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经典文化概述

2017-11-25 09:54高美林
长江丛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列子学派道家

高美林

道家经典文化概述

高美林

道家几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好玄虚者,以其为玄远超迈之学,似可及实不能及,于是道家之学成了清淡之资。道家思想拥有无穷魅力,它对后世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产生了浸骨浃髓的影响。这远远超过了哲学的、历史的和文学的理论研究,而在一天天、一年年的濡染中成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道家人物介绍、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道家经典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论述道家经典文化。

道家 文化 思想

一、道家学派人物的介绍

老庄的学说是道家学派的奠基之石,由此追溯道家之根源人物,不能不谈及老子和庄子,对他们的认识是深入了解道家学派的必由之路。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们所经历的春秋、战国时期,被人们认为是道家学派人物的还有关尹、列子和杨朱。

关尹,即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的函谷关的关令尹喜。人们认为他和老子同时,当时慧眼识老子,老子要离函谷关远行的时候,强留老子著书立说,方才有了道家学派之根本思想。然而,关于关尹的身世人们却知道的很少,只知道他年龄小于老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司马迁在《老子传》中,只记载了他对老子说的一句话:“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的“道家类”提到过关尹,说老子离开函谷关时,关尹放弃关令官职,随老子而去,还作过《关尹子》九篇。然而遗憾的是关尹的著作散佚不传。

列子,名御寇,最早提到他的是《庄子》。《庄子…达生》中记载列子曾向关尹请教过至人在水下潜行而不窒息、蹈火不热,行于万物之上而不恐惧的问题,于是有人猜测列子是关尹的学生。从《庄子》中可以知道,列子家里很穷,常是面有饥色,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在《庄子》中,列子多是庄子思想的传声筒,不可尽信,但隐约可以感受到他重视虚无自然的思想倾向。《庄子》里反反复复提到列子,由此可见列子的影响比关尹的影响要大很多,列子在道家学派占有重要的一席。

杨朱,名阳子居。关于他在道家学派中的地位有两种意见。一说他是道家的始祖,老子和庄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思想:一说他是老子的弟子,庄子的前驱。《庄子》记载到,阳子居曾经向老子请教敏捷干练、透彻明达、学道不倦的人是不是可以和明哲的君王治理国家是怎么回事。所以,一般认为,他是老子的弟子。杨朱的传世著作也甚少,在零星的记载中,可以知道杨朱主张“贵己”,追求“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这与儒家学派思想主旨是大相径庭的。孟子曾经说:“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孟子…滕文公》下)。其中,孟子训斥杨朱、墨翟,落了一个“好辩”的名声。但是,从这里也可以感受到杨朱在当时的影响。

老子,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是古往今来是最受争议的人物。其中,争议主要集中在老子本人以及其著作《道德经》上。最早记录老子的古籍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对老子的描述的原文如下: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上述《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老子的记载出现后,对于老子的争论便也随之而来。首先,是关于老子的身世,在司马迁的记叙中有些含混其辞。其中,他在《史记》中列举出三个人:一是姓李氏,名耳,字聃;一个是老莱子;一是战国时代的周太史儋。现在大多数论者认为李耳为老子,即老聃。如若老子为老聃,便也可知老子为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在今河南鹿邑县东。老子,著有《道》和《德》81章,建立了道家学派的基本理论。这本著作被后人奉为道家的经典,也称之为《道经》和《德经》,合称为《道德经》。至于这本著作的版本和产生年代,兹不赘述。在《道德经》中,老子的思想可分为两部分:首先是老子的哲学思想,其最重要的内容一是围绕“道”进行的论述所构成的哲学体系,二是在论述其思想时贯穿始终的素朴的辩证法思想。其次,老子提出了他明确的社会主张,对政治理想及处世原则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论述,从而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其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政治哲学,老子从道论和自然主义的观点出发,提出了“无为、无欲、无名”的政治原则;二是养身理论,老子强调“虚心、寡欲”以保持生命的长久;三是精神境界,主要指的是人心中对世界的态度及由此达到的心理状态,老子在《道德经》中讲述的大多是道者的状态。

