家,但先生每日写的不是散文,不是小说,而是申告材料。时间转瞬即逝,却浪费于无穷无尽的批斗与调查中。

想起《子孙万代》中傅玉涛的宝贝核桃,浸满了两代人的血气才得以珍贵:想起《职业》中的小大人,生计剥夺了原属于童真的时间。

无论什么人至此,或多或少都有气馁与不满。

但先生提笔写道——

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

殷勤提笔来,人间送小温。

好一个“人间送小温”!

你看,先生的文字如海,却不苍凉,而是充满温润,透着智慧的处世之道,向世人传递着智慧的声音。

因此,在这被反复审查的漫长岁月中,先生的笔从未停歇。他写道:“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于是,当先生冒着那颗曾短暂沐浴西南联大自由民主之风的心来到了玉渊潭,看见《枸杞》中边散步遍采着枸杞,童心未泯的老人,他说道:“这比单纯的散步有意思!这两个童心未泯的老人!”;当先生在《葡萄月令》中对葡萄的栽培技术如数家珍的时候,却感动了一代人。他朴素的文字中没有对那场历史浩劫的抨击,也没有因为个人身世沉沦而满腹牢骚,有的只是“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慈祥与天真。

于是,他的文章中出现了不守清规拥有爱情,但无人指责只因他自然纯净的小和尚;出现了舒朗清淡的世间草木,人间滋味……

但这并不代表全盘接受。他写北京的那些文章,很好。但最好的,还是写云南,写扬州故里,写高邮美食。我是江苏人,所以先生写的那些情感,我大概能够明白。

我想,人们之所以将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的称号授予先生,不但是因为他的语言清淡闲适,也不只是他的“人间送小温”。而是在这世界微尘里,他爱得分明,也憎得分明。先生清然立于世又待人真诚,为人处世已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犹如武侠的最高境界“看似无招,实为主招”。他用文字告诉世人去活得自在,去欣赏美,去智慧地度过人生之大劫。

先生说:“人生如梦,我投入的确实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

我深以为然,这是智慧。

江苏省南通中学 高三(7)班226001

猜你喜欢
沈先生微尘西南联大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三)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二)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
继女究竟能不能继承遗产
细数京城小菜香
拆错房子
光下微尘
会飞的沈先生假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微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