庄子,据考证,生于老子死后约230——270年之后。他被后人尊称为哲人、奇人、伟人、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的代表,更有人把他比作德国的哲学家尼采一样,说他是个“疯子”。庄子的生平事迹,主要记载于《史记》。以下是《史记…庄子传》中的记载: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於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关于庄子的籍贯,争议颇多,但学术界一般大多依从马叙伦的考证,认为庄子是宋国蒙城人,即今河南商丘人。庄子是一个有才华,不求为官的人,但是生活极为贫困。据《外物》篇载,他需借粮才能以饱饥肠:“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候”。司马迁在《史记…庄子传》提到:庄子的著作主要有《渔父》、《盗跖》、《胠箧》、《畏累虚》、《亢桑子》。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提到《庄子》共52篇。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庄子》一书,是晋郭象编的版本,一共三部分,包含内篇(7)、外篇(15)、杂篇(11)。《庄子》一书以其广袤的知识、精辟的见解和汪洋恣肆的文笔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和哲学史上的一部奇书。其中,庄子以他丰富的想象力和恣纵的寓言表现方式,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浪漫风格。《庄子》首先是一部哲学著作,然后才是一部文学著作。庄子首先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对传统和当时现实的批判,追求个人绝对自由的浪漫精神,书中表现的深刻的矛盾又有精辟的哲理,使他成中国历史上最具有特色的哲人。庄子的哲学思想与其散文,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其哲学思想借助其散文表现得更为玄虚;而其散文,又借助其虚无之道,描写得更加超脱和缥缈。

二、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道家的自然哲学

“道”是道家自然观念的最高概念和范畴,道家之所以为道家是与他们对道的推崇和强调是分不开的。老庄对道的阐释和理解便构成了他们的道论。由此,便可以理解为他们的道论就是他们的自然哲学。“道”是道家学派的出发点,也是道家思想的最终归宿。至于“道”是什么。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二十五章)由此看来,老子对于他所想象或说所认识的道有相当的局限性,他把道看作先天地而产生的“物”,以寂寥、独行为基本形态,以产生天下万物为基本功能。庄子把“道”同样说得叫人难以捉摸:“夫道,有请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级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太宗师》)从这里不难知道,庄子所认为的“道”是真实的,没有作为也没有形体,可以心传而不能口授,可以得到而不能看到。道家的“道”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凌驾于万物之上,又蕴含在万物之中。在老子和庄子的心目中,“道”总是离不开自然,它生于自然中,与自然融为一体。

(二)道家的道德哲学

道家的道德哲学也就是道家所认为的伦理学。传统的道德是以“仁义”为本,而道家追求的是一种建立在道德之上的“超道德”。道家主张超越善恶、超越名利。在他们看来,世俗之善之恶均非真善真恶,真善乃是无为善而善。道家在处世问题上的理论原则是:为而不争、为而不有;以德报怨、无责于人;安之若命、安时处顺;居上谦下,虚怀若谷;以百姓心为心,不以出乎众为心;顺人则不失己等。

(三)道家的人生哲学

道家的人生哲学主要包括人生价值、理想人格和超越生死等几个方面。道家主张人在自然界中占据至高的地位。他们高扬道的价值和人的存在价值,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有人的价值,物有物的价值。对于人格的追求,道家主张无名、无欲、无私、救人救物、自知自爱、法天贵真,主张超越生死,认为生死是自然变化的必然轨迹,而且反对悦生恶死,主张跳出生喜死悲的情感纠葛。老子认为最佳的人格追求是 “无为”,这里的“无为”指的是“自愚且愚民、无功且无名”,人格的保全是以避祸全身为标准的。

(四)道家的社会政治哲学

庄子在《秋水》里认为自然是事物的原貌,即使改造,也是是局部的、细微。道家坚决反对破坏自然,他们认为人与物应该保守自己的自然本性。这对社会和人生来说,意味着返朴归真和纯真自由。社会上不再有为权势、地位、利益产生的勾心斗角,不再有为土地发生的矛盾冲突,也不再有种种法律和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人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顺应自然,没有思想和欲望。对于统治者政权,老子在第三章中说到:“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百姓无知无欲”。六十五章中说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从这些章节中,不难看到老子认为百姓要无智,统治者也要无智,由此便能达到和平与安定。此外,老子主张的是不要建立功业,不要建立名誉,由此才是通往无己的途径。

三、道家经典文化的影响

道家思想使中国文化实现了“中国哲学的突破”。“哲学”这个词来源于西方,而老子的思想与西方哲学有着共同之处,由此道家的思想担当了中国哲学这个角色。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到了万物存在的根源问题,故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是甚为深远的。由此,老庄以及确立的道家学派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道家之思想自从产生以后,便有一个漫长的流衍过程。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太用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对其认识有一定的不同。但有一点可以明确的就是其深远的影响,以及其不可改变的学说存在的原始面貌。

[1]佘斯大.国学典籍精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作者单位:钦州学院教育学院)

高美林(1988-),女,河南林州人,硕士研究生,钦州学院教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猜你喜欢
列子学派道家
伯明翰学派“黑色大西洋”表征政治研究
列子学射
列子的远见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列子》真伪之辨与《列子》认知的重建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列子》研究综述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